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其实很有趣之最强大脑(号称最强大脑的诸葛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约3100字
阅读时长约5min
提到三国中最聪明的人,我们一定会想到诸葛亮,“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可安天下“,这一句足以看出诸葛亮这近乎神一般人物,那么被后世称为三国时期最强大脑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相互争斗了十六年,为何到都没有拿下司马懿?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对手,他们在政治、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多次的较量,两人被称为“卧龙”和“冢虎”,据记载,诸葛亮比司马懿大两岁。司马懿于公元179年出生,诸葛亮于公元181出生,但诸葛亮却比司马懿先去世,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享年54岁。司马懿于公元251年去世,享年72岁。
从性格来分析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不同。诸葛亮作为一位忠义仁智的君子,他的性格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敢于承担责任,他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和疏忽,诸葛亮对蜀汉的臣民都十分关爱,经常赈济贫困,教育百姓,奖励有功之人;他对敌人也十分宽容,不屠城不杀降,不恃强凌弱,不贪图荣华富贵。
但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如此聪慧、贤明的性格特点,放在诸葛亮身上,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一是诸葛亮过于理想化,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二是过于自信,忽视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过于刚直,忽视了人情和权变。
司马懿被后世多称为狡诈猾的小人,他的性格是阴险狠辣、善于隐忍、伺机行动、善于见风使舵、推卸责任。他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达到目的就行,他对敌人也十分残忍,狡猾。他的性格使曹魏的权臣和士兵无不畏惧和臣服。
但他就像上述诸葛亮一样,司马懿如此性格,既是缺点,亦是优点。一是他非常灵活机智,能够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二是非常谨慎稳重,能够避免冒险和鲁莽;三是非常精明能干,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双方战术方面不同
诸葛亮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战术以奇谋妙计为主,善于利用地形、天气、情报、伪装等因素来制造战机和奇袭。他的北伐之战多次出奇制胜,给曹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他的战术也有局限性,一是需要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施展;二是需要有足够的精锐部队来执行;三是需要有忠诚和能干的将领来配合。而这些因素在诸葛亮手中都不充足。
“空城计”
而司马懿作为一位老谋深算的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战术以稳健防守为主,善于利用兵力、阵地、工事等因素来巩固防御。他的抗蜀之战多次稳扎稳打,给蜀汉造成了巨大的消耗,而且他的战术也有优势,一是能够充足发挥曹魏的数量和质量优势;二是能够有效的避免诸葛亮的奇谋妙计;三是能够灵活的调整作战计划和部署。,在战术上,诸葛亮处于被动,而司马懿处于主动。
双方兵力,资源差距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实力并不对等。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虽然有刘备托孤的遗嘱,他所掌握的资源和人口都远不及曹魏。蜀汉国土狭小,地形险要,交通不便、农业不发达、兵力匮乏、经济困难。
而司马懿则占据了中原和北方的广阔土地,拥有强大的事和财政实力,人才济济,兵马众多,司马懿作为曹魏大的大将,掌握了重要的权和政权,能调动大量的兵力和物资来抵御诸葛亮的进攻。,在战略上,诸葛亮处于劣势,而司马懿处于优势。
但其实还有一些因素,如身体方面
自刘备托孤以来,诸葛亮一直肩负着继承刘备的遗志,恢复汉室的重任,它不仅要治理内政,安抚百姓,还要统领事,抵御外敌。他经常日夜兼程,不眠不休,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在北伐期间,更是多次患,据后人考据
第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描写,比如诸葛亮在北伐时常常坐在轮椅上指挥战事,而不是骑马或步行。所以有人猜测,诸葛亮的关节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行动不便。,诸葛亮还能预知天气变化,比如在火烧连营时就准确的判断出了风向。这说明诸葛亮的关节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这也是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特征。
第二种说法是“肺、肺结核、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等”。这种说法依据是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一些记载,比如在诸葛亮去世前,他经常咳嗽、进食少、消瘦、咳。有人认为这些症状都是上述疾的表现。而且,诸葛亮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比如长期操劳过度、饮食不规律、喝酒过多、经常熬夜等。
第三种说法是肺心,这种依据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描写,比如诸葛亮在营帐中时不时咳嗽,气短,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心脏和肺部功能都受到了损害。而且,诸葛亮所处环境也不利于呼吸系统的健康,比如长期生活在荆州等地区,那里有严重的瘟疫且空气潮湿。
,我们发现诸葛亮不论是兵力、资源、位置都与司马懿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在身体健康上,诸葛亮也处于劣势,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临也没能拿下司马懿的几个因素。
司马懿的过人之处
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斗数十年都没拿下他,那司马懿肯定也有十分厉害的过人之处。
司马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他能够依据形势的变化。灵活的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战术。他不仅能够主动出击,取得主动优势,也能够坚守防御,等待时机。他不仅能够运用正面的硬实力,也能够利用背后的软实力。他不仅能够以智取胜,也能够以勇制敌。
以上都体现在与诸葛亮的对战中,例如,在祁山之战中,他利用风向突变破坏了诸葛亮的火攻计划;在街亭之战中,他策反了李严,从而导致了诸葛亮的粮草断绝;在渭南之战中,他从使者口中得知了诸葛亮的情后制定了反击计划;在五丈原之战中,他采取拖延战术耗尽了诸葛亮的生命。可以说,司马懿十分善于观察、分析、判断、应对。
司马懿有着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抱负。他不仅关注眼前的战争,也关注未来的发展。他不仅想要保住魏国的江山,也想要实现自己的霸业。他在与诸葛亮斗争的,也在积极扩张魏国的领土和势力。比如,在平定了辽东的叛乱后,他又率攻打了吴国,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在诸葛亮后,他又趁机进攻了蜀汉,虽然被杨仪,姜维吓退,但也显示了他的决心和勇气;在晚年,他还策划了高平陵之变,铲除了曹爽等异己,为自己的家族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点是气运,诸葛亮十六年都拿不下司马懿的其中一点原因,就是司马懿的运气有的时候实在是在太好了。不仅在身体方面活得久,甚至体现在事战争上,就拿小说中的“上方谷”一战来说,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对质100来天僵持不下,诸葛亮粮草不济,便想出计谋引诱司马懿出战,他派魏延率攻打司马懿的屯田,故意败退,引诱司马懿追击。
司马懿果真中计,亲自率追赶魏延,魏延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上方谷是一个狭窄的山谷,两边高山,中间平地,入口处只能一人一马通过。诸葛亮事先在上方谷埋藏大量火等,待司马懿率走入上方谷时,诸葛亮随即下令点燃炸,并派士兵向下抛巨石和木桩等,一时间火光四溅,司马懿的大被突如其来的情景打的节节败退,困于火海之中。
山上的诸葛亮眼看就要打败自己的宿敌,完成自己的大业,不料却突然下起雨来,司马懿高兴的直呼“天不亡我”,随后趁机带领部队冲出火海,逃出生天。
或许是作者有意写这些来体现司马懿的气运,亦或者进一步说司马懿命不该绝。这样的运气,诸葛亮看了直接傻眼,不禁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认为这是天意,不可强求,不久诸葛亮积劳成,最终逝五丈原。
,在真正的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都是有着卓越的谋略和才能的人物,他们两个在乱世三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诸葛亮聪明过人,但在事上对比司马懿还是略逊一筹,不论是性格、用人、做事方面的不同,还是气运的高低。司马懿总能以耐心拖延为策略,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一直拿不下司马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