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历史之最(战国时期齐国有多强?如何取
大家好,我是猫叔儿,喜欢人文历史,换一个视角为大家解构历史故事【上方点击关注】
#文化历史解析#齐国一直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分量的诸侯国,作为“周”的原始股,是周王朝封的”侯“子辈诸侯国,社会地位嘎嘎高。
从齐桓公时期开始,重视工商业,兼有鱼盐之利,煮海水向全天下收税。还充当“世界警察”,打着维护周天子的名义,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及事行动,将齐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推到顶峰。
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和废掉了末代姜齐君主齐康公,正式换了姜太公一家的房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也有历史学家以此事件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咱们主讲战国故事,以田齐为主。
齐威王剧照
田齐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励精图治,到齐闵王达到鼎盛又迅速陨落,甚至也沦为二流国家,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苏秦到底是不是间谍?燕国凭什么攒这么大局?列国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博弈?
带着这些疑问,咱们战国的故事也正式进入了齐国篇章,接下来咱们就用几篇文章,来讲一讲田齐的兴衰成败。
今天咱们先聊一聊田齐的兴起,主要讲一讲齐威王主政下齐国的纵横博弈。
耐心看完,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泗上十二诸侯
要想讲明白齐国,就必须要先说清楚“泗上十二诸侯”。
“泗上十二诸侯”是指战国时期泗水流域周边的十二个诸侯小国,这里有宋、鲁、卫三个千乘之国,还有诸如薛、滕、任等一众百乘小国。
泗上十二诸侯
淮泗地区水网发达,以宋的陶邑举例。
经常看咱们连载的朋友对陶邑可太熟悉了,这地被咱们反复提过,今天咱们就详细讲一讲陶邑它为什么重要!
陶邑位于菏、济水系交通要道,自陶邑西溯济河而上可达秦、三晋;顺济水而下,能抵齐国都城临淄;东经菏、泗、淮可到南方的吴、楚地区。
正是凭借区位交通优势,陶邑才成为战国的贸易中心,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战国“小上海”实至名归。
这也是各诸侯强国一直觊觎此地的原因,能上缴国家的赋税太多了!
泗上十二国都分布在齐国周围,是齐国没有能力吞并他们吗?显然不是!齐国完全有能力吞并这些国家。
其实齐国是非常想的,当前实力不允许。
陶邑
对于齐国来说,拿下宋国,控制了陶邑,就控制了商路,加上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工商业大国,兼有鱼盐之利,那将是非常恐怖的存在,大家可以类比一下当前美国的石油美元体系。
在战国土地兼并的大势之下,这些小国能长期生存,其实是各国纵横博弈的结果。
合纵连横产生在各大国激烈斗争之中,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强国,防止被兼并。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一些弱国,以达到土地兼并的目的。
合纵者,抱团取暖,连横者,打不过就加入,这是战国时期诸国的生存之道!并没有任何国家完全是合纵或者连横,这都是根据当前利益和形势时刻变化的。
所以,在超级强权没有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胆量独自吞下淮泗这块儿肥肉!
成为泗上新霸主
战国前中期是率先变法的魏国一家独大,团结三晋的魏国在打垮西边秦国之后,在中原淮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张,实际把控着泗上诸国的控制权。
随着各国变法的开展,魏国的先发优势逐渐不再,且魏国在中原的扩张,严重挤压了韩、赵的发展空间!
梁惠王
随着赵国的逐渐强大,赵国开始将手伸到了泗上的卫国。赵国在泗上的扩张,自然触怒到了魏国,什么档次想跟大魏享有同样待遇?
随即魏国以此为由,兴兵围攻赵国的邯郸,以此维护自己在泗上地区的统治地位。
齐威王权衡利弊,发兵救赵,爆发了著名的桂陵之战。
魏战败,一时墙倒众人推。与此,秦楚同样对魏开战,泗上小国们一看,也纷纷跳反,喊出口号“要打倒大魏霸权”。
面对各国的围攻,魏国仍然攻破了赵的都城,迫使赵国屈服。并且,接下来魏连同韩,在襄陵大破齐、宋、卫联。
一年后,休整后的魏又向西反攻秦国,秦国立即归还安邑求和,此时魏国的实力依旧恐怖如斯!
这是齐国第一次尝试改变天下大势,虽然桂陵小胜,但战略上是以惨败告终的!最终梁惠王还是以王者姿态,将秦、赵、泗上诸国踩在脚下!
战国的国际形势变化很快,联盟敌对改变可能就在一瞬间。
逢泽之会,韩、魏决裂,梁惠王伐韩,齐国出兵!这一次胜利女神眷顾了齐国,过于轻敌的魏主力在马陵道被齐全歼。这一战,齐威王的声望达到了极点。
要知道魏国在桂陵的系列战役中,可是与秦、楚、赵、齐四国交战不落下风。齐国的这次大胜,打破了魏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让战国的形势急剧变化,齐国即将成为泗上新的主宰。
在魏国马陵战败后的六十年中,随着魏国霸权的衰落,战国来到多强并立的局面,这也是战国合纵连横最为活跃的时间段。
公元前341年,马陵战后当年,魏国遭受秦、赵、齐三国三面夹击,不堪重负。
接连的失败下,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听从相国惠施“以魏合齐楚以按兵”的建议,带着韩国、泗上十二国等全面倒向齐国,徐州相王,彻底承认齐国霸权。
这一刻,齐威王把齐国重新推到顶峰,他真切的感受到邹忌变法后齐国所迸发出的无限能量。
天下大势,暗流涌动,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高处不胜寒
齐、魏、韩站在了一起,让秦、楚、赵如芒在背!楚国本来也是魏国拉拢的对象,梁惠王没想明白一点,淮泗地区被齐国掌控,是其他大国都不能接受的!
公元前333年,赵肃侯攻魏黄城,楚威王攻齐徐州,大败齐,迅速浇灭了齐威王心中刚燃起的热火。
齐威王第一次意识到淮泗地区是个烫手山芋,这一切其实都是梁惠王设的局。
“变服折节而朝齐”只是梁惠王的权宜之计,把齐国捧成众矢之的,以便让魏国获得喘息之机,十年之后大魏定能王者归来!
但老狐狸梁惠王万万没想到,曾经他看不起的秦国,在变法大成之后同样展现出了无穷无尽的能量。
公元前332年到公元前329年,秦国对魏国在河西战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事打击。雕阴之战,龙贾被俘,魏八万被斩首,秦国新展现出来的战斗力让梁惠王感到绝望。
这一役,魏国河西守主力被全歼,河西实际上已经不受魏国控制。
这个时候,齐威王并没有给这个名义的上的盟友任何支持,只是眼睁睁的看着魏国独自面对新近崛起的虎狼之邦。
为什么?齐威王到底是怎么想的?大概有两点原因
第一,这个时候齐国内部出了问题。
相国成侯邹忌和上将田忌的矛盾日益不可调和,没有像赵国一样“将相和”的故事,两个人后来甚至到了互相攻伐的地步。
因为这其实是,邹忌变法过程中,剥夺田氏公族权益,所引发的公室贵族的反抗,这个矛盾不可调和!在这个时间段,齐威王需要安抚丧失权益的公室贵族。
第二点,齐威王同样不趣怪网希望魏国复兴。
如果帮助魏国遏制住秦国,没有后顾之忧的魏国会威胁齐国在淮泗的地位!
公元前329年张仪入秦,恰逢楚威王攻魏,张仪游说秦惠文王帮魏,魏得以大胜楚国。
对比齐国的无所作为,梁惠王调头转向了张仪的连横之策“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公元325年,秦、魏、韩三国相王。
韩、魏倒向秦国的局面,齐威王其实并不担心。秦要东出,就会掠夺韩、魏在颍川、河东的领土,靠短利结成同盟必不牢靠!
果不其然,一边跟秦国眉来眼去的梁惠王,这边又要来跟齐国勾肩搭背。利益至上,是这个时代的信条!在魏将公孙衍的拉拢下,齐魏联伐赵,并取胜。
魏国的反复让秦国恼怒,公元前324年,秦攻魏,取陕,以示惩戒!合纵让梁惠王尝到了甜头。
公元323年,公孙衍发起魏、韩、燕、赵、中山五国相王,缔结纵约。公孙衍合纵的主要目的,联合三晋对抗齐、秦、楚三大国。
这自然引起了齐、秦、楚的不满。齐威王做法比较保守,宣称中山国小,想联合魏、赵、韩三国废中山王号,以此达成瓦解五国合纵的目的,并没有成功。
秦、楚就比较简单直接了,对合纵发起人梁惠王一通暴打,梁惠王无奈倒向秦国,并且被迫任张仪为魏相,这是张仪连横之策对公孙衍合纵之策的一次巨大胜利!
张仪兼任秦、魏之相后,继续奉行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的策略。
公元320年,秦国越过韩、魏,向齐发起进攻,齐威王迎来了他终极大考!
这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与邹忌变法后的齐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是秦国第一次将手伸入到淮泗地区!这是齐威王生命中的一战!
双方在桑丘发生激战,齐将匡章用间谍战术,利用了秦跨国远征,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让齐穿秦衣甲混入秦制造混乱,最终大破秦。
战后,秦惠文王不得已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齐威王谢罪!这一年,齐威王也走完了他生命的一个年头。
齐国没有山川之险,没有广袤纵深,齐威王凭借他的远见卓识,在列国间纵横睥睨,为齐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舵手离开了他的大船,齐国又当何去何从?齐宣王这位留下了“滥竽充数”“缘木求鱼”“安步当车”等诸多成语典故的君主,又是怎样的君王?
听战国故事,关注猫叔儿,咱们下期接着聊!!!
往期精彩
长平之战,战国巅峰之战背后的国家博弈,秦国到底赢在哪?(下)
长平之战,战国巅峰之战背后的国家博弈,秦国到底赢在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