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历史上教育之最(黄冈之历史地位)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来源《黄冈之历史地位》,作者李洁


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取得了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和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残酷斗争中,英雄的黄冈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不怕牺牲,演绎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的历史史剧,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为民请命、赴汤蹈火的革命先烈,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无私无畏、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不胜不休、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创造了巨大的业绩和不朽的功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而又辉煌的一页。

黄冈在中共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冈籍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萌芽时期,率先觉悟,积极响应,奔走呼号,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黄冈是率先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之一。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在外地的黄冈籍知识分子如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促使他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并且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的先进战士。他们在以居住地或工作地为据点,在家乡人之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组织进步社团回乡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1年7月16日,武汉利群书社以恽代英、林育南为首的20多名成员在黄冈县白羊山浚新小学集会,商议建立革命团体“共存社”,公开宣布拥护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改造社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中共“一大”召开后,黄冈籍的共存社成员林育南、林育英(张浩)、卢斌(陆沉)、卢春山等在1922年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黄冈籍党员是湖北地区党组织的发起人和奠基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成员。1919年8 月,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开办私立武汉中学,通过这个阵地向工农子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一年之后,在武昌抚院街97号董必武和张国恩开办的律师事务所,正式成立了武汉共产党组织。出席会议的7 名成员是湖北省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们之中有5人是黄冈籍,即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包惠僧、赵子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党组织的代表出席,包惠僧作为广州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代表出席。因而在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有3名是黄冈籍。

黄冈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建和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1922年2月,担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的陈潭秋,在寒假期间回到家乡黄冈县陈策楼村,先后介绍了陈策楼聚星学校和杨鹰岭青黎学校教书的共存社成员萧人鹄、胡亮寅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立中共陈策楼小组,萧人鹄任负责人。这是鄂东第一个地方党组织。1923年底,在武汉中学学习的黄安籍进步学生在学校建立了党组织,其中部分成员于1924年初回黄安着手开始建党。是年8月,中共黄梅小组成立,李子芬任组长。其后,黄冈地区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党员人数不断增加,成为湖北早期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地区之一。据文献资料记载,至1927年5月,黄冈、黄梅、黄安、麻城罗田蕲水、蕲春7县共有党员1356人。黄冈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冈在中国革命史上影响深远

在近三十年的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黄冈始终红旗不倒、火种不灭,这在全国来说,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少有的。

黄冈是鄂东农民运动重要活动区域之一。大革命时期,在黄冈早期共产党员和革命社团的组织和领导下,各地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如火如荼。平民教育社、平民夜校、平民俱乐部和农民进德会应运而生。1927年,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毛大大主持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后,为鄂东培养了大批农运领导人。他们回到家乡举办农运骨干培训班,指导建立县区乡农民协会,对在农村代表封建统治制度的地主豪绅展开了猛烈的斗争。据《中共湖北省委1927年11月关于湖北农民运动的报告》称,至1927年6月,黄冈有6县成立了农协,共有会员53.7万人,占当时湖北全省农协会员的19%。其中仅黄冈一县有会员24万人,是全省最大的农民协会。土地革命时期,黄冈的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广泛发动群众,举行秋收暴动。黄(安)麻(城)地区广大工农群众以祠堂、庙宇为集合点,打刀造枪,纷纷揭竿而起。继“九月暴动”之后,中共黄麻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发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黄麻起义”,成为与“秋收起义”齐名的中国三大革命武装暴动之一。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东处处燃起了农民暴动,整个黄冈和大半个广济变成了“赤色恐怖”。回龙山、杨鹰岭等地爆发的近万人农民暴动,大灭了反动势力的威风,鼓舞了革命群众的志气,也宣告鄂东革命已初步完成了由大革命失败的低潮向土地革命的高潮转变的历史过程。

黄冈是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建立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地区和重要组成部分。黄麻起义胜利后,中共黄麻特委决定成立黄县农民政府,并颁布了以“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为主要内容的《黄安县农民政府施政纲领》,曹学楷任县政府主席。这是鄂豫皖边区建立的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1928年5月,中共黄麻特委和第七领导人在黄安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在恢复老区工作的,开辟柴山保地区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中共黄麻特委的第七终于建立了以柴山保为中心,北到摩云山。南抵紫云寨,西至天台山,东连光宇山,方圆数十里的鄂豫边界地区第一块红色区域。柴山保地区的成功开辟,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鄂豫皖边界地区的最早反映,特别是为创建仅次于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黄冈苏区的革命文化具有传奇色彩。黄冈是鄂豫皖苏区的策源地和重要构成部分。在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革命群众和部队战士始终充满着高昂的斗志和革命激情,从黄麻起义时的《黄安谣》,到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苦农友》、《四季歌》,这些歌谣“已普遍于苏维埃区域的田野,随时皆可听到”。而一首由黄安七里坪小学教员创作、带有浓郁地方韵味的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不仅从黄安传唱到鄂东各县乃至整个鄂豫皖苏区,更由红二十五北上抗日传遍了全中国,并且流传至今。

黄冈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在黄冈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场场刀光火影、枪炮轰鸣的革命战争,有近四十万儿女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已经光荣地载入了中国革命战争历史史册。

黄冈是鄂豫皖红和红四方面前期抗敌的主战场。1929年5月间,党中央调派徐向前到鄂东北并担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负责全师的事指挥工作。6月,蒋介石即对鄂东北、鄂东南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罗李”、“鄂豫”、“徐夏”会剿。中共鄂豫皖特委和委成立后,新组建的红四方面在曾中生的指挥下,运用飘忽战术,主动出击,取得了双桥镇战斗的胜利,全歼敌三十四师,毙敌千余人,俘敌师长岳维峻以下5000余人,缴枪6000支,成为鄂豫皖红大捷。红四方面在黄安七里坪成立后,由总指挥徐向前亲率红四主力八个团,打响了黄安战役。红使用飞机作战,给敌以巨大威胁。黄安战役历时43天,总计歼敌15000人,缴枪7000支、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为纪念黄安战役的重大胜利,1932年1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黄安县改为红安县

黄冈籍兵源为主体的红二十五率先北上抗日,为迎接中央红作出了重大贡献。红四方面主力西移后,鄂豫皖省委在红安檀树岗召开最高事会议,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坚持和保卫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11月,中共中央特派员程子华到达鄂豫皖苏区,传达中共中央和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决定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向平汉以西实行战略转移。11月中旬,红二十五开始长征,北上抗日,成为长征先锋。毛大大高度评价红二十五长徐海东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

黄冈是鄂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七七事变”后,鄂东的政治形势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抗日救亡运动波澜壮阔,风起云涌。英山被誉为第五战区抗日模范县,黄梅、罗田、黄冈、黄安等地相继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动员(后援)委员会”、“青年抗日救国团”等抗日活动组织,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斗争。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主要活动在大别山的红二十八改编为新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林维先任参谋长,肖望东、戴季英任政治部主任。鄂东各地党组织抓紧筹建抗日人民武装,并根据中共鄂豫皖区委的指示,成立了政委员会,由方毅任书记,刘西尧任副书记。1938年11月,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独立五大队)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袭击了淋山河日寇据点,打响了鄂东敌后抗日第一枪。1939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派李先念率领新四独立游击大队(新五师)挺进敌后,统一领导、指挥鄂豫边的抗日斗争。1939年2月,鄂豫皖区党委成立后,由张体学、丁宇宸、文祥领导的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改编为新四独立五大队。新四第4支队留守处警卫排、梅店自卫队等合编为新四第6支队,由罗厚福任大队长、熊作芳任政委。在黄梅太白湖成立新四江北游击第8大队,邹一清任队长、林桂栖任政委。从1941年5月至11月,鄂东根据地民团结奋战,先后三次粉碎了日伪对陂安南根据地的“蚕食”和重点“扫荡”。鄂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的开创、发展和坚持,既抗击、牵制了数十个日伪据点的日伪,从东北对武汉实施战略包围,威胁、袭扰武汉日至伪首都南京的长江航道,又为五师部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补给基地和广阔的战斗回旋空间。成为向东沟通新四五师、七师联系和向鄂南发展的基地和桥头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全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中,占有光荣的一席。

黄冈是中原突围部队鄂东独二旅的主要游击区。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掉了假和谈、真备战的面纱,调动30个旅的兵力,悍然以宣化店为目标,向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王首道、王树声等领导的中原区及解放区大举围攻,公开挑起了全面内战,并由此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奉命掩护主力突围的鄂东独二旅在完成任务后于6月29日晚分三路向东突围,至安徽岳西冶溪河会师,随后根据中央指示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在极端严重的白色恐怖面前,鄂东独二旅转战大别山区,牵制十倍于已的强敌达半年之久。独二旅也遭受重创,六支队政委黄世德、原鄂东行署主任贺健华、鄂皖边战地医院院长袁立山等先后牺牲。

黄冈是刘邓大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要地。1947年8月末,刘邓大第一、二、三、六纵队十二万兵力进入大别山区,第六纵队直出鄂东,在半月内横扫鄂东各县。10下旬,刘伯承、邓小平亲自指挥在蕲春、广济交界处的高山铺战役,一举歼灭敌第四十师及第五十二师八十二旅,共击毙、击伤、俘敌12600余人,缴获其全部装备和大批用物资,并击落敌机一架,粉碎了敌人“ 歼围攻”的恶计划,取消了解放战争的战略胜利。

黄冈在中国事史上书就辉煌篇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期的阶段,黄冈这块土地上先后创建、组编了数支工农武装和革命队,诞生和造就了一批事将领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不仅在全国少有,也是世界事史上的奇迹。

黄冈是中国工农革命的重要创建地之一。黄麻起义胜利后,黄麻特委将参加暴动的黄麻两县农民武装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鄂东,黄安自卫为第一路,麻城自卫为第二路,全共300余人。潘忠汝任总指挥兼第一路司令,吴光浩、刘光烈任副总指挥;吴光浩兼任第二路司令,戴克敏任鄂东党代表兼第一路党代表,刘文蔚任第二路党代表,汪奠川任鄂东参谋长。鄂东是鄂豫皖边区第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队,是中国工农红第四方面的最初来源和骨干力量。1928年1月,黄冈回龙山、杨鹰岭等地暴动胜利,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暴动队伍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第六,长王定周、副长许士林,党代表罗四维。其时鄂东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第七,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另据史载,此间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聚积革命力量,曹学楷、徐朋人等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第八,由徐朋人指挥。1928年3月初,第七与第八会合统称第七。

黄冈是中国工农红的策源地。1927年11月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老百姓为之兴高采烈,扬眉吐气,在县农民政府门前挂起了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兴兴致勃勃,挥毫疾书一幅对联“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苍济济拥红”。这幅对联贴在县衙大门两旁,表示颜色的十个词巧妙地镶嵌在对联里,唯独用红色象征革命部队自卫。从此,便出现了“红”的称号。这年的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广州起义,部队打出了工农红的旗帜。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毛大大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了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革命第八。5月25日,中央发布第五十一号通告,明确规定“可正式命名为红,取消以前工农革命的名义”。接着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奉命改称红。7月,中国工农革命第七亦改编为中国工农红第11第31师,吴光浩任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1930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第一,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喧。红三十一师、红三十二师、红三十三师依次改为红一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193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命令,红八第四、五纵队在黄梅考田合并成立红十五,长蔡申熙、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1931年1月,红一和红十五在麻城福田河会师,合编为红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曾中生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委主席。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红四和红二十五,总兵力约3万人,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1932年11月,红二十五在黄安檀树岗重建,吴焕先任长、王平章任政委。1933年10月,红74师和红82师合编为红二十八,徐海东任长、郭述申任政委。1934年11月,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八,高敬亭任政委。

黄冈是将的摇篮。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冈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拚搏,创造了许多历史功绩,也培育了一大批革命骨干,造就了二百多位功勋卓著、彪炳千秋的共和国将帅。仅红安县就有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共和国主席,有2人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有4人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有10人任过国家正副部长,有12人任过大区司令员或政委,有17人任过大区副司令员或副政委、顾问,这有24位兵团职干部、130多位省级干部,其中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上将衔的有6人、中将11人、少将45人。一县之内有如此之多的高级将领在国内外实为罕见,以至西方人将红安誉为“将的故乡”。麻城 乘马岗乡有2万多人参加了长征,锻造了32位将。其中,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7人、少将21人。一个乡镇走出了32位红色将,其人数之多,衔之高,出生地之集中,全国绝无仅有,成为名副其实的“将之乡”。

在黄冈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不仅诞生了三位事家李先念、王树声、林彪,这有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彭德怀、王震、徐海东、陈赓、黄克诚、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等十多位著名事家在鄂东战斗生活过,他们的历史功绩已经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他们的战斗经历已成为老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同样是老区人民永久的纪念和骄傲。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