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残暴历史之最是什么(专家阎崇年称:“满清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阎崇年从2004年开始,让曾经一度陷入收视困境的《百家讲坛》“老树开花”,从《清十二帝疑案》开始,创下央视10套收视历史之最。

在4年后的2008年,阎崇年已成为“屏幕前”、学术界皆极享盛誉的清史学家,却在当年的一场签售会上被一男子掌掴。

那么问题来了,阎崇年四年的时间里,除了为节目带来收视率,为阎崇年带来“学者的热度”,为观众带来的是什么?

所谓“讲坛”难道真如课堂一般,给观众带来的是一场场历史普及课吗?


“一家之言”引发的纷争

2008年10月5日,阎崇年在无锡签售其新作《康熙大帝》、《明亡清兴六十年》时,突遭一青年男子掌掴,另有一名戴眼镜的男子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试图闯入签名区,大骂“汉、活该”等侮辱性语言。

事发后,打人男子被送至公安机关,处以拘留15日,罚款1000元,可该打人男子之后便在网上发布了《我为什么掌掴阎崇年?》的文章,显然其保持原有立场。

此事一出,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阎崇年“该打”,认为他“卖国”,意图将自己的反对意见发展成爱国者与汉之间的敌我矛盾;

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打人属于恶劣伤人事件,阎崇年不过是讲了一家之言,何错之有?

或许,问题就出在这样的“一家之言”。

“打人者”与阎崇年一样,对明清历史也极为感兴趣,但阎崇年的观点却能够经媒体广泛传,他本人还能通过著书立作强化和巩固其言论。

而“打人者”则是需要通过“寻求对话”的方式,站在一个阎崇年“看得到的地方”与他进行争辩。

并且,阎崇年提出了三点对对话者的要求

一为清史专业,二要在该领域有学术著作,三是需有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

这样看来,与阎崇年对话的权力获得起来并不容易。

未能满足要求的“打人者”不能平等与之沟通,“一家之言”独大,这才有了以暴力形式解决问题的事件。

那么,学者那么多,发表言论无数,为什么单单阎崇年的“一家之言”被如此强烈的针对?

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其言论本就有强烈的“辩驳性”。


阎崇年学术观点高度敏感

阎崇年从1963年开始对清史进行研究,研究了几十年的清朝皇帝,对于努尔哈赤康熙等几位统治者评价颇高。

“努尔哈赤就像今天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仅靠13个人就为建立大清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且阎崇年认为“清朝无昏君与暴君”。

对于明朝历史,阎崇年所提及的是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天启年间的魏忠贤在胡闹”这一时期的历史。

之所以这样“捧清贬明”,阎崇年声称自己讲述的是“明亡清兴60年”的历史,自然不会去宣扬朱元璋朱棣的雄才伟略。

这听起来确实无可非议,但其敏感点在于明清两代交替也是中原政权与满洲政权的一次权力之争,在民间,有不少人认为清朝与元朝一样,是“鞑虏”所夺取的政权,满汉在一定时期是完全对立的。

清朝皇帝肯定不是“中原人”,是否为中国人也存在着些许争议。但其实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满汉之争的苗头并不明显,毕竟我们现在讲究的是团结以及民族一家亲。

可阎崇年却通过“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故事论调讲述自己的所熟悉的历史,难免会引起很多有“中原情结”的人的不满,这就比一般的学术辩驳力度更为激烈。

就如“打人者”在《我为什么掌掴阎崇年?》一文中提到的,“阎崇年在提到女真人被杀时特别激动,满洲人杀汉人时则兴高采烈,这时的阎崇年面露喜色,露出八颗牙,简直毫无人性”。

这是否只是阎崇年在讲历史时过于投入,给“打人者”造成的误会尚不得而知,我们清楚的是如“打人者”这般较为敏感之人,在观看这样的节目后,一定会情绪激动,想要“勇于斗争”。

再度加深二者误会的,是“阎崇年语录”。它被发布在网络上后,让本就对阎崇年言论敏感的观众更加群情激愤。

语录中有几条如下“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清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局部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这份名不见经传的语录,阎崇年在第八届北京图书节讲座中,特别强调了其中没有一条是他所写,是彻头彻尾伪造的一个东西。

由此可见,观众与阎崇年之间已经积累了很多“误会”,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沟通的不顺畅”?阎崇年又为何要定下那么严苛的标准呢?


“沟通”存在的隔阂

“打人者”《我为什么掌掴阎崇年?》一文中,讲述过一次他差点与阎崇年“文斗”的事件。

他曾在上海浦东图书馆遇到阎崇年,问及“康熙、雍正乾隆等人均称自己非中国人,如何解释?慈禧满清不保中国,如何解释?”

当时的阎崇年情绪激动,并称“这不是学术问题”,显然是不想过多做解释。

除此以外,阎崇年在高校讲座时,提到康熙写过1147首诗,当时便有学生辩驳“康熙的诗没有李白的好”,对此他的解释是“康熙母语是满语,需要思维转换成汉语来写,所以自然比不上李白的”。

说到这,阎崇年又突然补充道“如果说康熙是外国人,说他是哪国人,哪国人高兴,因为康熙是哪国人,清朝就应该属于哪个国家的”,随后得出结论“提出这些疑问的人都是大学生”。

显然,对于他想通过明清历史来分裂满族与汉族关系的说法,他内心是不认可的,“打人者”曾经提出的问题,他也在变相地做着回复,只是对于他来说,讲这些实则为“大学生水平”。

这或许解释了阎崇年为何制定那么严苛的“提问标准”,他是一个在专业领域内做着专业事情的人,对于非专业人士,甚至是“没有看过著作”的人提出的问题,他只会认为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姑且称为这是一种学术研究者内心保持的清高吧。

“打人者”确实是阎崇年或者部分谴责他的人所想的一般,对阎崇年不够理解便妄下定论么?

“打人者”的文章中,列举的并不是“阎崇年语录”中的内容,而是阎崇年真实在演讲中说过的言论,可见虽然不赞同阎崇年,但“打人者”却也是十分关注阎崇年的“黑粉”,各地演讲他也不会错过。

“在长江美联大讲坛第十二讲‘康熙帝的志与学’,把野蛮残暴的‘扬州十日’说成是文化融合,极其野蛮反动”。

不难看出,出于阎崇年个人学术观点的偏向性,其言论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妥,“扬州十日”本身为一场毋庸置疑的大屠杀,而不应该作为其开罪的借口。

阎崇年之所以没有办法将诸如“打人者”这类公众言论与自己的“精英式、专业化”言论进行成功对接,不见得是觉得公众没有仔细了解过他,而是没能正确看待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大众的之间的关系。


各有过错,均需反思

或许,对于阎崇年来说,解释“清朝皇帝算不算真正的中国人”这个问题并不难,但基于知识的深度问题,他并不想为如此浅显的知识多做解释。

可这却是大众多存在的疑问,需要以专业角度理解的问题。当阎崇年完全沉浸的讲述着“明清历史”时,他并没有足够清楚观众的重点会落在哪里。

尽管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中的讲述风格十分生动,可却只是将这种“生动”用在了内容的呈现上,反而忽略了内容的选取,深入浅出,“解惑”意味不浓。

阎崇年曾表示,自己想呈现出专业性的东西,如果他可以像教师一般做到完全客观,认真的讲述正史,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个个变为学生也未尝不可,但他并没有做到,他所讲的东西参杂了太多的个人观点,就要做好迎接非议的准备。

古往今来,没有人会否定“文化批判性”的重要性,“打人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资格向阎崇年提问的。

唯一不对的,便是以暴力手段掌掴学者以求最终回复,这不符合基本处事礼貌和规则,应当摒弃。

,以当下的客观条件来说,想要让如阎崇年一般的专业学者与无建树的自己进行辩驳,很显然应该是“一对多”的关系,可行性不高。

要知道,文学批判的双方大多势均力敌,如果阎崇年开始更多解答公众疑问,却对他的疑问仍然置之不理,是否他还会采取极端暴力行为进行处理?

若是想成为“代表性人物”要有相对应的资格,他需要做的不是以卵击石,而是多用时间经营丰富自己。

以上言论并非“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双方在这件事上都没能做好属于自己的部分,以至于事态呈白热化形式发展。

,如《百家论坛》这样的“论坛”类节目,在创办之初便应该思考一个“论”字,它应该是“双方”进行的活动,而不是“一家之词”,如何能“讲出去”又能“听进来”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