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最高考报名人数(千年前这场高考40万人报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这两天高考无疑是最热的话题。

成绩出炉后,一边是无数家庭晒出自己的查分实录,另一边是“段子手”纷纷下场,更新“清华北大人”实况,网友感叹“原来真有人为到底上北大还是清华烦恼的”……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消息,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竞争激烈不仅仅体现在人多,还体现在五花八门的考试题目、精通“十八般武艺”的竞争对手、各种外人烧掉CPU也不明白的算分方式上,今天,有关浙江高考分数线是不是特别高的话题,也成了朋友圈的热点。

就像网友经常调侃的那样,卷子难不难,对手卷不卷,直接决定了你的高考体验。话糙理不糙,其实古人“高考”也是如此。

科考“卷度”哪家强

在千年的科考史上,唐宋两朝风独具,不仅获得了“内卷之王”的民间俗称,还诞生了一批留名青史的文坛大家。

先说唐朝大唐贞元八年(792年)的“高考”,可谓群星璀璨,当年主考是中唐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陆贽安史之乱后担此大任的他,认为唐王朝一蹶不振的关键原因是人才匮乏,提出了“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选人用人原则。

这一原则下,韩愈欧阳詹李观李绛崔群等23位怀有真才实学的进士脱颖而出,他们中,诞生了三位宰相、五位封疆大吏,还有好几位青史留名的诗文高手。

这里面,最为后世熟知的,可能就是“力压”苏轼、坐上唐代八大家“头号交椅”的韩愈。据史料记载,大唐贞元八年科考前,韩愈曾有过三次科考落榜的经历,所幸,遇到能够公正、准确评卷的主考陆贽,终于在这年科考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有这段经历,也不难解释,为什么韩愈会在《马说》中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唐朝还不算最“过分”的,如果你了解过宋朝科考,就会刷新对古人的“卷”度的认知。

时间倒退回900年前,北宋仁宗嘉佑二年的那场科举,由欧阳修担任主考,有近40万学子参考,各科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科388人。

这388人中,汇聚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还有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思想家张载、开创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无一不是中学课文里“默写并背诵全文”的天团成员,用“高手如云”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文星荟萃,为什么又被后世视作史上最“卷”科举呢?

最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享誉后世的天才,连前三都没挤进去。

尤其是苏轼,可是诗词书画养养精通的全能才子,在文学造诣上,与考欧阳修、南宋辛弃疾都能并驾齐驱,难道就在科举中被埋没了?

据说实际情况是,苏轼虽然没有入科举龙虎榜前三,却因为一篇“满分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被欧阳修及梅尧臣看中,史料记载,两人看到苏轼卷子大为激赏,但因为糊了名,欧阳修担心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执意避嫌将其放到第二名,结果揭榜之后才发现是苏轼。

虽然有个“小插曲”,但好在,礼部口试复试时,苏轼成功做了篇《春秋对义》,拿了第一名,从此走上了从政之路。

谁是“卷”赢天才的人?

那么,究竟是谁,“卷”赢了这么多文坛和政坛大家?

韩愈中举那年(大唐贞元八年),科举状元是贾棱,长乐(今河北冀县)人,如今,史书上对贾棱的记载寥寥无几,能看到对他最详尽的描述,莫过于“中状元后入仕,至大理评事,喜诗文,《全唐文》存其《明水赋》一篇。《全唐诗》存其《御沟新柳诗》一首。”

位居当年“榜眼”之位的,是唐代文学家欧阳詹,史料记载,他所作的文章大多有新意,有独见,曾受到宰相常衮赏识,文名远传京师,但他的仕途走的并不顺利,在场混迹多年,才被朝廷授予皇家高等学府“四门学”中最低的职衔——国子监四门助教。

嘉佑二年“卷”赢苏轼的前三名,则是章衡窦卞、罗恺。

章衡,字子平,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也是当年的状元,他和苏轼关系很好,苏轼曾评价他说“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有典故记载,如今位于杭州苏堤也是由章衡提议修建,苏轼还给章衡写过一封信,请求章衡给他提供罚没的船只,以加强对西湖的治理。

可惜的是,章衡的仕途走的并没有那么顺利,在场原地踏步的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当时第二名的窦卞的人生则更为坎坷。他最先通判汝州,还曾被任命为集贤校理、知太常院、知绛州、开封府等,据记载,他为清廉,刚正不阿,却因王永年一事受到牵连,被御史蔡承禧借机诬告,受冤而。

罗恺是宋仁宗钦点的嘉佑二年进士第三人,史料记载,他初次贡举并不顺利,遗憾落榜,为侍奉双亲,在府中找了个临时的代理职务,父母相继去世后,他被任命为昭州龙平县(今属广西)主簿,任上参加科举,并在殿试时“秒杀”苏轼、苏辙,当时他已经45岁。

后世来看,罗恺虽说在历史上没有那么声名显赫,但人生和仕途也算慎始慎终,深受百姓的爱戴,“我与公当崇政唱名相从相得之乐,视青云如俯拾地芥,二十年落魄为漫郎,公闹溘然。”他后,窦卞作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人生之路海海,求学、及第、入仕……这条古人最常走的路,留下了多少故事传奇,也诞生了太多功过是非。如今,时光轮转,高考的故事还在延续,韩愈、苏轼的“奇迹”也会延续,或许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能够学到一些“内卷”时代的自处之道,这就够了。

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赵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