齐齐哈尔历史之最低气温(老照片:30年代的齐齐
黑龙江齐齐哈尔,又称“鹤城”。齐齐哈尔在达斡尔语中,是“天然牧场”或“边疆”的意思。这里钟灵毓秀,有着3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纷呈的北疆边陲重镇。
下面一组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涵盖了齐齐哈尔的城市建筑、人文风貌。城市没有想象中那么贫穷。其中不乏一些古老的建筑,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只能在照片中一睹它的真容。
迎恩门
照片中这座城门,就是30年代齐齐哈尔的南城门“迎恩门”。解放后,迎恩门改成了“解放门”。
当年,黑龙江将萨布素,在初建齐齐哈尔城的时候,墙围和门楼都是木质的。光绪年间,用砖进行了重建。共设置四座城门迎恩门(南门),怀远门(北门),承辉门(东门),平定门(西门)。
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为抵御外敌在卜奎站修建齐齐哈尔城算起,至今已经300多年历史了。齐齐哈尔城墙的形状为外圆内方,可以说城内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历史的厚重。
南大街
站在迎恩门的城门口,向里面望去有一条街道,这就是当时齐齐哈尔城内的主干道南大街。也就是现在的卜奎大街。
南大街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街道两旁是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商业氛围浓郁。
30年代的南大街车水马龙,路面上有马车、汽车和行人,一名警察站在道路中央维持秩序。
街道
站在城墙上,俯瞰齐齐哈尔城。冬季的齐齐哈尔很冷,街上行人很少,显得那么的古朴恬静。主干道的两侧,还有一些小胡同。
在街道两旁,是一些民居和厂房。有些烟囱里,正往外冒着白烟。照片里的建筑为北方常见的瓦房,屋顶上矗立着一座座大小不一的烟囱,地面和房顶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
督署
这是一座欧式建筑风格的大院,为当时的黑龙江督署。大门上方有“黑龙江督署”几个大字,门口还有几名卫兵站岗。
这里一开始并不叫黑龙江督署,原址是清嘉庆十一年建的齐齐哈尔副都统的私宅,当时也称大人府。后来,程德全任黑龙江巡抚时,开始在大人府基础上修建都督府。到后来才改的督署。
如今,黑龙江督署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这古朴的建筑上,仍能看到昔日的辉煌。
泰来县
这是30年代泰来县城墙,城墙为黏土垒砌而成,十分的坚固,上面设置有很多城垛。泰来县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城门前这条道,是进出泰来的必经之路。车马长年累月地行走,地面上压出了深深的车辙。一辆马车正从城内驶出。
虽然当时的泰来县城看起来十分的破旧,但如今,泰来已成为北方著名的"鱼米之乡",换了新颜。
孔庙
在齐齐哈尔城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孔庙。孔庙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规格很高。院内建筑有泮桥、城墙、魁星楼、棂星门等。
照片中最高那座建筑,就是孔庙里的魁星楼。它位于孔庙南侧棂星门的东侧,是与孔庙一起修建的。魁星楼高30多米,整体呈方形,砖木结构,楼体分三层,从下至上逐渐收拢。
当时的魁星楼是齐齐哈尔城的最高建筑之一,沿着楼内的旋转楼梯,可以登顶俯瞰全城美景。上世纪50年代,魁星楼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楼,后被彻底拆除,消失在了历史的云烟之中。
城内商铺
30年代的齐齐哈尔城内,老街旁一家店铺,门口的牌子上写着“东发和”字样。好像是做马具用品生意的,店面门头都不小。门口摆放着一个木架子,上面放着一具马鞍。
马具店的门口,矗立着两个木架子,左右对称,上面悬挂着一些装饰品。在当时的齐齐哈尔,很常见。
在木架子的下面,有两名男子站在路边在卖水果。看到摄影师拍照,脸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昂昂溪火车站
东三省可以说是国内火车站最多最密集的地方。这座高低错落的俄式建筑,就是齐齐哈尔的昂昂溪火车站,由当时的俄国人修建。
该站始建于1900年4月,原名齐齐哈尔站、西屯站、老齐齐哈尔站。原隶属于齐齐哈尔铁路局。该站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岁月的承载者。
现在昂昂溪火车站依然在投入运营当中,至今已经运营了100多年,可以说是火车站中的常青树。现在,昂昂溪火车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筏夫
东北林业资源丰富,由于当时东北地区交通不便,于是人们就借助河流运输木材。人们把砍伐好的木材制作成巨大的木排,由筏夫(放排人)操作通过顺江而下,到达要去的目的地。
照片中,几名放排人吃住都在木排上,十分的辛苦。而且这一职业处处充满了危险。尤其是在放排过程中,遇到各种大哨子、明石暗礁等,甚至被比喻成鬼门关,比如地瓜陇。
寺庙
这是位于齐齐哈尔昂昂溪附近的一座寺庙。庙宇建在一处土台之上,四周都是荒地,显得很空旷。四座旗杆高高耸立,四周设有围栏。
这座寺庙虽然不大,但院内有好几栋建筑。具体是什么寺庙,现在不得而知。两棵古树也有些年头了,枝干遒劲有力。
旅馆
这是一家名为“昂荣馆”的旅馆,位于昂昂溪附近。旅馆的建筑样式为欧式。门前设有栅栏和垃圾箱。一名外国人站在门口向远处张望。
这家旅店的主人,是日本关东退役曹长井杉延太郎,他其实是一名间谍,以店老板身份作掩护,为日搜集重要情报。1931年6月,在执行间谍任务时被兴安屯垦区公署第三团发现并全部处决。
嫩江
这是齐齐哈尔境内的嫩江段河道。冬季的嫩江,气温很低,江面已经被冰雪覆盖,白茫茫一片。昔日江面上千船竞发的场面,消失了。
在厚厚的冰面上,还能看到车子和人走过后留下的车辙和足迹。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嫩江江面又会恢复往日的繁忙。
谷仓
这三座圆形建筑,是位于齐齐哈尔泰来县的几座农家谷仓。谷仓修在地势高的地方,墙体用木棍扎成框架,再用泥土和柴草混合修建而成,非常坚固和结实。仓体呈圆柱形,留有门和窗。顶部像一只倒扣的碗。
泰来县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粮食产量极高。农民们将收获的谷物放进这样的谷仓里,能起到防虫防潮的作用,粮食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得不赞叹劳动人们的聪明智慧。
街道
这是齐齐哈尔城内的一条街道。站在商铺门前长廊下,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街道很宽阔,两旁都是临街店铺,门头上的广告牌琳琅满目。
街道上,有人赶着马车,有人骑着自行车,也有行人在路上慢慢逛街。可见,当时的齐齐哈尔街道上商业氛围浓郁,已经相当地繁华。
城外
这张照片,拍摄于齐齐哈尔城外。旷野中,有一座围墙围起来的大院子,院子里没有建筑,只有几座坟茔,这可能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墓园。
向远处望去,能看到地面崎岖,还有干涸的河床。临近河堤的地方,还修建有一些围栏。此情此景,多少显得有些荒凉。
办白事
这是齐齐哈尔一户人家,正在办白事。灵堂外面垂着白布,门口上方的匾额上写着“风木与悲”四个字。
灵堂里,逝者的几名亲人身穿孝服跪着守灵。灵堂门口,摆放着纸做的马车和纸人,还有很多样式不同的纸幡。
棺材铺
这是齐齐哈尔城内的一家棺材铺。门口摆放着很多已经制作好的棺材,有的棺材上面还绘制着精美的图案。
过去,人们的丧葬习俗大部分都是选择土葬。在东北地区,盛产木材。,像这样的棺材铺子,过去随处可见。
泰来县
这是齐齐哈尔泰来县城内的景象。村民们的房屋,都是用泥土垒砌而成,沿着地势修建,高低错落。
为了抗击匪患,县城四周建有低矮的城墙,全部是用泥土修筑的土城。在一些房屋的墙壁上留有射击孔。几名村民正站在屋顶上向远处张望。
旅店
这是位于泰来县路边的一家小旅店。门口立的杆子上,悬挂着一只纸做的锦鲤。不知为何,木杆的上面还扣着一只竹筐。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含义呢?可能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吧。
泰来城外
这张照片拍摄于泰来城外,远处是用土修筑的城墙,土城边上有一座水井,一名男子正在从井里打水。一名马夫牵着马匹走出泰来城。
写在看了上世纪30年代齐齐哈尔的老照片,感受到了80多年前这座北方重镇的古朴和繁华。如今的齐齐哈尔,变得更现代、时尚和充满活力,是中国著名的仙鹤故乡;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商贸和交通的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未来可期,齐齐哈尔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