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历史之最(为啥武汉会成为平民美食天
只要去过武汉的人,大概都会对这座城市的美食印象深刻,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煎包、菜薹炒腊肉、红烧武昌鱼、排骨藕汤……这些美食老少皆宜,且价格不贵,大多是平民美食,和北京的满汉全席,以及广东精致的粤菜相比,武汉的美食算是物美价廉的典范。武汉可以说是平民美食的天堂。
武汉地标,黄鹤楼、长江大桥和龟山电视塔同框
武汉为啥的美食为啥物美价廉?这就要说到武汉的历史了。
从三国时期,武汉筑城之始,由事因素建城,孙权发现了武汉地区的区位价值,要守东南半壁江山,就必须控扼武汉地区的江面,于是他在武昌蛇山上构筑了事角楼,监控长江两岸,这便是黄鹤楼的由来。
到了唐代,国家重新进入长期的大一统周期,武汉地区的事色彩渐渐褪色,商业成分水涨船高,商人家庭的李白路过武昌江面,也不禁发出了“万舸此中来,连帆下扬州。”的感慨,江面上有密密麻麻的船只,一眼望不到尽头。
诗仙李白塑像
可见,至少在唐代,武汉地区就是长江中游的商贸重镇了,江边都是码头,连通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和最为繁荣富庶的江南地区。
南宋时,陆游经过武昌,他发出的感慨比李白更多,“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商业的成分愈发占据主导,成为全国闻名的商业城市。
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江改变了唐代有多条支流汇入长江的轨道,变为一条主流汇入长江,其航运价值陡升。从汉口出发,可以经汉水直达襄阳,转入唐白河,进入河南,一条东西向的大动脉成形,成就了清代万里茶道的繁荣,而汉口籍由这繁荣,成为拥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重镇。
武汉,汉江上的晴川桥
晚清汉口开埠,长江东流入海直达大洋彼岸的潜力被释放,从此汉口的港口也成了内外贸易港,来自欧美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汇入,使得汉口开风气之先,极大地扩展了商业版图,“直追沪上,驾乎津门”。
晚清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汉口码头巅峰时期有十数万码头工人,大小码头数不胜数,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集聚武汉,“货到汉”,架船、搬货、卸货、拉车、做小生意的……
汉口,轮渡
数十万人集聚的汉口,催生了大量商业机会,诞生产生汉味美食的土壤,而这些美食大都热量高,吃着方便,价格便宜,是典型的“穷人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平民美食,比如热干面、面窝等都属此类。
热干面如今也只卖5元一碗,有八分熟淡黄色水切面的色,有芝麻酱的浓香,佐以酸豆角、小葱等,让食客几分钟就可以干掉一碗,回味无穷。夏天,吃热干面,必得配一杯冰镇绿豆沙或米酒,一道冰线沉入肚底,再炎热的天,也会感觉通体舒畅的。
武汉热干面
码头城市已成为过往,武汉还是一座大学生之城,有大约130万大学生,差不多占武汉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学生的消费力并不强,能吃会吃,所以武汉也能诞生周黑鸭这样享誉全国的美食品牌。
周黑鸭,香而不腻,甜中带辣,让人赞不绝口。具有香,辣,麻的特点,肉质鲜嫩,不仅闻着香,看了之后更是让人欲罢不能,想要一尝为快。
关于武汉,你有哪些难忘的记忆?欢迎留言交流,说说你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