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历史之最有哪些(华夏第一县(甘谷)历史上
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渭水流域聚居生活。
渭水峪、康家滩、礼辛等地出土的彩陶壶和石斧、石锛等文物,多是约四、五千年前人类生活、生产用具;西坪乡出土的人面鲵鱼瓶,是融集各族生产技艺和劳动智慧的珍贵遗物,为庙底沟氐族文化;新兴中学出土的陶鬲为夏周时期羌族文物。 秦武公十年(前688),秦武公伐冀戎,为占地治民,设冀县,控制渭水流域。各族民众,既是秦奴隶,又为秦兵源。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秦并义渠戎后,羌族崛起。
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冀县等地区羌人与汉族共同生活,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
西汉元始二年(2), 冀县有羌、汉4,194户,17,028 人。
东汉永元十三年(101),烧当羌战败,降者六千余人,分徙汉阳(今甘谷)等地,与汉人杂处, 得以休养生息。
永初元年(107), 强征汉阳等三郡数千人骑兵,前往西域屯田作战。强迫汉人和羌人迁移,甘谷人杜琦,杜季贡和王信等与羌人联合,共同反抗兵。 东晋太元九年(384), 南安赤亭( 今陇西)羌族首领姚长,建立后秦封建政权。
唐初,推行夷夏一家,武德三年(620),改冀城为伏羌,羌、汉共处。 宝应宋初,羌人多数汉化。曹玮知秦州筑伏羌等十寨,数千羌人安居乐业。宋熙宁元年(1068),大甘谷口寨(今大庄乡杨家城子)住户被西夏谅祚劫而西徙,作奴役,充兵丁,空地百里。杨文广筑筚篥城,大败西夏兵,安抚居民。 建炎二年(1128),金将类女真族散居汉地,女真文字译为汉字,相互通婚。
清时,伏羌回民约2万多人,多信仰伊斯兰教,习汉文,说汉话,与汉民杂居在城区及白家滩、马耳湾、姚家庄朱川、咸家崖、礼辛,永辛,金山等村镇。 城关东大街、南关、柳汁、谢家庄等地为回民聚居地,东大街设有清真寺。回民善经商,北街铺面多为所有,主要从事熟食、制革,并从陇西、四川等地贩运皮毛、茶棉、布匹。 乾隆四十九年(1784),伏羌阿訇田五率众起义,进围伏羌,攻战中,回、汉伤亡300多人。同治“癸甲花门”变起,张家川、莲花城、盐回民约伏羌回民于4月10日在伏羌起义,团总陈正忠得知后,在东门外羊皮滩以卖刀为名杀一卖柴汉民,高呼“回民反了!”关闭城门,城内回民全部罹难。12日,南关、北关、白家滩、咸家崖回民同变。14日,莲花城、盐回按约到齐,围攻60多天。城内派100多人乘空去姚家庄籴粮,回城途中全部被害于杨家场。几天后,又战于城东,杀回200多人。
同治五年(1866) 冬,回万余人攻破渭河北姚家堡子,杀千余人。 自乾隆四十九年至同治九年(1784-1870),回、汉发生流冲突八次,伤亡万余人,损失财产不计其数。战乱中回民随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