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了历史之最的成语(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韩信,秦末汉初最卓越的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事家。一生戎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灭国无数,无一败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其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成为我国历史上成语故事最多的人物。盘点一下与之有关的成语典故。
1、胯下之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
2、一饭千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年轻时生活非常困难,经常没米下锅。一位老婆婆,看到韩信快要饿了,非常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点给他吃。后来,韩信加入刘邦的起义队,立下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不由得想起以前老婆婆的恩惠,就命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3、解衣推食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把衣服脱给别人穿,把食物让给别人吃。形容对别人生活极为关怀。
4、国士无双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称韩信是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
5、十面埋伏出自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发生在徐州市九里山,因九里山的地势所以为十面埋伏。
6、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和赵在井陉交战,韩信利用赵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此战彻底摧垮了赵,并生擒了赵王歇。
7、拔旗易帜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8、置于地而后生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地然后生。"韩信在背水一战中很好的应用了"置于地而后生"这一战术理论。
9、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10、兵仙神帅出自明代学者茅坤《史记钞》,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11、居常鞅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刘邦建立汉朝后,夺去了韩信的兵权,而韩信从此称不朝,闷闷不乐。
12、功高震主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帮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按理说应该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了,最终受到刘邦猜疑而使用美人计诛杀了韩信三族。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
13、金石之交出自《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意思是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14、独当一面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向刘邦建议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15、略不世出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16、不赏之功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意思是形容功劳极大。
17、妇人之仁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处事优柔寡断,施小恩小惠,不识大体。这是韩信向刘邦分析项羽的性格提出的。
18、勋冠三杰出自《汉书·高帝纪》,原文:"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从此以后,张良、萧何、韩信便被誉为"兴汉三杰"。
19、伪游云梦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
20、肝胆照人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以真心相见。
21、钟室之祸出自《汉书·韩信传》,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2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策。用以比喻事情的好坏或成败都由同一人造成的。
23、问路斩樵出自《西汉演义》,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偷偷从项羽队里逃走,前去投奔刘邦;韩信走到秦岭时,发现栈道已经被烧毁,只好跟一个樵夫问路;樵夫指点了韩愈一条小路,韩信记住后就将樵夫杀了。
24、传檄而定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25、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26、气吞山河出自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意思为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
27、乡利倍义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人之事,吾岂可向利背义乎!"意思是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见利忘义。
笔者只找到有明确出处的,与韩信有关的27个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