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行孝崇廉时代新风,2018年以来,诏安县纪委监委在全县开展“一镇一孝廉”活动,推动各乡镇深入研究本地人文历史,收集本地区古代孝廉人物事迹,挖掘提炼孝廉文化精神内涵。据此,“诏安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推出“寻找诏安县古代孝廉人物”系列专题,陆续发布我县古代孝廉人物及其典型事迹。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您心目中的诏安县古代孝廉人物吧!
林而兴(1558-1621年),字君宾,号莫凡,父亲林大辂长期在诏安县城南诏授徒讲学,自幼就跟随父母亲生活在诏安东门外。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式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因逝于南京户部主事(阶正六品)任上。
林氏家庙
勤政爱民,鞠躬尽瘁
清康熙《诏安县志》记载,林而兴,字君賓。少颖异,日诵数千言。为朱尚书天球所赏,举孝廉。久尤练达世故,所经历,咸逊莫及……及理归德,多所平反,每狱必成流涕。河南饥,设法赈济。尤加意老弱,置收、䰞流民子女场。董其事,以便交易,所全活甚众。累举卓异,以疾归。卒,士论惜之,祀于乡。从《县志》以上文字可以得知林而兴是一位通达民情,平反多宗冤假错案,赈灾济民,为国节财,政绩卓越,在任上积劳成疾不幸去世的好。
家乡为海岛之地,海潮、风沙侵袭是常年之害,致田园盐碱化,“十种九无收”,而府却欲以“积仓备赈”之名令课以科米千石,群众苦不堪言。林而兴挺身而出,倡议并率领乡缙绅向府据理力争称“备赈固以利民,若岁征敛重反而会害民。”府采纳了他的谏言,豁免了科米的摊派,并减免了近还常被风沙冲压的田园赋税。
林而兴登进士后出任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推,主管刑狱,审理诸多积案,复核、平反多宗冤假错案。使当事人冤案得以申白,当事人无不感激涕零,额手称庆。
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四年,河南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林而兴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对灾民进行救济并设法赈济。并帮助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林而兴主持修筑睢州城(今商丘市睢县,地处河南省东部,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时,于地窖中得古砖数百万,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经费,而自己却一尘不染,得到朝廷的褒奖。
天启元年(162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林而兴因于南京户部主事任上。后埋葬在原诏安县竹港村“知州山”东南麓,墓前立有“佳气郁葱”坊(清塌,但刻有“佳气郁葱”四字的石构件迄今保存完好),并入祀诏安“乡贤祠”。
刻有“佳气郁葱”四字的石构件
兴文重教,书礼传家
林而兴父亲林大辂,生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卒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生六子贾、梧、而槐、而桂、而宗、而兴,他是一名秀才,先执教南诏,授徒讲学,是一位兴学重教长者,深得社会推重,其后裔先后传衍坑尾(康美)、南诏等地。林而兴三兄而槐,秉承家学,博古通今,初亦执教南诏,曾为周王府典仪;四兄而桂,庠生。
林而兴儿子林日瑞(1586—1643年),字浴元,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夏,升任甘肃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林日瑞出生、生活在书香门第中,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养成一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习惯,诏安南诏的“上帝宫”(俗称大帝庙)暨其右邻的“碧溪文楼”(俗称魁楼),皆为他首倡并慷慨解囊建造而成。,林日瑞还积极为诏安城隍庙、开漳王庙撰写碑记,这些碑刻,历经400多年,至今还比较完整的保存在庙里。颇时,林而兴、林日瑞父子在诏安南诏地区,口碑甚佳。
忠烈遗风,至守节
在父亲林而兴一辈子精忠报国行为的影响下,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一月,李自成部将贺锦攻下甘肃兰州,进遏甘州,围城半月,城破,时任甘肃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林日瑞在巷战中被俘,被执于孔庙,拒不投降,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慷慨就义,终年58岁。
诏安县林而兴、林日瑞父子为清廉,为国尽忠,双双牺牲在任上的事迹为世人所称赞,清康熙诏安知县高云龙撰联“西陕无双节,南诏第一家”,这是对林而兴忠烈传家的高度评价。
来源诏安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