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历史文化之最(中国澳洲坚果之乡,它的名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我以为走遍了云南,去了之后才发现彩云之南,却还有我遗漏了的珠贝,这就是云南临沧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云南是我人生初涉旅行的第一个地方,前前后后我去过10多次,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欣喜与发现。

我喜欢那里的青山与绿水,流连于当地多民族的歌舞与文化,谈及各民族不同的民风民情与美食,更是让我笑逐颜开。

云南,开启了我的旅行之路,纵观今日的我已走过了世界各地的名山与大川,提及云南,那如风的美好往事依然会历历在目、浮现在眼前。

临沧的苍翠山脉

2018年10月17日,第八届国际澳洲坚果大会在云南临沧举行,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级坚果顶级大会,汇集了世界各地坚果行业种植、栽培的专家和学者,与他们一道,我有幸来到临沧、来到美丽的青山绿水天地间。

临沧,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边境,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

临沧与缅甸山水相连,镇康、耿马、沧源 3个县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 290.791 公里,境内有 3 个国家级开放口岸、19 条边贸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是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

目前,全世界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在436万亩,而云南临沧的种植面积就高达227万亩,做为名符其这实的坚果之乡,这次世界级的澳洲坚果盛会在中国云南临沧举行实乃是名至实归。

参观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

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落户于临沧,填补了临沧在坚果专业领域的空白,为临沧坚果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澳洲坚果(拉丁学名Macadamia ternifolia F. Muell.)别名昆士兰栗、澳洲胡桃、夏威夷果、昆士兰果,是一种原产于澳洲的树生坚果。澳洲坚果属常绿乔木,双子叶植物。树冠高大,叶3~4片轮生,披针形、革质,光滑,边缘有刺状锯齿。总状花序腋生,花米黄色,果圆球形,果皮革质,内果皮坚硬,种仁米黄色至浅棕色。

成熟了的澳洲坚果

​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风力小的地区。山龙眼科、澳洲坚果属植物在世界上众多的干果之中,澳洲坚果的经济价值最高,素来享有“干果之王”的誉称。分布区域澳大利亚东部、新喀里多尼亚、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澳洲坚果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用价值。

村民们正在拾捡成熟后落在地上的坚果

坚果的种植,也为当地的村民百姓脱贫致富带来了不小的变化,一路走过临沧的大小村寨,都可以看到漫山遍野成熟了的坚果林,层层叠叠,错罗有致,绿了青山,点缀了天地间。

当地百姓生活上的提高和物质生活上的改善,让我这一次临沧桑之行有了新的认识与发现。

永德县大雪山乡的百姓也是头一次见识到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坚果专家

正在进行坚果苗嫁接的村民

与坚果套种的云南小粒咖啡

云南小粒咖啡和坚果成了绝配

云县幸福镇生长态势良好的坚果林与咖啡

​一进村口,便被漂亮的村子广场和当地村民欢迎的歌声、铜号声所吸引。这里曾经滇缅铁路经过的重要之地,村口依然还保留着铁路桥墩的遗址。

滇缅铁路是云南人民为抗战做出巨大牺牲的历史见证,也是云南人民对建设国际铁路运输通道的真切期盼。

这里主要居住着彝族的另一个分支——俐侎人。整个族群只有2.6万人左右。服饰以黑色布料为主,因而常被人们习惯称为“神秘黑衣人”。

​喜好打歌崇尚自由恋爱的俐侎人,善于唱山歌对调子,并且具有自己独特传统的节日――"桑沼哩"。

————————————————————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南部,到达孟定芒团村,就像是融入到了一个欢乐的海洋。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村民载歌载舞欢迎着远方的客人,漂亮的傣家姑娘用花束沾着圣洁的水洒在人们的身上以示祝福,情景交融,让人喜从心来。

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是整个芒团给人的第一印象,当地村民们用动人的歌喉、传统的舞蹈、傣家人的花米饭、月亮粑粑、米糕、泼水粑粑等正宗的美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热情。

在动感十足的音乐声中,最让人欢乐的泼水节开始了,由心而外的喜悦让人把持不住,这样的场景,让你完全想像不到这竟然是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乡村。

——————————————

“传承600多年、手工制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关键词,是人们给予芒团村手工造纸的最佳。

当地的人们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用这样的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方法,通过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这11道工序,制作出了闻名一方的“芒团纸”。

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防腐防蛀、力撕不破而闻名的“芒团纸”,远销上海、泰国、缅甸等地区和国家。

芒团自然村有造纸专业户63户,年产白棉纸100多万张,产值约200万元。

亲自感受一下捣浆这一工序

——————————————

​云澳达坚果加工厂拥有先进的脱 皮、干燥、分选、破壳、分级、烘烤、包装到储藏整个流程的生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化设备、达到年处理鲜果1万吨、果仁3000吨的生产能力,系列化的生产与国际接轨。

目前,已开发生产出了四大系列(壳果、果仁、糖果、花蜜)六种规格、四种口味的“云澳达”牌坚果系列产品。

而生产出的精油和化妆品已销往国内外。

镇康南伞镇田坝村“云南坚果1号坚果庄园”,则以空气清新、满山秀色、山峰奇异、层峦叠嶂的优美自然条件成为了一大亮点。

既以标准化的种植示范区生产出品质优异的坚果,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广大的游客朋友们前来游山玩水吃坚果。

————————————————

1991年8月1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镇康县南伞口岸。2002年国务院批准,镇康县城所在地有凤尾镇搬迁至南伞镇。

2005年6月,镇康县城从凤尾镇正式搬迁到南伞镇。县城搬迁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南伞口岸纳入新县城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通过多年的努力,镇康县城所在地既是县城又是口岸,形成了岸城一体化发展格局。

​为促进对缅北地区开发开放,2010年,镇康县人民政府与缅甸果敢自治区政府达成一致性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加速推进中缅边境125工业园区建设。

一脚踏两国

​为了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解决涉外纠纷,镇康县人民法院于2018年成立了镇康县人民法院南伞口岸涉外涉边智慧 巡回诉讼服务站,服务站位于中缅边界线122界桩南伞口岸海关临检楼旁,占地面积236平方米,设有五个区域,分别是当事人自助服务区、窗口工作区、调解审判区、党建区和休息区。

服务站配备了沙发、茶水、充电站、微波炉、对周边或者过路的边防武警战士、巡逻警察、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开放,可以让他们在这里休整片刻再继续出发。

镇康县电子商务的建立,让当地的人们尝到了现代网络科技的高效运用。将自己种植的茶叶、瓜果等产品在网上进行销售,这样大大的方便了当地的村民。

镇康茶叶历史悠久,茶文化博大精深,德昂族关于茶叶传说的历史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同其它地方的茶产业相比,镇康茶叶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生态优势。镇康阿数瑟唱调“山涧铃响马帮来,鞍山茶叶人人爱”说的就是鞍山茶叶的走向外面的故事。​

​———————————————————

云南咖啡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89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从境外将咖啡种带进云南,并在云南省宾川县的一个山谷里种植成功。这批咖啡种子繁衍的咖啡植株至今在宾川县仍然有三十多株在开花结果。

无论是从种植面积和咖啡豆产量来看,云南咖啡已确立了中国国内的主导地位。

2017年初,云南省政府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中信集团拟在云南投资发展咖啡产业。基于此,中信国安重庆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中信集团成员企业)经多方调研遴选,最终选择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并于2017年7月在镇康县南伞镇设立临沧祖古纳咖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祖古纳公司”),作为大力发展咖啡产业的主要载体平台。

坐在咖啡树下,喝上一杯香浓的后谷咖啡,真是再惬意不过了

临沧祖古纳咖啡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初级加工厂2个,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2万吨。2017年全年完成销售额3.83亿元,其中国内咖啡豆销售额2.48亿元人民币。外贸销售出口2083万美元,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越南等国。

————————————————

那永村,隶属于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河西村委会。

那永组环境清幽,民风淳朴,竹编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技艺在河西村那永组有着300多年的悠久历史。竹编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文化密不可分,那永家家户户掌握竹编技艺,至今仍有45户人家常年从事竹编,,那永也有“竹艺风情村”的美誉。

那永竹资源丰富,为竹编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竹编技艺作为谋生的手艺,依靠师傅的口传身授,代代相传,其制作技艺以独创性、实用性和观赏性而备受青睐。

这一技艺从劈篾开始就十分讲究技巧。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编织时立体回旋、经纬多角、图案巧妙精致,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经一代又一代那永艺人创新,目前,那永竹编可以编出笋帽、甄子、饭盒、挎箩、篾桌、篾凳、篾箩、糖果盘、酒杯、茶杯、抽纸盒、垃圾桶、烟灰缸、灯笼等20多种,竹编产品供不应求,每年可为那永创收 90多万元。

在这里,传统民族文化与先进文明成果交融生辉。目前那永组已完成特色民居、特色寨门、竹艺和泼水广场、活动室、太阳能路灯、公厕、硬板路、农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

那永组多次被命名为县、市级文明村。2015年被重新命名为省级文明村,并被确定为临沧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与保护建设村,2017年被表彰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

组建村文艺队2支42人,常年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2015年获批为“省级优秀文艺队”;

——————————————————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南部,是全国产茶重点县之一、“蒸酶茶之乡”, 目前,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0.6万亩,其中采摘(投产)面积10.2万亩。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4户,大小初制所共100余户,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2万吨以上。

全县茶叶产品种类,形成了以普洱茶、蒸青、烘青绿茶、功夫红茶、CTC红碎茶等为主的产品格局。产品辐射国内外市场,国内主要市场是普洱茶销售到广东、、上海等大中城市,绿茶销售到云南省内各地,其中边销茶辐射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境地区;国外主要市场是CTC红碎茶通过缅甸出口到东南亚各国。

————————————————

芒见是傣族集聚的村落,傣族是与水相伴的民族,这里傣文化韵味浓厚,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享有优质米之乡的美誉。

这无疑是我来到临沧后,惊喜连连、感受深刻的一个美好地方。

依山傍水的村落,丰收在望的田野,完全就是多次出现在我梦中的家园。当金色的阳光为田里的稻谷镀上一层金边之时,站在稻田之中,整个人已经陶醉了。。。。。

“看似一幅画,听似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听过的赞美自然美好的歌曲,悄悄地、轻声地在站在稻田里哼唱一遍又一遍。

​“龙女古塘”是芒见所有景点遗址当中最具有创造奇彩的景点。传说老一辈人为解决干旱灌溉急以用水之需,种树围塘积水,也可利用水里的鱼虾吃掉稻田里昆虫杂草。

有一日,龙族姐妹二人路过于此,看到此地环境优美,潭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树成荫,姐妹二人喜欢至极,便从芒幕搬迁到此。后因有人将苗丢在古塘里,龙族素来爱干净,因古塘被弄脏,龙族姐妹觉得美景被破坏,水变脏了,便也就搬走了,从此之后,芒见的祖辈们清扫古塘,在塘边种植水稻,期待着龙女的回归,可惜至此之后龙女二人便不知下落。

芒见稻田养鱼从2016年7月23日起至今有3年,面积180面,以鲤鱼、罗非鱼和鲫鱼为主,饮山涧溪水、食田间杂草、蚂蚱等,成就了芒见稻香鱼细腻爽滑的独特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或许龙女一直在护佑着芒见的傣家人民,大家发现种植出来的水稻特别的香甜,从此以后便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11月份,村里群众都会举行“新米节”仪式,感恩大地的馈赠,感恩党的好政策。

当晚,吃着正宗的傣家美食和刚捕捉到的稻香鱼,这样的日子实在是让人难忘。​​

——————————————————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1965年、1978年和1981年先后发现崖画地点11处,主要位于沧源县勐省、勐来两乡,布在东西长约20公里的范围内。据测定,崖画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崖画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人物图形的描绘,均守正百律,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其中部分有头饰、尾饰,所绘人物使用的工具多为竹、木、石、角制品。动物则强调角、尾、耳等特征,牛的双角、象的长鼻、猪的肥肚、虎豹之类的长尾,都有形象的表现。从崖画的图像看,几乎概括了原始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时期时代过渡后,从渔、猎、采集经济发展到驯化动物和培植植物的社会生活画面。

————————————————

​勐来村位于勐来乡政府驻地的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9.97平方公里,海拔为1250米。全村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291户1133人(其中有60周岁及60周岁以上老人125人),以佤族为主,傣族、汉族杂居。

——————————————————————

中国的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翁丁,在佤语中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佤族古村落,现有105户497人,全部都是佤族。

还没有走进部落,远远地就听到了悠扬悦耳的“喜赛赛喜赛赛”传来,既好奇这远古的部落的模样,也有一丝丝激动萦绕着全身。

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堪称佤族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寨中的牛头、木鼓、寨桩、图腾柱、阿佤人民等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象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研究、村落格局和建筑价值。

翁丁佤寨四周群山环抱,绿水相拥,遍布保存良好的原始丛林。在这个云雾缭绕、鸟语杂蝉、曲径通幽的佤族村落,一栋栋干栏式茅草房下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着古朴、纯真、善良、热情、好客的阿佤人民。​

​翁丁佤族与其他村寨的佤族一样,信奉万物有灵,至今仍保留着古老建筑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原始状态,有寨门、寨栅、寨桩、撒拉房、打歌场、祭祀房、木鼓房、人头桩、牛头桩、神林、舂米用的手碓和脚碓、编织等民间工艺,以及佤王府和采集渔猎、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陈列室和佤族传统文化传习馆,是集多神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赛玛教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村。

​浑厚的木鼓声,庄重神秘的祭祀活动、象征着财富的牛头桩、葫芦里走出的传说、风情万种的歌舞、独木成林的古树,汇集成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置身翁丁,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以前,远离都市的喧嚣和世俗的繁杂。

——————————————————

游世界佤乡、看佤族歌舞

当晚,一场震憾的原生态、史诗传说大型佤族歌舞“族印《司岗里》​”将我此次的临沧之行推向了一个高潮。这场净化灵魂的视听盛宴,让我从另一个方面更加了解了临沧。

感恩于我有机会可以亲临这里、感谢给我提供这一次机会的云南朋友们,是你们让我见识到了云南的美好,更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

再见、云南!再见、临沧!

谢谢所有给予我热情款待的各民族朋友!相信有一天,我会再来!

后会有期,不见不散!​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