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最有趣(四个有趣的中国历史冷知识
01
广东和湖南两个省,明明是紧紧挨在一起的邻居,为什么两个省的气候差别那么大呢?
大家知道答案不?
其实答案是
因为南岭
南岭,又称“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横亘在广东和湖南之间。
诗歌《七律·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说的就是这个五岭,也就是南岭。
南岭(五岭)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横向山脉。
这个南岭,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不说话,你不知道它都干了什么。
大家知道南岭做了什么吗?
答案是
南岭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
每当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来袭,由北到南,一路吹袭下来,来到南岭的时候,被南岭挡住了。
部分冷空气很艰难地、勉强爬过南岭,,强度已经被大大减弱了。
这就是为什么,湖南和广东纬度差别不太大,,湖南比广东,冷太多太多。
就是因为,南岭把部分的冷空气,挡住了。
,还有一个事情,那就是,南方北上的湿热空气,也被南岭挡住了去路,所以,来自广东的热空气,北上到湖南,强度也减弱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冬天坐火车从湖南到广东,一路上要不断地脱衣服。
其实,就是因为南岭。
02
中国古代皇位的传承,一般是采用“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最早出生的那个男孩,继承皇位。
换句话说就是大哥继位。
这个制度从周朝开始,就正式确立了。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可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为什么要长子继承呢?
答案是这个制度,是在不断试错、不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什么教训呢?
因为早年没有“长子继承制”的时候,皇子之间曾经为了争夺皇位,彼此残杀,流成河,频繁发生人伦惨剧。
这就是历史教训,淋淋的历史教训。
你如果不立一个规矩的话,那么多的儿子,皇位传给谁呢?结果经常造成兄弟之间,你杀我,我杀你。
于是,国王们和皇帝们,后来都学精了,定下规矩长子继承。
规矩立下来,其他的皇子从出生开始,就知道这个规矩,从小就被灌输这个观念,所以,长大之后,他们就知道,皇位不是我的,我不会去。
那么这个“长子继承制”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废除的呢?
答案是清朝雍正时期。
事情是这样的
雍正皇帝认为,中国传统的长子继承制,虽然能够消除皇子之间的争端,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
长子未必优秀
长子未必就是皇子当中最优秀的那个。
所以,雍正皇帝不认同这个制度。
于是,雍正皇帝决定改革。
雍正
雍正发明了“秘密建储制”,也就是说,皇位的继承人,由“汗阿玛”(皇父)来决定,,秘密决定,不告诉任何人,等汗阿玛快要了,才公诸于众,诏告天下。
03
提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古代中国人,为何不近视?
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复杂,但主要原因是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都是以文盲为主的。
举个例子,你哪怕是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识字率,都没有超过20%,换句话说,哪怕是在民国时期,每一百个中国人当中,只有十几个是读书人,剩下的八十多个,都是文盲,是从来不读书的人。
从来不读书,也就没有近视这回事,因为他都没有机会近视。
答案是不是很简单?
对的。
就这么简单。
我们要知道,我们中国的义务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推行的,也就是说,人人都读书的时代,其实是从新中国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扫除文盲的运动
在那之前,你不论清朝、明朝还是什么朝代,中国的人口,都是以文盲为主的。
那么继续追问,对于那百分之十几的中国古代读书人,他们为什么又不近视呢?或者说近视眼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呢?
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古代中国人读书,是读毛笔字的,毛笔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字号大,都是大号字,眼睛读起来,不累,那么近视的风险,也就大大降低了。
第二个原因,晚上一般不读书。
你要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没有电灯的,他们那个时候,用油灯、蜡烛。
呢,油灯和蜡烛,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贵
老百姓都是穷人。
能省则省。
怎么省呢?答案是八个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也就是说,晚上八九点天黑,就睡觉了。
早上四五点钟天亮,就起床了。
这就是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代的读书人,不是不爱夜读,而是夜读不经济,早睡早起,一年可以省下的灯油钱,非常可观。
人,都是会算账的,与其点灯夜读,不如早点睡觉,第二天早早起来,有免费阳光,读书不费钱,岂不是更经济?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一般不夜读,或者说,夜读相对较少。
所以,近视的患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04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说法,叫做“宋襄公之仁”。
在中文里,“宋襄公之仁”用来嘲笑一个人无原则、无底线、无条件的善良。
是贬义。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傻子”的意思。
那么请问,宋襄公是个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遭到后人嘲笑呢?
是这样的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的宋国的君主。
宋襄公,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任国君
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在“泓水”(今属河南柘城)打仗。宋襄公率领宋国的队,列队整齐,准备战斗。
楚国队正在渡河,前来一战。
楚国队人马众多,渡河的时候,阵脚有点乱,人马窘迫。
这个时候,宋襄公的臣子、大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
大王,楚的人马比我们多!趁他们渡河脚跟未站稳,我们应该立马发动攻击!
宋襄公不屑地说
趁人家渡河不方便的时候去打人家,不仁不义,我不做这种事。
于是,楚终于渡河完毕,正在准备列阵,大司马子鱼又对宋襄公说
大王,我们应该趁楚尚未列队完毕之前,趁机发动攻击!
宋襄公还是不屑地说
趁人家列队未稳的时候,发动攻击,不仁不义,我不做这种事。
于是,楚终于列队完毕,做完战前动员,一鼓作气,双方开始战斗。
结果,宋由于人马少,寡不敌众,大败。
宋襄公在战场上,也被楚一箭射中大腿,狼狈而逃。
一年后,宋襄公伤口感染发作,并,一命呜呼。
这,就是历史上宋襄公的故事。
也是“宋襄公之仁”的出处。
由此我们可见,在春秋时期,我们中国人,是有骑士精神的,只不过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渐渐地,把自己的骑士精神,给弄丢了,再也找不到春秋时期象宋襄公这种具有骑士、绅士和贵族精神的古人了。
所以,中文里有“人心不古”一说,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