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文盲之最(石破天惊之论,历史上真实的
诸玄识和董并生以莎士比亚为例,揭露了近代西方文化如何从学习中国文化、反过来向中国文化殖民的过程。
莎士比亚
两位学者通过研究考证发现,历史上真实的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戏子,所谓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在英国的代表人物——文艺巨星(天才戏剧家和诗人),这都是在19世纪被西方中心论及帝国主义学者加封的桂冠。
真实的情况则是,莎士比亚善于拿来故事,即兴发挥,演戏演得不错,生前颇受观众的欢迎。当时的英国国情和戏剧都很原始,绝大多数人都不识字;戏剧尚处于原始阶段,而未出现“分工”无需剧本,演员自编自导而入戏。莎士比亚的观众和他本人及其上下几代亲人,几乎都是文盲。
18世纪版的莎士比亚剧作囊括了英语的精华,但这绝不是莎士比亚本人的作品,也与17世纪时的所谓莎剧也完全不同。实际上,莎士比亚没有留下一部剧本、一句台词。主流西方称,被发现的一个“手稿”(托马斯·莫尔)中有几行字是莎士比亚的手迹,似是而非,全不可信。被查实的六个莎士比亚的签名,每个拼写都不一样,字形狼藉无体,这是他不识字的明证。
休谟
英国哲学家休谟讽刺道如果莎士比亚被认为是一个“人”(MAN,大写强调。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是“神”),他出生在粗陋的时代,仅有最低教育,未被任何书本知识或世界见闻指导;那么,他可以被考虑为“奇才”(prodigy,又译“怪物”)。进而,如果作为一个诗人,能够为有品位、有教养的观众提供娱乐;那么,我们对莎士比亚的赞美则必须大打折扣。
莎士比亚退休和逝世之际,没有外人问候,默默无闻,犹如孤魂野鬼。过了好几年,他生前工作的剧场用他的名字写脚本、演旧戏,但不受欢迎。英国革命时期(1640-1660年),莎士比亚戏剧因其充满怪力乱神,“乱、不道德”,而被禁演。20年后,英国王位(查理二世)复辟,舞台开禁;但改编剧作的学者们抱怨莎士比亚剧本“垃圾成堆、粗活连篇”。,为了商业利润,剧场老板只好继续利用当时算是传奇人物的“莎士比亚”,重写剧本,上演新剧;结果收效显著,赢得人气。
查理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