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之最有哪些名人(出身贵州的十大历史名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贵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多样的省份,自古以来就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在政治、事、外交、文学、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和影响。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出身贵州的十大历史名人,他们分别是


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自强求富,改革教育、事、工业等方面,创办了华中第一所近代大学——湖北自强学堂(今华中科技大学)、武昌铁路工程学堂(今武汉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他还曾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职,镇压过太平天国、等起义,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丁宝桢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他为清廉正直,勤政爱民,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言疏导,并积极抗击外侮。他在山东任上时期,在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时,亲自指挥河工,并动员民众参与抗灾救灾。他在四川任上时期,在面对太平天国队进攻时,坚持防御战略,并与曾国藩等合作共同保卫四川。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孙应鳌

孙应鳌(1527年-1586年),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先祖孙华原籍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省如皋市)。孙应鳌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岁能作文,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京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历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佥都御史。隆庆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书院,吴国伦提学贵州时,亲晤应鳌于山甫书院。至工部尚书。

孙应鳌是明朝的名臣大儒,是在王阳明学说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理学家,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他的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求仁”,他进出“无欲”、“无欲就是天理”,以“无欲”达到“求仁”的目的,继承了王阳明学说思想,是贵州省古代第一位哲学家。他还是著名的诗人,《黔诗纪略》收其诗有457首,编为四卷。他的《学孔精舍诗钞》是流传至今贵州最早的一部诗集。《黔诗纪略》称誉他是“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


郑珍

郑珍(1806年—1864年),清代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郑学录》等。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亦工书善画,还是晚清宋诗派作家,其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


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当时的著名文学家、诗人龚自珍魏源、张琦、徐松等结为好友,互赠诗联;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


周渔璜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眲叟、紫泉,贵州独山人。他是晚清时期的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和书法家,也是宋诗派的重要成员。由于家世传业,他很早就开始涉猎文字训诂之学。他与遵义的郑珍一起被誉为“西南巨儒”。莫友芝曾担任过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等职务,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著作。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8),男,字莼斋,自署黔男子,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黎皑第四子。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清咸丰十一年(1861),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时值英法进攻北京,太平天国占据南京,清廷内外交困。黎庶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十三年(1863),授翰林院编修。

同治元年(1862),出任礼部主事,兼管外交事务。同治二年(1863),升任礼部郎中,充任外务部大臣助理。同治三年(1864),出使英法俄美等国,与各国谈判修订条约,力争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同治六年(1867),回国后任礼部侍郎、外务部大臣、直隶总督等职。同治十一年(1872),出使欧美日等国,与各国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美北京条约》、《中日天津条约》等多项条约,并参观了各国的工业、教育、事等方面的情况,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光绪二十四年(1898),逝于北京,谥文忠


王若飞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2009年,王若飞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若飞早年就读于贵阳法政学堂,并参加了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后,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领导工作,并担任过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等职。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王若飞随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进入贵州,参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31年,王若飞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委秘书长、红一方面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王若飞参加了长征,并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大大的正确主张。

1935年,王若飞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了《解放》杂志,为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做出了贡献。1937年,王若飞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等职,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救国运动和民主政治建设。1941年,王若飞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西南政委员会主席等职,领导了西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王若飞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并与蒋介石进行了多次会晤,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努力。1946年4月8日,王若飞在重庆乘坐的美国空C-47型运输机在贵州遵义附近坠毁,不幸遇难,终年49岁 。


何应钦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士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校总教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总司令部参谋长、政部部长。1934年授陆一级上将衔。何应钦是国民革命的重要指挥和组织者,曾参与过反袁世凯、反张勋、反陈炯明、反孙传芳等战役,并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何应钦还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指挥之一,曾指挥过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等多场重大战役,并组织了抗日联合后方的建设和抗战工作。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何应钦受蒋介石委托,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代表团的签字,并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战区投降书》。1946年1月10日,在南京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了日本陆海空三总司令岡村宁次上将的投降 。


杨芳

杨芳(1770—1846),字通逵,号诚村(寨),贵州松桃厅(今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晚清名将,贵州封侯第一人。杨芳虽戎马五十春秋,亦擅文墨,工诗对,善书画,与当时的著名文学家、诗人龚自珍、魏源、张琦、徐松等结为好友,互赠诗联;著有《果勇侯年谱》、《平平录》十卷、《征西笔记》五卷和五言古诗七百三十首。杨芳出生于一个人世家,祖父杨宝光是清朝平定准噶尔的功臣,父亲杨宝璧是清朝平定西南边疆的名将。杨芳从小受到事教育和训练,十八岁时随父出征西南边疆,参与了平定苗疆、镇压白莲教等多次战役,并屡立战功。

嘉庆二十四年(1819),杨芳被任命为贵州提督,负责镇守贵州和云南两省的边防。道光元年(1821),杨芳率平定了云南省的苗民起义,并在道光三年(1823)被封为果勇侯,成为贵州省历史上第一个封侯的人物。道光十一年(1831),杨芳又率平定了贵州省的苗民起义,并在道光十三年(1833)被加封为一等果勇伯爵。道光二十四年(1844),杨芳率平定了云南省的苗民起义,并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被加封为一等果勇侯爵。同年,杨芳因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并赐谥忠武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