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历史之最有哪些(我所知的衡阳历史(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首列入中学教科书的诗可能是外地人第一次听到我的故乡-衡阳的机会,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是个课堂上一听而过的地名,对我来说还是有着少年成长的记忆在里头的。
记得小学大概四、五年级时,曾经参加过一次《衡阳日报》组织的本地历史知识竞赛,中间有一首关于“衡阳八景”的诗,至今还记得
雁峰烟雨实堪夸, 石鼓江山锦绣华。
花春溪龙现爪 ,岳屏雪岭鸟喧哗 。
朱陵洞内诗千首, 青草桥头酒百家。
试看东洲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莲花。
自此以后,我就有心留意听取长辈闲聊,浏览一些关于衡阳的历史资料。由于高中以后就转学异地,所以暂时放下了这点小小的情怀。
今天正好休假,于是从脑海深处捡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整理一下,做个记录。
衡阳的地名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根据《甘石星经》,当中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衡山由此得名。而衡阳地域因位于衡山之南,山之南是为阳,故称衡阳。
说到衡阳的历史起源,就不得不说一下衡阳的别称-雁城。根据古代传说,大雁南飞,到了衡阳就不再往南,而是往回飞了,唐代杜甫在《归雁二首》中写到“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宋代王安石在《送刘贡甫谪衡阳》中也写到“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大雁到了衡阳就真的不再南飞了吗?不是!事实上大雁南飞,除了一部分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湿地越冬以外,还有部分可以飞到东南亚、印度甚至南洋群岛一线越冬。那为什么我们的先人有这样的传说呢?我想,就是因为构成中华民族先民的远古部落有黄帝、炎帝、蚩尤等,他们的活动范围最南方,应该就是在如今的南岭一线,而衡阳,则是最靠近南岭的人类宜居地带。再往南,就是百越部落了,就是中原先民不了解的、大不相同的异质文化了,故此衡阳在远古时期就是农耕民族的活动南缘。
在远古传说中,与衡阳有关的传说最早就是火神祝融被封于衡山了,故此衡山主峰被命名为祝融峰。就是大禹治水了,传说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于衡山岣嵝峰刻石记功,留下一块77字的“蝌蚪文”石刻碑,该碑在衡阳石鼓书院、岳麓山云麓宫、西安碑林、武汉晴川阁都有拓本,至今无人破译,成为遗世之谜。
在我看来,我们的正史能记载炎帝葬于“茶乡之尾”,舜帝葬于“苍梧之野”,说明这两个上古传说中的首领活动范围离衡阳都不远,一个在衡阳东南罗霄山地,一个在衡阳西南九嶷山区。我想,他们当时应该是以衡阳盆地为后勤基地,在为后人开拓新领地时先后故去。所以当时衡阳应该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心舞台,扮演了重要角色。留下了炎帝在此“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种”,开农耕文化之先河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