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历史之最有哪些人物(凌寒独自开:宋朝风雨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前言

古人将“梅、兰、竹、菊”称之为四君子,又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由此可见,梅花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一直是极高的。

梅花的外形美但不妖冶,气味芳香开于严寒,自古便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

在凌寒傲雪中独自盛开的梅花自古便有“霜美人”和“冷美人”之类的称号,一直是古代诗歌一重要意象,但真正将梅花推向文学顶峰的还是宋朝文人。

毫不夸张地说,宋朝人对梅花的欣赏已到达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梅花的典故、诗篇、绘画都起源于宋朝。

王安石苏轼秦观范成大陈亮等人都写有多梅花诗词传于世间,宋人对梅花的喜爱甚至还改变了元明清百姓的生产生活。

由于宋朝的时代背景特殊,文人地位达到空前的高度,这种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使得宋代文人毫不吝啬地将个人情感寄在了梅花当中。

通过梅花抒发个人坚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梅花在宋朝达到顶峰与特殊的时代环境有关

梅花入诗是六朝时出现的事情,六朝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文化不受限制的发展,一部分文人将目光放在了梅花上,并以梅花为意象,创作了诸多诗篇。

从六朝到隋朝,文坛名人创作了数十篇咏梅文章、诗词,这些文章、诗词将梅花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赋予了梅花哀伤和忧愁的特点,坚韧高洁逐渐成为了人们对梅花的刻板印象,对宋朝崇拜梅花奠定了通识基础。

古人说“唐爱牡丹宋爱梅”,牡丹与梅花的区别与唐宋两个朝代的区别息息相关。

唐朝富贵繁华、娇艳无比,就像那朵开的最繁盛的牡丹花,而宋朝则不同,宋朝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社会动荡、百姓心中充满了不安全感

唐朝兵强马壮、社会开放、百姓富足,人们愿意去追求奢侈,而宋朝则不同,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上位,之后重文轻武,极力压制武的发展,使得宋朝边境一直不安稳。

这种社会环境使得宋人一直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越到后来,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就越悲观,越到未来,他们就越需要一种新的文化抒发内心的悲痛。

正因如此,宋朝才分外追捧梅花、兰花、竹子这些代表着优雅清冷的意象。

宋朝建国之前经历了长期的动乱,从五代十国到藩镇割据,百姓们见惯了统治者的暴虐和政权的短暂。

在武人统治的时代,人人都过得朝不保夕,宋朝统治者为了不让自己的辉煌变成惊鸿一现的昙花,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改变了宋朝文人的性格。

宋朝民间甚至还流行过一句俗语叫“做人莫做,做铁莫做针”。

正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去当武将,宋代男人才失去了尚武精神,慢慢的,宋朝男性的体质越来越差,性格越来越细腻、敏感、脆弱,把目光放在了山水花朵上。

靖康之耻发生后,帝王被敌人掳走,宋朝从睥睨天下的王朝成为了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导致了社会环境的低迷和文人审美的态。

那些不满于国破家亡的文人,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恩,表达个人的高洁,向梅花赋予了君子的人格。

他们常常以君子比喻自身,用梅花抒发心中的苦闷。

例如欧阳修在《对和雪忆梅花》写道,

在时代背景和文人地位的双重映射下,梅花成为了宋朝的国花,也成为了君子坚毅的代表。

时至今日,大家也经常会用梅花来感叹人生的不如意,梅花已然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土沃壤里无法抹去了。


梅花的美人形象、君子形象、坚毅形象以及隐士形象

苏轼在赞颂梅花的时候,提出了“梅格”这一突出理念,他认为梅花的核心特点不在于叶子的翠绿和花枝的青,而在于梅花在傲雪中盛开的英姿。

梅花多开于冬季,每当寒风呼啸,大地覆雪,万物萧瑟之时,梅花便会在这一片白雪中独自绽放自己的美丽和香气。

正如萧泰来在《霜天晓月》中所言,

萧泰来强调了梅花的君子气质,他说梅花的瘦硬,不畏风雪折磨,与在春夏季节盛开的繁花迥然不同,。

在萧泰来的眼中,梅花是清冷的、孤傲的、坚韧的、孤芳自赏的,这种特性与许多抑郁不得志的文人所处的环境非常相像。

除了萧泰来之外,许多在场上壮志未酬,受他人打击的员也会用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去反衬环境的恶劣和个人的高洁。

在宋朝文人的眼中,梅花是坚毅之花,它可以冲破环境的压制,突破外界的阻挠,在寒天冻地之中留有一丝清香。

冰天雪地的生长环境既赋予了梅花坚韧的君子形象,也赋予了梅花隐士形象,梅花多生于清幽之地。

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所说的一般,

有人喜爱在繁华的乱世中,有人喜欢追逐名利、渴望王侯将相,还有人喜欢无拘无束、潇洒自在,在自己的一片天地中自由生长。

在幽闭环境下的梅花正如勇于归隐的君子一般,耀眼独特。

宋朝时期,有许多归隐的隐士也经常会使用梅花来表达自身志气与格调。

其三,梅花有美人之形象。

古人总喜欢将花赋予美人的性格,梅花也成为了“清冷佳人”的代名词,姜夔所写的《疏影》就传神的刻画了几个与梅花相关的故事。

在他的笔下,梅花与远赴万里去和亲的王昭君联系在了一起,为梅花平添了几分萧瑟之感和凄美之情。

其四,梅花成为了清流的主要意象,成为了文人雅士推崇的净土。

梅花代表洁净与纯洁,天然带有一种拒绝世俗污染的意识,例如《卜算子·咏梅》所说的,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寂寞开无主”均体现了梅花的志洁高尚和操守

宋代文人所处环境不佳,国仇家恨始终是文人士大夫心头避不开的一块阴霾,他们急于寻找一片净土,净土信仰的审美文化就这样扎根在了宋朝文人雅士的心头。

,梅花对于宋朝人来说,不仅代表着隐逸高洁、凄美更代表着,净土与信仰,代表着他们穷极一生的追求,故而也就不难理解梅花审美文化在宋代但比比皆是了。

梅花洁净、梅花清冷、梅花淡雅、梅花坚毅,冷峻的生活环境为梅花带来了坚毅之感,也凭添了几丝悲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梅花发展到清朝后也由先前的形象而衍生出了一丝态


梅花之风气在文化、经济方面的体现

宋朝是一个理学兴盛的朝代,宋朝统治者规定宋朝文人均应该以学理为先,时间进入到南宋之后,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了宋朝的方哲学。

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分明,注重主观的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梅花被文人所赋予的形象则与理学所推崇的思想观念重合,在统治者的推崇下,梅花也成为了不少文人学子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以上种种层面均可以看出梅花之于宋朝文坛来说至关重要,但梅花也并不全是文人的主动选择。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宋朝是一个商业高度发展的朝代,随着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人手中的财富日益累积,远远高过了文人手中的财富,这样的社会现象引起了文人的不满。

南宋以后,朝廷逐渐放宽了重农抑商的国策,给了商人一些发展机会,这些都引起了文人的不平之气。

急于寻求平衡点的文人是不可能去吹嘘奢侈之风的,他们只能从梅花的身上抒发自己的不满。

,梅花之所以会在宋朝兴起,既是宋朝文人的主动选择也是迫于无奈的表现。

不过不论是什么造成了梅花的繁盛,梅花都已然成为了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学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参考文献

1.《宋史》

2.《卜算子·咏梅》

3.《鹧鸪天·西都作》

4.《疏影》

5.《霜天晓月》

6.《对和雪忆梅花》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