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会考历史之最解析*(通达古今,全面发展!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地理、生物的考试已经结束,


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们对试卷进行了权威解析,先看一睹为快!

历史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2023年北京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有关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的积极导向。试题继续保持布局高远、厚重大气、鲜活灵动的特点,贴近教学实际,考查主干知识,引领教学重视教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体现学史铸魂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成就突出,试题中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例如,第2题展现了古代先贤的智慧,考查学生对儒家治国理念和个人道德要求的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21题(1)通过呈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和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传承革命文化

近代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反侵略斗争,中国共产党是坚强的领导核心,试题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全面考查。

例如,第22题(1)(2)通过对早期现代化的史实和教训的追问,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程的回顾,引导学生鉴往知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再如以爱国主题故事会、北京地区抗日事迹等入题,学生从中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3.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试题对此有突出考查。

例如,第22题(2)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国后取得的突出成就,使学生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二、落实“双减”要求,体现学以致用

1.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课程标准是命题的重要依据,试题依据课程内容要求考查了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事、时代特征等主干知识。

例如,中国古代史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为主线,考查了农业发展、制度创新、边疆管理等内容;

中国近代史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主线,考查了五四运动井冈山道路抗日战争等内容;

世界史考查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内容。

2.紧密联系教材内容

统编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依据,试题继续依据教材内容命制。试题大量直接运用教材中的正文、照片、地图等,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答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例如,第9题直接采用了教材正文中,中央政府对地区管理的内容构成试题情境。试题侧重考查了教材知识结构。

例如,第5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试题考查学生对教材观点和结论的深入理解。

例如,第11题用原始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教材中五四运动意义的理解。

3.关注学生学习实际

历史学习主要是通过研习历史材料,探讨问题,形成历史认识。试题注重多层次设问,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与考试解题过程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例如,第21题设问层层递进,考查学生在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概括特点和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全面认识。试题情境符合学生课内外常用的学习方式,例如绘制示意图、实地考察、问题研讨等。

三、渗透新课标理念,体现学史增智

1.以考查核心素养为导向

历史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试题既侧重某一素养的考查,又注重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例如,第3题考查铁制工具发展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考查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

第6题要求学生借助所学知识,推测文物所处时代,并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综合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关注历史发展中的多种联系

学习历史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古今联系、因果联系、横向联系、中外联系的把握。

例如,第16题考查我国明代出现马铃薯记载的世界历史背景,体现了中外历史联系。

第23题(3)提供了20世纪的中外历史重大史事,要求学生选取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件史事,并对其内在联系进行阐释。

3.体现历史学习方式的发展

单元主题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试题体现了这一发展方向。

例如,第9题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主题,纵向梳理行政地位的变化,考查学生对这一学习主题的理解。

第4题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位置的确定,融合了历史学科与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初步体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识。

四、彰显首都特色,体现宽广融通

1.充分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资源

北京既是千年古都,也见证了近现代社会变迁,试题充分挖掘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

例如,第13题,呈现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海淀门头沟等四个区的抗日遗址,涉及地域广,体现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

第24题,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将北京不期、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遗址相串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北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2.关注时代热点话题

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延续,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试题贴近时代,关注热点,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第22题(1)(2)以中国式现代化入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试题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引导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历程进行思考、归纳史实、特点,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理解和认同;

第22题(3)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道路、价值追求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意义。

3.创设开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进一步提高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试题比例。试题选材视野宽广,创设了开放的试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进行积极探究。

例如,第23题(3)通过8张历史照片,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外重大历史事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史事,探寻因果关系,其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评价科学合理,分层赋分,能有效测评学生不同层面的表现。

,历史试卷综合中有侧重,稳定中有创新,试题内容通达古今,追求以史育人的良好效果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以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为依托,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导向,强调学科本位的又尝试跨学科拓展。试卷整体观感图文并茂、资料呈现丰富多样、试题情境自然活泼,符合首都义务教育历史教学水平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寓教于考 立德树人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标准,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大命题、关注战争与和平交织的人类历史进程,考查学生对自身、家乡、对祖国、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意识和担当,寓教于考,有利于学生成长。

第2题使用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素材;

第6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第21题第(1)问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上述题目从思想、制度、科技等诸多角度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22题主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过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教训、概括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的特点、对比中西现代化道路的不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伟大成就。

第13题、第18题、第20题、第23题第(2)问和第(3)问,考查了抗日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战”、美国内战、“二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时代主题,坚定“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第11题使用近代美国教育家的原始史料创设情境,让学生与一百多年前为国家命运奔走抗争的青年学子共情,考查五四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也激发当代年轻人报国为民的青春热。

第21题第(1)问和第(3)问,分别使用中国古代和当代科技成就塑造学生的民族自信与骄傲,也传递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

二、五位一体 涵育素养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凸显唯物史观在初中历史课程素养中的理论指导地位,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时空观察、解读史料、解释现象、评价人物,最终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位于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

第1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北京人、河姆渡遗址等人类文化遗存进行辨别,提取其中蕴含的原始农耕信息,体现了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第 3 题,阐述铁制工具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

第12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时空结合意识,要将历史地图中的文字信息与工农武装割据等所学内容建立起联系,从而把握国共从合作到对立的发展脉络。

第6题,要求学生借助所学知识,推测文物所处时代,并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综合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第9题通过了解明朝清朝中央政权在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第21题第(1)问、第(3)问通过了解中国古代计时文明和现代原子钟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及其对中国现代化、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有助于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凸显家国情怀。

三、渗透“课标” 引导教学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考试历史试题充分体现了2022年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试题以素养为导向,注重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充分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1.试题紧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9题,通过结构示意图,考查不代中央政府对的有效管辖,体现了“通过了解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个举措,认识是中国的领土”。

第10题,通过创设“举办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的情境,考查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反侵略的历史线索晚清时期救亡图存的探索。

第16题,通过考查明代《农政全书》记载的马铃薯的世界背景,体现了“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

这些考查立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与学习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考试历史试题充分渗透了这一理念。

第4题,通过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将历史与化学学科相结合。

第6题,以新“课标”中的“小钱币,大历史”这一学习主题创设情境,考查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第24题,以历史社团“探寻北京城市遗址公园”主题实践活动作为线索,将历史学习与学生的北京城市发展与更新有机关联,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减少简单考查机械记忆能力的题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题型的比例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考试历史试题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提供不同类型的历史材料,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多元选择和学业水平的发挥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第21题第(3)问让学生谈谈对我国原子钟发展的认识,第24题第(3)问谈谈对北京城市规划调整的看法,体现了作答的开放。第23题第(3)问让学生从所提供的八张照片中任意选择两张照片,对其所反映史事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为学生的作答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体现了方法的开放。

四、学业质量 评价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层次,综合评定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所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学业质量标准是考试评价的重要标准,指引着命题的方向。

1.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依据课程内容要求考查了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事、时代特征等主干知识。

第1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了解原始农业发展的特征。第9题,考查中央政府对的管辖措施,聚焦边疆管理主题。第11题,通过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考查近代化探索主题。第15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第16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突出走向近代主题。

2.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

学习历史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能够了解并初步认识四种重要的历史联系。

第一,历史发展的古今联系。第24题第(2)问,以圆明园的古今变化为例,分析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历史价值。

第二,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第23题第(3)问


提供了20世纪的中外历史重大史事,要求学生选取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件史事,并对其内在联系进行阐释。

第三,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第5题


,以“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历史为例,能够对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民族等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第16题,考查我国明代出现马铃薯记载的世界历史背景,体现了中外历史联系。

3.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能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史事和各种联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第13题,考查了北京地区的抗日斗争,第22题第(2)问,考查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历程。通过中国近代史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首都特色 通达古今

1.千年古都,文化地标,历史积淀厚重宽广

第24题,以某校历史社团开展“探寻北京城市遗址公园”主题实践活动为情境。第24题第(1)问,引导学生挖掘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金中都公园的历史文化信息,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认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试题选取北京地域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生活,观今望古,引发对家乡的由衷热爱。

2.见证屈辱,奋起抗争,古都镌刻一抹红色

第24题第(2)问,通过社团学生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相关材料绘制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概括圆明园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变化,并分析圆明园的历史价值。该问追溯圆明园的古今变迁,展现了圆明园从繁华到屈辱,由衰败到重生的历程,尤其是学生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圆明园的保护,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以及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史事,引发对圆明园价值的思考,学生情感升华真实自然。

第13题,以某校学生考察北京近代历史遗址为情境,分别引入海淀区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丰台区宛平城和卢沟桥、门头沟区八路冀热察挺进司令部旧址、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四处遗址,引导学生分析该考察活动的主题。该题选材涉及地域广,勾画出北京地区抗日斗争壮阔画卷的轮廓,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水到渠成。

3.通达古今,关注现实,彰显首都文化自信

第24题第(3)问,以社团学生依据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相关资料进行研讨为情境,展现了北京路县故城西汉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建立遗址公园的经过,引导学生分析路县名称由来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让学生谈谈对调整城市规划建立遗址公园的看法。

该问引发学生对古迹保护与北京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思考,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巨大变化的,加深学生对首都历史文化的理解、认同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点评专家

北辰

(北京教育考试院)

丁丁

教研员 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一帅

教研员 高级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红丽

教研员 高级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化锋

历史教师 高级教师

北京市三帆中学

邬丽丽

历史教师 高级教师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

地理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试卷,全面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二十大”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形式内容平实,试题质量平稳,守望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回归地理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评价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导向作用。

文化主题统领,厚植家国情怀

2023年地理试卷聚焦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素养立意贯穿始终。全卷以文化主题统领,立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植考生家国情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题材上进行文化主题内容的精选,着力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注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例如,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试题以我国某地四大传统节日景观及习俗创设情境,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人地协调观。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价值。试题以我国正在规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情境,考查我国地理四大分区的地理特征以及地理差异,体现区域认知。

我国是柑橘种植的起源地之一,柑橘通过多种途径向外传。通过柑橘种植在世界的传路线考查世界海陆分布状况以及柑橘传对世界农业技术的影响,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都江堰工程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过渠、堰调节岷江水,引水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利用地理环境,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的灿烂文化。北京作为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试题通过积极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文化之城,考查新时期首都建设新成就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这些试题从不同角度讴歌了新时代我国和首都建设的新成就,体现了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提升考生的文化自信,凸显了试题“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立意。

试题还通过法拉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动植物保护,极地地区的海冰变化以及加蓬的自然环境与我国的合作发展等问题情境,帮助考生了解我国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树立全球意识,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看待当前世界和各种问题,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

内容平实稳重,回归地理教材

2023年地理试卷延续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理念,内容平实稳重,回归地理教材。试题选取考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事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当前社会时事和发展问题,拓宽国际视野,展现首都考生风采。试题重现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把考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潜能考出来的评价理念。

例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以及端午节赛龙舟、放风筝、吃月饼、贴春联等情境均给予考生熟悉感和亲切感。等高线地形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和四地降水量柱状图阅读,都取材于中学地理教材和图册,考查考生基础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实践应用,有利于考生稳定心态,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北京是考生生活和熟悉的地方,通过考试拉近考生的心理距离,在考试中不断学习深入认识北京和家乡,有助于激发考生的责任感,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试卷突出北京地域特色,综合题“古都赓续新篇”,通过北京的“生态之城”,展现北京多条河流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入海,水清岸绿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成就,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和人地协调观的渗透;通过“科技之城”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打造两大产业带,体现北京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在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方面取得的新成就,考查考生对首都城市职能的理解,提升考生对家乡热爱的情感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凸显学科育人价值,注重方法引领

2023年地理试卷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特点,突显地理学科工具的运用和地理实践活动以及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试题注重区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地理思维过程和能力与方法的考查,关注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地理问题和现象的素养水平表现,彰显地理学科在培养考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价值。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是认识地表高低起伏的地理工具,通过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考查考生读图分析对该地地形部位、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能力。

分析降水量分布状况是认识区域差异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和四地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考查考生读图分析对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认识能力。

区域联系和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认知的重要内容,通过考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沪宁杭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和与其他区域的协同发展情况,帮助考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区域比较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法,试题通过欧洲与其他大洲的区域比较,概括欧洲整体特征;又通过大洲内部分析,认识人口分布的差异,考查考生区域分析和区域比较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素养立意。

贴近学生生活,落实以生为本

2023年学考地理试卷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落实以生为本。试卷整体布局,系统设计。照顾到全球、大洲、地区、国家和国家分区以及局地等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关注课标要求的均衡覆盖,涉及面较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延续地理学考的命制风格,试卷围绕内容主线凝练综合题主题古都赓续新篇,秦晋转型发展,分析比较大洲,中加共赴未来。既突出情境主线,又体现学科方法引领,较好地表现了综合题的整体设计思想,让考生感觉到试卷的平稳延续。

地理试题在设计风格和形式上注重以生为本,让学生有亲近感和获得感。试卷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多样。全卷共有15幅(组)图,涉及区域图、统计图表、手绘图、等值线图、知识结构图、剖面示意图等。照顾到考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适当创新设计。图像形式回归地理教材和图册,注重对地理课堂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考查。如用简笔画体现我国传统节日景观和习俗等主题,呈现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地理学习方法,体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手绘图、欧洲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关系的认知结构框图、秦晋两省工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图等,都照顾到考生日常地理学习过程和方法。

试题对评价方式进行了创新设计,将学生的作答表现进行等级评分。如综合题中,提出陕西省和山西省是否应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让考生结合实例,联系所学简要说明观点。要求考生结合实例阐释分析,从实例的适切性、地理术语的准确性以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计分,区分考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试题的设问方式体现开放性和选择性。如综合题中,从生态、科技、文化的角度,任选其一,结合实例,说出北京市建设新成就的积极影响。依据晋陕两省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认识其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让考生在两种作物中任选其一作答。为考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体现面向全体考生的命题理念。

北京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融合2022年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充分体现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定位,密切结合北京市地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坚持素养立意、守正创新,突出教考衔接、考查核心素养,坚持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引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立足学科,体现价值引领

试题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坚持五育并举,具有良好的育人导向和价值引领。试题围绕人地关系,选取全球、大洲、地区、国家、地方等不同尺度的区域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伟大成就,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主题,育人导向明晰、突出。试题情境与相应地理背景、知识、方法相联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效激发学生思维。

选择题8-10题,以我国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为情境,考查长城的分布、沿线的自然景观及保护长城的意义等相关内容。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通过文化主题统领,培根铸魂、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综合题27题的主题是“秦晋转型发展”,以陕西省和山西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和传统能源工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绿色发展的意识,用绿色发展理念看待身边问题,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担当。

综合题29题以“中加共赴未来”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获取非洲国家加蓬的经纬度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农业、矿业等产业发展状况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推测中加两国经济合作的方向,考查国际交往、区域联系等核心知识,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依标命题,坚持素养导向

整个试卷和具体题目依据课程标准命制,充分体现素养立意的考查思路,有效考查学生学业水平。

创新试题形式,落实课程理念

(1)选取丰富的地理素材,融合基础性与时代性、学科性与生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例如第27题第2小题,学生可以选择其一作答,体现了试题的选择性。

27题第3小题,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联系所学,阐述自己对晋陕两省重点发展旅游业的看法,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为不同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2)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地理工具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水平。例如综合题呈现了不同尺度的区域,注重考查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等核心主干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试题全卷共有15幅组图,有区域图、等值线图、分布图、结构图、示意图、手绘图等,图像类型丰富、形式新颖,图文配置灵活,意在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工具提取信息,并进行判读、比较、分析、归纳,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地理语言规范表达的能力。

聚焦核心素养,考查学业水平

(1)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有效考查学生素养水平。

例如第23-25题,试题以北极海冰为背景,通过阅读海冰密集度分布图、结合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海冰的分布、范围变化、影响海冰融化的因素,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减少机械记忆,避免机械刷题,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例如,第17~19题,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情境,考查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突出因地制宜的地理学科核心思想。

(3)试题突出能力立意,具有较好的层次性,并给学生预留较大的作答空间,有效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

例如第28题,以欧洲为背景,通过区域比较和区域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的整体特征和区域的内部差异,利用不同图像和文字材料构建情境,多角度、层层递进考查学生观察、描述、比较、说明、归纳、分析等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突出了区域认知方法的应用。

构建跨学科主题,考查综合素养

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来源于生活的跨学科主题,考查学生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各学科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试题选取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素材,如北京的历史文化和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柑橘传途径等,融合了历史等其他学科内容。试题取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问题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助力“双减”,突出教考衔接

回归教材,注重基础内容的考查

第5-7题,选用教材内容作为试题素材,让学生有熟悉感、亲切感。试题考查了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考查了气候相关图文资料判读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检验了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的能力。试题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和对教育教学的正向引领作用,引导教学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

回归课堂,体现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

第3-4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再现了学生课堂上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学习过程,考查学生对地形的基本认知。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是学习地形的基础图像工具,通过两种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表的高低起伏状态,认识不同的地形部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提升。

联系不同评价,构建“教学评”一体化

第20-22题,以巴西和阿根廷国家公园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区域的位置范围、认识区域的环境特征、探究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谋求人地和谐发展,体现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过程。试题选取新的情境,陌生的区域,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和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相呼应,重点考查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充分体现了围绕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的过程。试题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助力“双减”落地,真正将在教学中凝聚的课程改革智慧应用于考试评价中,促进学生课上课下、学习过程与结果、课堂与生活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体现课改成果,彰显北京特色

理念先进,有效考查地理核心素养

28题第2小题,考查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与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考查了大洲整体自然环境特征及内部差异,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渗透了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充分挖掘北京特有的课程资源,突出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考查

26题,以北京“古都赓续新篇”为主题,从“生态之城”、“科技之城”“文化之城”三个方面,结合丰富的图像、表格、文字资料,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助力地理学习与评价的改革。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地理学习的思想方法,反映北京地理教学改革成果

27题第3问,考查说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及理由,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检验了学生对真实情境下地理问题的评价与分析能力,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常识的积累与应用,将地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对未来教学的建议

1.严格落实依标教学。充分领会课标理念,深入理解课标要求,严格做到依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注重地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充分联系生活与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养成在生活中发现和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开展学具制作、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劳动,以及防灾避险紧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地理学习方式和过程为支撑,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升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断增长知识见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地理学科本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和认知过程的引导、激励和评价。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具,面对世界、中国、家乡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具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运用多种地理工具获取区域信息,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理解地球上有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各自的特征,不同区域之间会产生联系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掌握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在校内、校外的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增强信息运用、实践操作等行动力,形成崇尚真知、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等科学品质和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作风。

点评专家

北辰

(北京教育考试院)

高振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翟少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李文胜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章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曦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

生物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学科试卷(以下简称“试卷”)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考出来”“五育并举”, 促进教、学、考的有机衔接。

试题以“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培育身心健康、有本领和担当的时代少年,引领学科教学全面育人”为目标,继承和发扬“稳重大气、素材新颖、灵活开阔、突出实践、引领创新”的北京生物试题风格,努力发挥试题的思想引领和教学导向作用。试卷明确落实北京市“双减”精神,坚持依标命题、以学定考,聚焦核心素养,立足学科基础,重视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切实减轻考生学业负担。

一、落实立德树人,学科育人,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HOME

试题的命制着眼于将考生当前的学习与国家未来的发展相联系,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为党和国家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少年的目标。

01 育人为要,培养“三有”时代新人

试卷充分挖掘试题素材的育人内涵,坚持素养立意,传递育人正能量。


例如, 第23题 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年版》发布为背景、 第28题 以荒漠地区代表植物柽柳为情境,引导考生关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激发考生积极投身西部生态建设的热情; 第32题 以传粉昆虫蜜蜂为背景,引导考生关注生物与环境关系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从保护“小”蜜蜂做起,保护“大”生态。

02 健康为基,关爱考生身心健康成长

试题选取贴近考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情境,融入健康生活理念,促进考生健康成长。

例如, 第8题 引导考生关注合理膳食、 第20题 分析有效预防传染的措施、 第25题 通过阅读分析品说明书,引导考生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第27题 以考生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肺活量为背景,引导考生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参加体育锻炼。

03 情怀为翼,立志报效祖国胸怀天下

试题关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相关内容。

例如, 第5题 以“海洋牧场”为背景,引导考生关注海洋牧场作为“蓝色粮仓”在保障食物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29题 以北京鸭选育为背景,引导考生分析其遗传和代谢的特点,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其他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二、助力“双减”落地,教考衔接,展现学科教学的成果

HOME

试卷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兼顾不同版本教材,优化基础试题,倡导学以致用的理念。坚持以学定考,避免出现偏题、怪题,旨在引领学科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淡化机械记忆,避免“超前”学习和盲目“刷题”,写好“落实‘双减’精神”的下半篇文章。

01 聚焦主干,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试题突出考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也考虑到考生学习的时段和内容
,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如 第1、2、4、6、10~21和24等题 ,分别以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的生殖和健康地生活等基础知识为背景,考查考生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和理解。 第30(1)和32(1)(2)题 分别以液循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内容为情境,引导教学关注从生命观念的角度认识生命现象。

02 凸显过程,将课堂表现考出来

试题命制遵循考生的认知与成长规律,促进能力和素养的螺旋上升。素材选择源于教材,考查方式高于教材,有利于展示考生灵活变通地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第3、7和9等题 ,分别以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发黄豆芽和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等课程标准要求的探究实践活动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探究实践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的本质理解,落实“真做实验,做真实验”的理念。

03 重视实践,将学习过程考出来

试题命制落实“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课程理念引导考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引领考生在“做中学”“考中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展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等多样化学习活动,凸显实践育人。

例如, 第26题 以馒头发酵制作的实践活动为背景,鼓励考生养成热爱劳动、乐于探究和分享交流的习惯,密切了考试评价与日常教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了考试评价的过程性和持续性。

三、精选情境素材,面向全体,考出考生素养发展水平

HOME

试题命制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引导考生能够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开展推理分析并进行科学解释,展现思维过程和创新意识。题目设问角度多样、层层递进,体现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从不同维度考查考生的素养水平。

01 有机整合,促进考生深度思考

试题坚持考查跨章节、跨主题间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内在联系,鼓励考生深度思考、灵活思辨,展现对大概念的理解水平。


例如, 第5题 以“海洋牧场”这一新情境为背景、 第22题 以叶海龙为背景,有机整合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第29题 以“北京鸭”的遗传和代谢为背景,引导考生感悟“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意义。

02 倡导探究,彰显学科思想方法

试题命制从不同方向切入探究问题,多角度考查科学探究过程。趣怪网希望考生既要“解题”,更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工作。

例如, 第26题 改进馒头发酵过程、 第28题(2) 为降低风速栽种柽柳的行距、 第30题(2) 微针贴片载量的影响因素和 第31(2)(3)题 延长月季切花观赏期等内容,多角度综合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03 精心设问,展现考生思维过程

试题坚持通过开放性的设问形式,给予考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展现考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 第26(4)-1题 评价馒头品质和 第27(2)-2题 选择合理的运动训练方式,体现尊重个人选择的理念。 第30(3)题 评价微针贴片治疗心梗的优势或不足,引导考生养成从正反两方面对事物进行理性思维的习惯。 第31(5)题 提出延长切花的花期,考查考生思维发散性。 第32(4)题 写出参与“蜜蜂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个人做法,引导考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2023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题立足两考合一的考试定位与功能,引导教学立足课堂、回归教材,切实“落实”双减精神。试题聚焦生命本质,发展科学思维,关注探究实践,呈现真实情境,引导考生学以致用,树立强国有我的意识,有助于考生通过学科学习,发展核心素养,促进终身学习。


2023年北京市初中生物学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渗透《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充分贯彻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素养立意,体现生物学特点和北京特色”等命题理念,助力“双减”,推进“教学考一体化”。

一、体现教育生态,凸显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01 选材角度丰富,传递育人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第20题 分析流行冒的预防措施、 第25题


关注品说明书的使用,引导考生关注自己和他人健康,并主动宣传健康观念和知识,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第23题


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年版》发布为背景,引导考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

第28题


以柽柳的防风固沙为情境,关注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鼓励考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02 贴近考生生活,凸显五育并举,传递正确的态度习惯和价值取向

第26题


以利用天然酵母制作馒头的鲜活实践活动为场景,体现劳动教育价值取向,鼓励考生参与家务劳动,在实践中体验学习;

第27题


以肺活量的测试与训练为背景,引导考生选择合理运动方式,进行科学锻炼,促进考生加强体育锻炼意识;

第32题


以蜜蜂的传粉的科学研究与保护为背景,引导考生从更广阔视角认识、了解和保护熟悉的生物,渗透职业教育。

03 面向家国发展,凸显时代主题,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担当

第5题


以“海洋牧场”为背景,引导考生关注人工海域建设中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技力量,激发考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第18题


以我国再生稻的航天育种为背景,引导考生关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进展,关注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彰显科技自信;

第29题


以北京鸭的性状遗传、调控与培育为背景,凸显北京特色,引导考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关注家乡发展,增强知北京、爱北京、建北京的使命担当。

二、注重基础及主干知识考查,助力“双减”落地

01 回归教材情境,落实基础知识

试题注重教材中素材转化,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第3题、7题、14题、15题、19题


等,对教材中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观察图、种子萌发的条件、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关节结构示意图、果蝇体内染色体组成图等素材进行情境转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辨析和理解,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双减”精神。

02 聚焦大概念,关注真应用


试题突出考查课标大概念,力求让考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核心素养。

第27题


要求考生结合体测指标和人体生理与健康部分的知识,对两种体育训练方式进行分析,考查考生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参加体育锻炼;

第29题


以北京鸭选育为背景,利用遗传图解、图表、流程图等聚焦遗传和代谢部分的主干知识,关注考生获取信息、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

三、突出探究、增强实践,聚焦问题解决能力

01 关注课堂学习,落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试题立足考生的课堂学习,将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技能通过课标中的基本实验予以考查。

第3题 关于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 第7题 利用黄豆种子发豆芽的操作过程、 第9题 关于唾液对淀粉的消化等试题,面向全体,考查学生课堂学习过程。

02 聚焦科学探究,彰显学科本质

试题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领悟科学家的思考过程与工作过程,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形成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全面测查考生的科学探究发展状况。

第31题


选取如何延长月季切花观赏期的探究过程为素材,从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其他因素干扰以及实验结果预期等多个角度,综合考查考生科学探究中实验思维的严谨性,从各组别自变量控制方法、实验数据解读、支持结论的证据等方面考查科学探究中推理论证能力的强弱。

试题使用多情境、多素材,多角度展示科研人员在不同领域的科学探究过程,以此反映考生的科研品质和能力,全面考查核心素养

第26题 探究影响发面的温度, 第27题 探究不同训练方式对中考生肺活量的影响,第28题(2)的展示了科研人员对柽柳防风固沙效果的研究数据,第29题展示了北京鸭遗传与代谢特点的研究过程,第30题展示了使用微针贴片治疗心肌纤维化的实验过程。

03 重视学科实践,体现学科特色

试题紧密结合考生实际生活


,选取考生最为熟悉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记录单的形式,考查考生的学习经历与实践过程,落实真实践、真活动的理念,引领教学朝向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方向发展。

第26题


以同学利用天然酵母发面制作馒头为素材,全面考查考生对实践目的、菌种选择、馒头制作和品鉴反思等关键环节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引导考生对操作目的、原理、步骤、结果的本质理解,另一方面鼓励考生养成学以致用、乐于分享、交流反思的习惯。

四、发展科学思维,基于证据和逻辑分析问题

试题情境展现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场景,体现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01 培养考生理性思维


试题的设问需要考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第27题 两种训练方式的比较、 第26题 三种不同温度条件的发面馒头的比较、 第29题 绿头鸭和北京鸭的发育特点比较等,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

第28题


围绕典型的旱生植物柽柳,先从叶形态结构、根的生理特性,以及生殖方式等特点分析,再结合人工栽培的技术要点,最终综合讨论其对当地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很好地体现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过程,由分析走向综合的思维习惯。


试题中事实和证据的呈现的形式多样,发展考生获取、筛选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3题 显微镜观察、 第26题 面团变化采用真实照片的形式呈现;

第26题 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糖含量、 第30题 微针贴片处理后心肌纤维化程度、 第31题 不同光照条件下花朵直径增长率等均采用数学模型的形式呈现;

第29题


两种鸭的发育情况利用表格中的色差块,呈现出多种器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以示意图、文本等形式呈现。

02 培养考生质疑创新

试题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培育考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

第5题


中“海洋牧场”与通常认识的草原牧场、陆地生态系统形成强烈对比,引导考生辩证地思考生产规模并不是无限的,海洋的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

第26题


中的品鉴与反思部分,要求考生站在客观评判的角度,针对小林同学的主张“最适宜的发面温度为28℃”回应是否同意。如果紧紧围绕题干给出的数据结果判断,可以支持主张;如果联系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现实实践经验,比如酷暑时节烹饪的条件,适当利用较高的温度或许可以缩短发面时间、或许可以降低做饭成本,不支持主张亦合情理。


试题有对既有观点和结论进行批判审视、质疑包容,乃至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的关注。

第29题


以“北京鸭”的遗传和代谢为背景,展示为美国科研技术前沿的创新成果,引导考生感悟“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意义;

第30题 (3)题


评价微针贴片治疗心梗的优势或不足,引导考生养成从正反两方面对事物进行理性思维的习惯,对事物的缺点和不足的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第31(2)(3)题 延长月季切花观赏期等内容,鼓励多角度、创新意识。

点评专家

北辰

北京教育考试院

荆林海 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乔文 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杭跃男 中学高级教师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杨 涌 中学高级教师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贾 偲 中学一级教师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来源丨北京教育考试院

责编丨唐莉莉、王爽 丨摄图网

复审丨李培 终审丨张雪莲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