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陆丰之最(汕尾海陆丰历史人物传—各朝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宋朝】

卢天潢

卢天潢,(1084-1160)南宋 循州刺史(陆丰卢姓始祖),陆丰卢姓始祖,原籍福建莆田人,生於北神宗元丰七年甲子,卒於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庚辰,(1084-1160)享寿七十七岁.。27岁成进士,秩拜中散大夫,出任惠州(循州)刺史,任满回京(临安,今杭州)。随高宗南渡,而后不仕,效先贤游学粤东。乖舟欲归故里,扬帆过石桥场(今碣石),适遇飓风之阻,因避风浪,遂卜居於石桥场。开基创业。子孙蕃衍,门闾昌大。初葬碣石三台起龙顶之,即较武场。

蔡班

蔡班,宋末 任循州教谕,石帆都(今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人,字英敏,号化鲁,蔡惠我之子。宋末举人,任循州教谕。其墓葬于博社乡莲花山西侧,碑铭仅有“明考乡进士班蔡公墓”,该碑铭时间及子孙行字迹模糊难辨。


【明朝】

姚 恭

姚 恭(约1601—1642)字心翼,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城内)人,祖籍福建连城县。明万历戊午(1618)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第三甲第68名进士出身,初任浙江湖州府归安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秩正七品。谨遵父训,为勤政,忠廉慎职,重教育、兴学田以备荒,革除旧弊,惩贪治吏,政绩显著。历任山东省监道按察司副使(秩正四品),掌管司法、监察,审察刑狱,兼劝农事,巡察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水利、屯田、招练、监、商议机密诸务。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捐资重修海丰龙津桥,天启辛酉年(1621)捐资倡建公平墟城寨,防御贼寇,以安居民商贸。乐善好施,赈灾济困,造福一方。天启五年(1625)九月,应海丰知县许成久之请题诗倡廉德政之碑铭,置于县衙正堂。其朴素诚厚,平易近人,邑人皆爱重之。巡司张公赞曰“善人也,君子也”。

崇祯十四年(1641)奉旨监察锦州务,时清兵入侵围攻锦州松山关,次年二月,副将夏成德降清,松山、锦州城遂破,姚恭与兵备道张斗、王之桢、副将江翥等百余人皆被清兵执杀。有著作均载入陶石篑(字周望、讳望岭,浙江人)、韩求仲(浙江人)二位翰林所编之集。

姚敬

姚敬,字心寅,号修之,兴贤都(今海丰县城内)人,明天启五年(1625)乙丑五月,为文庙(今红宫)捐奉“石鼎”一座,镌铭曰“道贯古今,德配天地”。明崇祯三年(1630)庚午科中式第二名举人(亚元);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间、任安徽霍山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秩正七品。明亡,不仕清廷,返梓隐居于莲花山顶莲花庵侧,自号“白水道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卒,谥“靖敏”。著有《莲花诗集》。

黄守谦

黄守谦,字君有,号豫廷,生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初五,海丰东城人河头族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乡试中式举人亚魁(第六名),万历八年庚辰科(1580)张懋修榜三甲二百三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敕授承德郎,立恩荣坊、入祀乡贤祠,府邸今存。光大门第,中式进士。

[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一(选举表上)“海丰县 举人 嘉靖 甲子 黄守谦”

[乾隆]《海丰县志》卷五(秩)“黄守谦,万历庚辰科,户部郎中,崇祀乡贤”

[乾隆]《海丰县志》卷七(人物)“黄守谦,万历庚辰科进士,任户部主事”

[嘉靖]《惠州府志》卷四(科举)“贡 弘治七年 黄绎 海丰人”,“贡 嘉靖二年 黄光华 海丰人 训导”

[乾隆]《海丰县志》卷五(秩)“贡 黄绎”,“贡 黄光华 江西云都训导”。

[乾隆]《海丰县志》卷三(皇言)“明万历十八年,赠黄赠应宸为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吴氏为安人。授黄守谦为承德郎,徐氏为安人。”


刘寿山(明代嘉靖怀远将)

刘寿山将墓

刘寿山,字松,广东省海丰县碣石卫人(明代海丰未析出陆丰),,诰封怀远将,从三品,任碣石卫指挥同知,是具有深厚国学功底和书法造诣的明朝镇边大将,嘉靖年间,镇守粤东,驰骋疆场,剿倭平寇,《海丰县志》记载他是平倭名将,汕尾市城区捷胜镇黎明洞存有他诗词楹联的摩崖石刻(2002年6月发现,现已描红修复),刘寿山卒葬海丰黄羌镇双圳(1981年才被发现),墓形巨大,等级尊严,是汕尾市最具规模的古代墓葬,在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入档,2013年收编记载于广东省文物局主编的《广东文化遗产——古墓葬卷》“贵族与名人墓葬”篇章 。

刘寿山生有一子,名叫刘国勋,任碣石卫指挥使(正三品,相当于副部级)

叶高标

叶高标(1593~1641)明朝 宰相谏议名卿、太常寺少卿,是明末一位廉洁忠介、敢于谏诤、殉身职守的清,被时人誉为“谏议名卿”;崇祯帝亦给予“职任最为清要”的很高评价,并特赠他为太常寺少卿。

溺退贼题名金榜

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叶高标(诸梁103世孙)生于旗兴嶂下的海丰县螺溪乡(现属陆河县)。出世时,恰好有一只华南虎在其屋畔丛林中吼叫,被乡人啧啧称奇。有一天半夜,一群山贼举着火把突然冲进叶家府内,举家惊恐不安,而时年5岁的叶高标被吵醒后,从容地起床溺,面对山贼毫无惧色。贼首颇为惊奇,竟不敢掠而离去。他在族内私塾读书时,天资聪颖,见解精辟,带动其弟琼标、正标、英标考中秀才;入泮读书,他和琼标俱为县学廪生。

为了督促诸弟读书和料理家务,他放弃了几届的考试。至明天启四年(1624),始在亲友的劝说下,到广州参加乡试而中举人。接着于明崇祯元年(1628)考中戊辰科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授安徽歙县知县。

陈天尹

陈天尹,字元震,讳廷佑,生于明崇祯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630-1710),卒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六月四日。陆丰内湖人,富可敌国,因多行善事,被康熙赐《恒济施善》牌匾,并多次招入京中面圣。

五岁丧父,自小由三叔陈绍惠抚养成人。陈天尹成年后创业兴家,即走大江,复行苏水,遂而雄图大展,曾以百万上报清廷以备征用。由此可见天尹公财富之巨。

康熙乙巳、丁丑海陆丰两次天灾,造成前后饥荒三年之久,陈绍惠同侄陈天尹赈济三年,使生者得养、者得医、者得葬,活人成以万计,事迹被萧大中丞高其仁闻悉,呈报清廷,康熙皇朝封赐陈绍惠名为‘恒济’以作赏赐。陈天尹亦得‘奕世流芳’、‘仁德广孚’‘仁善乐施’等赠匾

陈天尹乐善好施是众人所知,但其更喜爱寒窗苦读,一心报销朝廷之人,相传在此年间,如有读书人无上京赴考的路费,只要到陈府上道明一声,陈天尹即亲自接待并与各有志之士畅谈大义,随后便安排上京赴考;在内湖府上更建了九湖十八寨供读书人学习,学习场地更大到离奇,可见其培养学子之心;

陈天尹也爱结交江湖义士,但也有交往不慎之时,康熙三十七年,海陆丰暗地里崛起的红毛贼打家劫舍,猖狂无比,更上京盗取了清廷的护国寺里的宝物《牟尼宝裟》,随后被差追杀扮装后潜入陈府,躲于陈府金库内,见金库的财富金银重大,一时贪心将陈天尹重金打造的五大貔貅掠走,不料那黄金貔貅乃实心重物,不慎被压在金库内,陈天尹得知此事后,又担心宝物《牟尼宝裟》会给陈氏家族带来祸端,立即当即立断,自残一目,并连夜制造多件假的《牟尼宝裟》供子孙玩耍,自己也装疯卖傻,躲过此劫!

李实

李实,字石洲,海丰石帆都,今陆丰市碣石人。明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罗洪先榜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江南监察御史(秩正七品),掌纠劾邪,条陈治道,巡按地方及兼管之事。

李实有《过羊蹄岭闻鹧鸪》(朝闻羊岭鹧鸪啼,芳草萋萋路转迷。莫道哥哥行不得,马头南北又东西)、《过南沙渡值雨》(云意黯千山,春游兴未阑。花深红雨重,草细绿云宽。舟子频招渡,征人漫倚鞍。纷纷贪利涉,南北几人还)传世。

郑洪猷

郑洪猷,字伯升,号彝铭,今陆丰上英人(坊廓都)。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安徽泾县知县,后升刑部主事敕授承德郎,秩正六品。子孙分居海丰县大湖镇高螺村等地。

彭祚,石帆都(今陆丰市圭湖)人。明成化十年(1474年)甲午科举人,任广西泗城府同知,秩正五品。成化十一年(1475年)海丰知县柴悌在县城东门外为建立“世科”牌坊。有《重建海丰县碑记》传世。

蔡春迈

蔡春迈 石帆都(今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举人,任河北饶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秩正七品。尚书法,重文教,好山水,今该村摩崖中尚存其镌题“海陬砥柱”之石刻。

钱履福

钱履福,字锡纯,坊廓都(今陆丰市)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恩贡生,任浙江台州府经历,继任天台县、太平县知县,政著廉声,百姓爱戴,历升浙江粮道,以辞归梓。后有姓万者赴任太平县令,民间有“十万不当一钱”之歌谣。

彭举,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举人。任广西桂林府儒学训导,掌教授生徒之事,秩正七品;永乐二十年(1422)海丰知县在甲子门为其建立“梯云”牌坊。

吴瓛

吴瓛,石帆都(今陆丰市甲西镇)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癸卯科广西省乡试中式举人,任广西柳州府儒学教谕,掌教学之职,秩正七品。

蔡兰

蔡兰,石帆都(今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辛酉科举人,任广西仙江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秩正七品。

林可盛,字芳松,坊廓都(今陆丰市)人,年二十一岁始奋志尚学,明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中式举人。乐善好施,敦族谊,置儒业,捐金倡首重建海丰尊经阁。


陈浚明(?)明朝 任广西交趾(即安南东京州)县知县

陈浚明(注清《陆丰县志》作陈璇,石帆都人)。永乐六年(1408年)戊子科贡生,任广西交趾(即安南东京州)县知县。


王大观(?)明朝 任通判

王大观,字熙台,坊廓都(今陆丰市碣石)人。明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举人,任通判。


陈贞(?)明朝 任浙江分水县知县(秩正七品)

陈贞,石帆都(今陆丰市)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举人,任浙江分水县知县,秩正七品。


章美(?)明朝 任浙江苍梧县知县(秩正七品)

章美,字文伟,坊廓都(今陆丰市)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中式举人,任浙江苍梧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秩正七品。


卢可逊(?)明朝 任湖广勉阳州儒学教谕

卢可逊,字思学,坊廓都(今陆丰市)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丙申科贡生,任湖广勉阳州儒学教谕


章华国(?)明朝 任湖广勉阳州儒学教谕

章华国,字臣遇,坊廓都(今陆丰市赤坎)人,少受庭训,精勤力学。明崇祯年间岁贡生,选授光禄寺署丞,敕授征仕郎,秩从七品。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丙申科贡生,任湖广勉阳州儒学教谕。


廖宽(?)明朝 任安庆府儒学训导

明朝 任安庆府儒学训导廖宽, 字克容,坊廓都(今陆丰市)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贡生,任安庆府儒学训导。其性仁孝,时母丧将葬,忽遭山寇掠侵,村众皆奔走避祸,其不忍心逃避,躬身筑坟,葬毕才返;崇祀乡贤。


廖天佐(?)明朝 名士

廖天佐,祖居甲子,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于清朝康熙年间,随父经商于捷胜城。廖氏才华出众,十余岁便考得秀才,但其时朝廷黑暗,考贪财索贿,舞弊盛行,廖氏几次乡试皆因考索贿不遂而遭排弃,以致名落孙山。激愤之余,遂弃绝功名之念,隐居海滨石厝洞。

该洞系大石垒叠之中间洞隙。面对南海万里汪洋,波涛澎湃。早观日出,晚观落霞,夜听涛声和渔歌,可算超脱惬意。但廖氏毕竟凡心未灰,壮志未灭,虽居海隅石室,犹念社稷苍生。粉望有朝一日,吏治澄清,国运昌盛,犹如黑夜终将消逝,黎明可望到来。他将所居石厝洞改名为“黎明洞”。 不久,又有一位祖籍淮南的南明总兵刘锷,因遭佞排斥,又不愿降清,乃弃家奔依故友捷胜所守备,由此结识廖天佐,并与廖氏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遂同避居于黎明洞,人称黎明洞二名士。


卓曜(?)明朝 任山东省昆山县县丞

卓曜,石帆都(今陆丰市)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贡生,任山东省昆山县县丞。

卢锻

卢锻,字百练、号学纯,(1592—1665年)明朝 兵部职方司主事,今陆丰市桥冲镇大塘村人,系宋中散大夫卢天潢第十八代孙。至明朝兵部职方司主事。少时胆略聪颖过人,倾家产率乡梓众生力拒海寇刘香贼部五败于碣石卫海湾外,民得以安康,朝廷举公孝廉,经明廷试委以重任。当其时,福建南安郡逢百年罕见旱灾,公奉旨任监率部赈济之,救百姓于水火中。百炼公升迁南明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后人称之前兵部公),当其时,南明队屡屡为满清所败,公即以明朝遗臣志,结南明兵部兼礼部尚书黄奇遇、义苏成、苏利于碣石卫谋事,后南明灭亡,祖遂举家迁大塘以养颐年,终不授清朝衔职。子孙遵其意,立体深公(百炼公之父)、百炼公墓碑年号为“龙飞”(为义苏成苏利称王年号)。

公生不逢时,虽具忠贞爱国之心,经济之才,终难挽回明朝之大好河山.处离乱之世,一生无定所,或碣石,或大塘,或双沛,或超高.况长期扈驾勤王,历尽艰辛险阻.其忠贞气节实可贯长虹而辉日月.


【清朝】

黄汉宗(1814-1889)清朝 奇才义士

黄汉宗,乳名学海,辈名衍潜,名夏帆。生于嘉庆甲戌年(1814年)五月二十九日,卒于光绪己丑年(1889年)六月十七日。享寿七十五岁。黄汉宗小名黄海,是清朝海丰县可塘镇黄厝港村人。道光年间乡试中,名列第19名举人。论才学文章,本可以继续升攀、平步青云,然其时朝政腐败,豺狼冠缨,黎民士庶苦不堪言。汉宗看到场黑暗,不愿为,委身乡里。为里人鸣不平,为乡梓抗恶吏,为庙堂院题诗联,为婚丧嫁娶写词章。几凡民间诉讼,族姓纠纷以至历史冤结等疑难杂事而不得解者,都找他代笔代言,出面解决,他鉴于公理正义,亦乐意帮忙。故民间有“要通,找黄汉宗”之说。


姜绍祖(1875-1895)清朝 (义士、富商)

姜绍祖,幼名金韫,号缵堂,新竹北埔人(原籍广东陆丰县)。北埔垦首姜秀銮之曾孙,“家巨富,为一方豪”。姜绍祖捐监生,“赴福州试秋闱,未售”。 迨中日战起,即奔走国事,散家财募勇,得五百人,称敢字营,训练于桃涧堡南崁。及日登陆澳底,即率义勇一营北上,拟防沪尾。因唐景崧内渡,遂率返新竹。适吴汤兴率自苗栗至,姜绍相与之会师,进驻大湖口。六月十四、十五两日,姜绍祖等义与南犯日激战,日奔中坜。

二十日,日增兵南下,姜绍祖又在枋寮抗敌,因力量悬殊而战败。乃回北埔,增募义勇,称继字。并积极联络新楚及各路义,决定收复新竹,进而恢复台北。他以书生拍案而起,“结发束袴,肩长枪,佩百子弹丸袋,游奕往来,以杀敌致果为事,人不知其为书生也。”

在七月十日反攻新竹的战斗中,他不幸被俘入狱。初入狱,日人尚不知其为姜绍祖。是夜,新竹街市的总理马玉花向日人告密说“姜非寻常匪徒可比,必须将其捆绑,严加看管。”第二天,日人急至狱中查找姜绍祖,但为时已晚,他已在夜间同其他七名义战士“越狱而逃”。

不久,在一次战斗中,他又与敌人相遇,“于乱枪之中”。对于姜绍祖之牺牲,时人论之曰“(姜绍祖)闻台北一破,慷慨散家财,募团勇,不顾成败利钝,与日接战,身先士卒。虽曾被擒而脱虎口,然其志百折不回,再接再厉,竭力抵御,身中数枪阵亡。以翩翩贵胄妙龄,敢冲锋破阵,纵身化为猿鹤,故乡父老至今犹能道其轶事,啧啧称其能云。”姜绍祖殉难二十余天后,遗腹子才出生,取名为振骧,即今之新竹国际商业银行已故的第一任董事长。


卢恩,字东咸,号泽山,陆丰大塘人,卢锻之孙。

康熙十九年(1680)考一等补廪,三十五年(1696)科中式举人。康熙五十年(1711)授广西梧州府怀集县知县加一级。康熙五十七年(1718)奉旨行取特授兵部车驾司主政加一级。公为清正廉洁,勤敏谨慎;同行称道,上司嘉勉,可谓政绩显著。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受到皇帝封诰,父母妻俱荣赠。之父卢弘浣封诰赠为文林郎.之母钱氏封诰赠为孺人,公之妻林氏封诰赠为孺人。


刘善邦(1800年-1857年)清朝(兰芳共和国)石隆门华工起义主要策划者

刘善邦,广东陆丰丰高塘乡人,曾加入“兰芳共和国”,石隆门“十二公司”创始人之一。石隆门华工起义的主要策划者。

20岁渡海至西加里曼丹坤甸,并加入罗芳伯创立的兰芳共和国从事采金矿的工作。当时共和国除了遭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频频攻击外,还陷入内部失和的困境。刘善邦率领一群华工出走,辗转来到砂拉越境内的一个小镇,新山。由于当地金矿产量不高,加上前来投靠的华工人数日增,刘善邦等人只好再另寻金脉,他们在石隆门附近帽山发现金矿,并移居当地。移居石隆门后,刘善邦等人创立“义兴公司”,后再改组为“十二公司”,统筹开采金矿事宜,并由刘善邦领导。

十二公司基本继承了兰芳共和国的制度,也拥有自定法制和货币,形成了一个人口约有4千人的“共和国”。与布鲁克政府的冲突,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攻打詹姆士的王宫,另一路攻打王宫不远处的炮台。刘善邦等人原本趣怪网希望引爆预先埋置的炸,以炸熟睡的詹姆士。岂知他们高估了炸的威力,此举惊醒了詹姆士。在华工人甚多的情况下,詹姆士被迫爬过窗户,潜游过砂拉越河到对岸的马来村庄寻求协助。敢队杀了被误认为是詹姆士的英国员尼古勒特斯(H.Nicholetts),便鸣金收兵。而另一支攻打炮台的敢队也取得全胜。古晋落入十二公司手里。数日后,詹姆士发动夜袭。刘善邦遇难,百名华工被杀。刘善邦后,詹姆士率众攻击帽山,华工不计妇孺老少全被杀害。而十二公司也就此灭亡。

1993年砂拉越州政府建立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英殖民时期牺牲的抗殖民民族英雄,刘善邦更是唯一一位被政府铸像在上头的华人领袖。而民间华人为了纪念他,也在新荛湾建立了一座“刘善邦庙”。


黄易(1631-1677)清朝 福建汀州府归化县知县

黄易,子参,号苍潭,又号惕庵,陆丰大安镇石寨村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十六年己亥科进士出身。授福建汀州府归化县知县。

在清代曾冒上《奏开界疏》,主张开海禁以救黎民而惊动朝野。任福建归化县令时,兴教育,修水利,建路桥,造福百姓,政绩彪炳。后随朝庭平三藩,为国捐躯。康熙帝感其英烈,追赠其为福建省按察司佥事,赐谥“忠贞”,亲拟悼文,在闽粤建祠纪念。乾隆十九年(1755年,即黄易去世后78年),降旨为黄易立传,编入清史,赐祀京都昭忠祠,树为百典范。


张灿(清·雍乾—御前侍卫 浙江黄岩总兵 特授定国将 诰授二品武显大夫 )

张灿,籍贯广东省陆丰市,碣石可塘仔人;清雍正三年 历任碣石卫中营右哨头司把总(正七品),碣石卫中营左哨千总(从六品)。清雍正三年 - 雍正六年 蓝翎御前侍卫(正六品)。清雍正六年 - 清雍正十二年 任浙江温州镇守备(正五品)。清雍正十二年 - 清乾隆八年 任浙江温州镇标中营游击(从三品)。清乾隆八年 - 清乾隆十六年历任浙江乍浦水师营参将(正三品)。浙江瑞安营水师副将(从二品)。浙江黄岩总兵(正二品),福建闽安水师副将,厦门参将。卒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诰授二品武显大夫,特授定国将墓葬于陆丰碣石镇少围山黄蜂地,有当时的温州总兵马铭勋为其拜题(马铭勋后至湖广提督)。


洪晨孚 清朝任翰林院检讨(秩从七品)

洪晨孚,字存斋,海丰杨安都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乡试,与其兄晨绂同科考上举人,洪晨孚以文采优异而名列榜首“解元”,为广东第一名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洪晨孚赴京试中式第三甲第163名进士出身,任翰林院检讨(秩从七品),掌撰述记载,三朝国史纂修之职,后改授户部清吏司主事,分理各省户口、钱粮等事。


泊承升(1790-1882)清朝 江苏狼山总兵(阶正二品)

“咸蒙履泰” 清咸丰九年(1859年)江南狼山等处总兵泊承升题,藏于元山寺

泊承升,号荷亭,碣石镇中所街人,诞生于四月初八日,江苏狼山总兵,阶正二品。出身农夫,中年入伍,咸丰期间封振威将,钦赐花翎,提督江南狼山总镇府。为正直无私,教民耕作,连留五任计一十五年,光绪八年逝世,享年九十有余。当地江南绅痛念,每年四月初八日起演戏三十余日,乡民祭拜,香火甚盛。

据说,泊承升刚到通州(今江苏南通)任职,看到当地农民挑粪水浇菜,都用小勺弓身施肥,既慢又累,便把碣石农民浇菜用的“漩桶”制作方法教给当地农民。农民挑着一担漩桶一路走,水从桶里伸出的竹管一路流出,简便快活,便把此桶称为“泊公桶”。


程恩高(1789-1840)清朝 福建水师提督(居从一品)

“恩重如山”,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程恩高题送,藏于元山寺

程恩高,字文兴,号仰斋,陆丰碣石人。福建水师提督(驻厦门),时为全国三大水师提督之一,居从一品,他少年入伍,生性明慎安详,机智勇猛,胆略过人,曾多次立功受皇帝赏赐。清嘉庆十四,五年先后署碣石中营千总,澄海、香山、龙门协镇。道光七年(1872)进京陛见,八年升任福建宁水陆总镇都督。道光十一年(1831),钦命福建全省水提督。1840年鸦片战争全面爆发,率福建水师于抵抗侵略者,以身殉职。


温贤(1809—1861)清朝 广东水师提督(居从一品)

温贤,字琼琬,广东陆丰碣石镇人。广东水师提督(驻虎门),时为全国三大水师提督之一,居从一品清道光四年(1824年)于碣石镇中营从戎,历任左营外委、千总、提标、守备等职,道 光三十年以广东大鹏协副将署阳江镇总兵。咸丰元年(1851年)实授阳江镇总兵,咸丰九年七月任广东全省水师提督。

他的叔父温邦勇曾任阳江镇台,一日看到一妇女到衙门行乞,可怜她带着两个孩子,便将三四岁的小孩买来送给他没有生育的哥哥做儿子。这个小孩就是温贤。温贤过继温家没两三年,养父去世,整个的吊儿郎当,熬到十五六岁,顶父亲的缺额,补员当差领饷。有次他随外委员到唐朝初期设立的旧安陆县(622—627年)县城大安出哨。一夜,有人大喊八万山贼劫寨,他睡梦中惊醒,衣服也来不及穿,光身赤膊,即手撑大旗咆哮而出。据说山贼忽见星光下,一只白色猛虎举旗而来,一时惊慌失措败走。外委武弁将其英雄事迹报告碣石卫总兵,总兵认为此举有功可得,便上报朝廷,但却故意含糊其词,把“八万山的贼”简称为“八万贼”,写下“温贤一人能退八万贼”之句。皇帝圣君观览奏表,龙颜大悦,下谕温贤升三级,总兵也得到赏赐。“温贤一人能退八万贼”成了温贤的招牌,每次带兵打仗,贼寇一听是温贤来了,无不闻风丧胆,使温贤平添了许多功。其养母被诰封为一品太夫人。


曾逢年(1806—1870)清朝 山东登州总兵(阶正二品)

“旋枢密运” 藏于元山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山东登州总兵曾逢年题

曾逢年,广东碣石镇人,山东登州总兵,阶正二品。早年从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实授广东南澳镇总兵,道光二十九年五月任碣石镇总兵,同年九月调任阳江镇总兵,咸丰八年(1858年)任山东登州镇总兵。

曾与广州人民抵抗英国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到了同治年间,率领部队与农民起义捻作战,结果打了几次败战。


洪侨(1714—1785)清朝 陕西省延安府延长县知县

洪侨,字闰之、讳元涛、号东里,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四月初三日生于石帆都甲子所雨亭村(今陆丰市甲东镇雨亭村),父洪有峻、母夏孺人。洪侨三、四岁时随父母移居甲子所城,其秉性孝友,少年时勤学聪慧,潜心研读四书五经和历史,发明了很多理义。

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全国举人会试名列第213名,殿试中式第三甲第37名进士出身;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赞洪侨“怀保无穷,不忘顾复斯民之责;抚绥有要,常深疾痛在己之心”。

洪侨中式进士后,进入翰林院庶吉士接受培训,成为一名优秀人才,学业届满,朝廷录用授予职务,初任广东德庆州府儒学教授,后迁升历任陕西省延安府延长县知县、兼肤施县、宜川县事务、敕授文林郎。洪侨进士曾为甲子所北极宫、天后宫、城隍庙分别题书“众星共之”、“奠安泽国”、“刚中以正”的匾额;

洪侨在延长县任知县的期间,兼任肤施县、宜川县的代理知县,勤政司职的业绩得到朝廷的表彰,功勋已是“加三级记录十三次、随带功三次、记大功二次”的父母了。其时年已63岁的洪侨向朝廷上呈报告,提出辞回梓以孝礼奉侍父母的原由,获准后,洪进士便从陕西延长县打道回陆丰老家了,以诗文自娱,对家乡的名胜古迹予以重视。

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八月初一日,洪侨享寿七十二岁而终,次年(1786)十二月初二日安葬在甲子所乌涌地山,朝廷命纪晓岚为洪侨题写墓碑。据考证,纪晓岚(1724—1805),名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人,与洪侨同科中式进士,他赞赏洪进士为清正,结下莫逆之交。


林飞鹤(1775-1841)清朝 北京道台(授教太子三年)

“甲第恩荣” 藏于元山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进士林飞鹤题

林飞鹤,名昭长,号友松,广东陆丰博美镇人。嘉庆十年(1805年)在广东惠州考取举人,二十二年考取丁丑科(1817年)第十五名进士。授教太子三年,曾任北京道台,调任广东肇庆府授正堂。


刘毓磻(1733-1791)清朝 重庆知府(秩从四品)

刘毓磻,小名梦莺,号渭川,陆丰县甲子西南社人(旧叫“石帆都”)。生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重庆府署内,享年五十九岁。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庚辰科举人,任重庆知府,乾隆皇帝钦赐的顶戴花翎御匾,悬挂在享德堂正堂上。敕授朝议大夫,秩从四品,历三省。


佘圣言(1698—1744)清朝 宗人府主事(秩正六品)

佘圣言,字介侯,号畏斋,谥文成,今陆丰市河东镇高田埔村人(坊廓都),祖籍福建龙溪县。年幼聪敏,禀尊庭训,潜心嗜古,过目成诵。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甲辰(1724年)科第三甲第168名进士出身,授宗人府主事,秩正六品,分掌满文奏稿及汉文典籍,充任玉牒馆纂修,掌修皇族谱牒。后以父年老奏准回梓,乾隆七年(1742年)应聘掌教于潮州韩山书院,培养人才,多有成就,擅吟诗,工书法,著有《眺远楼诗集》传世。


沈龙震(?)清朝 山西夏县令

沈龙震,字雷默 号鸥亭,现陆丰市河西镇石头山人。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授山西夏县令。沈龙震才学过人,少年时期即中秀才。著有《南安治谱》等书,曾参与国史编撰。系陆丰河西镇石头山开基祖,设有“四古堂”,皇封“独占梅魁”。

其子沈瑞麟娶石寨村进士黄易之女为妻,至开平儒学,培养了许多儒生,声誉甚隆。石头山沈氏遂成望族。


庄汝扬(?)清朝 吏部观政(秩从二品)

庄汝扬,字瑞翰,今陆丰市潭西镇东山乡人(坊廓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中式举人,乙未(1715年)科第三甲第8名进士出身,授吏部观政,秩从二品,管理全国吏铨选、勋封、考核政令。


林鹏飞(?)清朝 府凤山县知县(秩七品)

林鹏飞,字翌夫,本姓高,今陆丰市东海镇人(坊廓都),原籍福建漳浦县。博学能文,游学于东海,遂定居之。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中式第二名举人,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第二甲第20名进士出身,任安徽泾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秩七品,雍正十三年任府凤山县知县,后任直隶保定府雄县知县。


陈芳胄(?)清朝 中书舍人(秩从七品)

陈芳胄,字子中,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人(坊廓都),祖籍福建漳浦县。其博学通史,犹精四书五经,识机达务,议论风生,常怀以文章经济弘扬于寰宇。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第二甲第24名进士出身,考选中书舍人(秩从七品),掌内阁诰敕、制敕文书事。其后迁居惠州城南。


刘大忠(?)清朝 武功将

刘大忠,字盖臣,碣石草街人,清代爱国名将。曾任碣石镇右营千总、广东海口营参将、崖州协副将、香山协副将,特授受武功将。曾参与虎门销烟, 道光廿一年二月初三日,在与英战斗中牺牲。

鸦片战争中,刘大忠追随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抗英派,积极主张禁烟抗英,于道光十九年奉命协同关天培扼守虎门炮台。在战事日紧、国难当头之际,刘大忠特派胞弟刘大义、侄儿刘承辉在碣石招子弟兵二百余人,随救援虎门抗英,子弟兵汇入刘大忠部,屯兵于虎门炮台前哨阵地之横档码头及二沙尾一带,抗击英国侵略者,屡打胜仗。

道光廿一年二月初三日,英集中凶猛炮火,猖獗侵犯虎门,刘大忠率兵及子弟兵同仇敌忾,在横档码头及沙尾一带与英惨烈激战多日,守疆土。直至二月廿四日,虎门诸炮台相继失陷。刘大忠在激战中身负重伤,刘大义、刘承辉及二百多子弟兵皆在浴搏斗中壮烈牺牲。战后,为表彰子弟兵忠勇报国精神,绅民众在碣石北关庙恭立英烈牌位以慰忠魂,并以二月廿四日作为“沙尾案”忌日,永志纪念、以励后人。


沈展才(?)清朝 诗人

坊廓都人,现(陆丰石头山)。雍正乙卯(1735年)举人。是沈龙震三弟沈龙雯之孙,至嘉应州学正,曾参与《陆丰县志》的编撰,是陆丰有名的诗人,《陆丰县志》录其诗一首

《瀛洲石》

一洲有一情,一石有一趣。

游历乎其间,挥毫堪作记。

东南大江中,粼粼似排砌。

屈指十八端,因名为学士。

磐磴通地脉,茫茫不可纪。

鲛人多出没,鱼龙常鼓吹。

客时登临,仙都想如此。

有日侍经筵,点头若欲语。


黄德星(?)清朝 历任广西桂林府全州知州、梧州府知府等

黄德星,字聚东,坊廓都人(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举人,乾隆6-10年任隆安县知县。

黄德星历任南宁府隆安县、永福县、雒容县、怀远县、贵县、苍梧县等知县。因有政绩,长任广西桂林府全州知州、梧州府知府。在任洁己爱民,有德政惠民,广西提督赠匾赠曰“清惠可风”。


谢衷寅(?)清朝 进士

谢衷寅,字斯亮,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人,祖籍福建漳浦县。清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科第三名举人,以潮州惠来籍中式。其所作四子书文雄浑朴茂,有前贤之风,自以书法未工,不敢赴京参加廷试,励志苦学临摹名帖,于康熙己未(1679年)科会试成进士,未殿试而卒。


李名达 清朝 为朝廷捐纳特诰授奉政大夫,轶正五品。

李名达,生于海丰县杨安都小溪约新墟村(今莲花山埔仔峒),清乾隆年间捐纳布政使经历,后因考绩突出诰授奉政大夫,轶正五品。《李氏族谱》载其始祖李火德于南宋嘉定年间入闽,子孙再沿福建上杭、泉州,至广东五华及归善的路线迁徙。清康熙年间李名达的曾祖父成材公偕何氏妈肩挑先父的骨植离开归善汤坑到海丰县小溪峒开基,传至祖父子韬公时已是廿二世。此时适逢朝廷开禁矿业,邻近的纸寮山、大道山、银瓶山矿脉发达,矿民啸聚,李子韬带着绍俊、绍亮、绍泰三个儿子艰辛拓进,凭借得天独厚的“土著”条件挤身于工头的行列,经营成一方殷富人家。李绍亮娶妻叶氏,喜得一子名达,字玉发,寄扬威立名,寓财气大发。


林耀光(?)清朝 举人

林耀光,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人,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据守海丰的南明永历政权参将薛进、中黄熊等向碣石、砂陂等抽租作饷,劫夺村众,民不聊生。林耀光联络大安数十寨防守抵御,庶人物得以安宁无险。


陈启明(?)清朝 荣禄大夫(武秩正一品)

陈启明,今陆丰市人,清康熙初年武科举人出身,初任两广督标后营参将,在贵州黄草坝地方杀贼万余,又于云南城外杀贼近万人;升任直隶紫荆关副将、左都督,保障疆土,战功显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圣祖皇帝诰授为荣禄大夫,武秩正一品,授为“拖沙喇哈番”准袭一次,镇守广东肇庆卫。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五日,陈启明故,其子陈奇谟承袭“拖沙喇哈番”。


张庚福(?)清朝 福建青浦县知县(秩正七品)

张庚,字汉西,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科举人,任福建青浦县知县,秩正七品,有政绩,民称“张青天”。


黄继隆(?)清朝 山西太原府繁峙县知县

黄继隆 字述齐,号崇道,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父黄易殉国后,钦荫入皇宫同太子同窗读书,约清康熙十九年顺天府(今北京)乡试中式举人,任山西太原府繁峙县知县。


吴朝阳(?)清朝 清涧县知县(秩正七品)

吴朝阳 坊廓都(今陆丰市)人,原籍潮州府海阳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科中式第十名举人,任清涧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秩正七品。


许升(?)清朝 崖州中守备参将(正三品)

许 升,陆丰县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己巳,任崖州中守备,参将(正三品)。


刘毓琼(?)清朝 历任湖南醴陵县、攸县、龙山县等知县(世后追赠知府衔)

刘毓琼,字玉林,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人,年少笃志勤学,重然诺,慎交游。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举人,历任湖南醴陵县、攸县、龙山县等知县,清勤廉介,不图私利,后因下乡相验尸案,适河水暴涨,吏役劝暂停,其严励曰人命至重,岂容迟留畏避。遂于渡河时被洪水溺;弘历皇帝旌表其事,追赠知府衔,御赐祭葬,并荫其子刘秀任钰铨县知县。


黄佳祥(?)清朝 任广西兴安县知县

黄佳祥,字于乐,坊廓都(今陆丰市东海新墟)人。清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科举人,任广西兴安县知县,因父年老辞归养,即任陆丰龙山书院山长,享寿八十八岁。


陈畴九(?)清朝 任泉州府知府(秩正六品)

陈畴九,字尔雍,石帆都(今陆丰市内湖)人,原籍归善县。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科举人,任福建汀州府长汀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秩正七品,升任泉州府知府,秩正六品。


吴勇(?)清朝 任崖州中守备(正五品)

吴勇,陆丰县人,武科举人出身。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崖州中守备,正五品。


张景载(?)清朝 敕封昭信校尉(武秩正六品)

张景载 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镇)人。清光绪年间武举人,敕封昭信校尉,武秩正六品;曾题甲子所古迹玄天庙匾额“慈光浩瀚”。


林绍炳(?)清朝 任直隶陕西省绥德州同知(秩从六品)

林绍炳,字克瑞,坊廓都(今陆丰市)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举人,任直隶陕西省绥德州同知,秩从六品。


田捷荣(?)清朝 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知县

田捷荣,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镇)人。清光绪年间举人,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知县;于光绪辛丑年(1901年)为甲子所名胜天后宫题书“恩弘海国”匾额。


张光栋(?)清朝 任福建晋江县知县

张光栋,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镇)人,张兆禧(诗人)之父。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中式举人,任福建晋江县知县。


张兆禧(?)清朝 诗人

张兆禧,字紫恒,号上清散人,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镇)人.张光栋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举人。尚书法,擅诗赋,著有《学海堂笔记》。


卓凤诏(?)清朝 诗人任江苏松江府华亭县知县(秩正七品)

卓凤诏,字特纶,坊廓都(今陆丰市)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举人,任江苏松江府华亭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秩正七品。


沈肇邦(?)清朝 任直隶沙河县知县

沈肇邦 坊廓都(今陆丰市东海新墟)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举人,任直隶沙河县知县,治政颇有才能和声望。


蔡国斌(?)清朝 进士

蔡国斌,石帆都(今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人,字升廉,生于清乾隆甲戌年九月十四日,终于清道光癸未年九月初八日。清嘉庆年间岁进士。其题博社乡「真君宫」的对联是“茅峰自昔称君德;博社如今有福神。”其子清太学生蔡大悦建「国斌公祠」「积庆堂」,该堂号是清嘉庆年间庠生洪光度所书。


曾位(?)清朝 任广东曲江县儒学教谕

曾位,字朝宰,号台山,坊廓都(今陆丰市西南镇西山村)人.清康熙年间贡生,任广东曲江县儒学教谕;时值曲江荔眼岗山寇猖獗作乱,掠劫百姓,朝廷发兵擒捕贼寇八十名,时县令离任暂缺,即命曾位负责审讯,所察案情实状,得到康熙皇帝之嘉奖其 “有吏治才”,以县印委授之,升任崖州府儒学教谕。之后,以养亲而辞归梓。


李湛(?)清朝 任府学乐会儒学教职

李湛,号澄川,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恩科举人,历任府学乐会儒学教职,以才德训导生员,嗣后,卒于乐会舍,时人为之惋惜。


马全(?)清朝 任新安县儒学训导

马全,坊廓都(今陆丰市东海)人。父马叶岐,清道光年间廪贡生,任新安县儒学训导,西宁县儒学教谕;任满回梓后,偕黄耀栋倡首增建陆丰龙山书院,邑令旌赠“尚德高风”之额。


李光宪(?)清朝 钦命兵部右郎

李光宪,祖籍陆丰南塘李厝乡,清初随族迁居普宁市流沙镇赵厝寮村。嘉靖戊辰科会试(公元1808年)钦赐翰林编修,钦命兵部右郎等职,钦赐进士。赐“翰林院”二匾,分别由越厝寮村李氏祖祠和祖籍李厝乡李氏宗祠收藏。


卓观天(?)清朝 进士

卓观天,祖籍陆丰南塘环林村。康熙十一年(1673年)高中第一名贡生,并被擢拨为进士,赠祖祠“熙朝俊”木质匾,阳刻,上下款刻“钦命内阁学士,康熙十二年壬科中式第一名贡生擢进士卓观天立。”正中横书“熙朝俊”。现该匾保存在环林村卓氏祖祠。


卓洪遂(?)清朝 任陕西固原门提督等职

卓洪遂,祖籍陆丰南塘环林村。乾隆四十六年(1784年)任陕西固原门提督等职。赠祖祠“当朝一品”木质匾,正中直书“当朝一品”。上下款书“钦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大将功升陕固原门提督卓洪遂乾隆四十六年正月二十日立。”该匾现悬挂在环林村卓氏祖祠。


黄殿元(?)晚清反清复汉三点会创始人之一

黄殿元,名祐,号捷继,广东海丰县梅陇金盘围乡(今称新厝黄村)人,道光八年中文科秀才,道光二十八年乡试武举人,咸丰四年(1854年),会同黄履恭、马逢九等响应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起义。是晚清反清复汉三点会创始人之一 。


彭秉浚(1885-1928)清朝 陆丰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

彭秉浚,字翊寰,陆丰县水东区仑岭乡人。生于清光绪乙酉年(公元一八八五年),于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就读于陆丰县知县李孔修改的“龙山书院”为“陆丰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次年(公元一九○七年),考入惠州丰湖中学。

光绪戊中年(公元一九○年),升入广东省最高学府---广东高等学堂读书。毕业后即应聘为陆丰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民国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时三十七岁),县长陈岛沧委任彭翊寰为陆丰县教育局长。在他担任教育局长的数年间,全县学校由四十余问增至一百一十余间,在校学生数由二千余人增至六千余人。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创办了陆丰初级中学(校址在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为国民党队第十一师所杀。遗著有《丁班毕业赠言》、《陆丰教育状况及进行之计划》等。


海陆丰自古人文荟萃,名人更是多如繁星,如有遗漏评论区下方提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