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之最(《中国古都和文化》:长
正如本书开篇的序所说,《中国古都和文化》是一本学术论文集,它编录了历史学家史念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
虽然是论文,但这本书却意外地好读。一来,这些论文的主题都很明确,紧紧围绕“中国古都和文化”这一论题展开;二来,本书的内容虽然硬核,但却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呈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说回本书的主题,中国古都和文化,这个论题和许多历史著作一样,紧紧围绕中国历史展开。但它却采用了一个尤其独特的角度中国古都。
史念海先生通过对历朝历代古都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中国历史的全新视角,他也创立了一门新的学问——中国古都学。
那到底中国古都学都研究些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研究古都?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
01.
所谓古都
古都,很好理解,指的就是都城,历朝历代要想让王朝历久不衰,选择一个合适的都城至关重要,甚至就连一些游牧民族也会设置都城。
提到古都,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大概是长安和洛阳,以及我们当下的首都北京。那长安、洛阳和北京,到底谁才是历史最悠久的古都呢?《中国古都和文化》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长安(西安)曾经是6个统一王朝和11个政权的都城,历时1100多年,最为长久;是洛阳,先后有10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历史870余年;是北京,有6个王朝和政权建都,历时810多年。
要得出上面的结论并不容易,我们也可以看出,史念海先生在统计古都和政权时,不单单将统一王朝计算在内,也包括一些政权,诸如先秦诸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以及元朝这些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史念海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用十余年的时间通过“系统爬梳《二十四史》等基本史籍,给中国历史地理学勾勒出一个整体框架,把这门新型的西式学科推送到大家的面前。”(辛德勇语)
在本书中,史念海先生详细考证了从有史可载的商周朝到明清时,历朝历代的古都,以及其作为古都的年份。许多朝代往往还会迁都,本书中也一一标注了出来。
除了古都,本书中还研究了古代的陪都。
陪都制度的建立始于西周初年,形成于三国时曹魏的五都。史念海先生认为,“陪都确是具有都城的地位,但却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因而不能以之作为古都。”可即便如此,书中也详细探究了陪都的历史。
根据本书的详细考证,书中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内地与周边各地合计,共有古都217处,可知的所涉及的王朝或政权277个。上述古都基本在各个省市都有分布,但分布并不均匀。
在研究过中国古都之后,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五大古都”的说法,指的是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和开封。约略过了十年,又出现了“六大古都”的说法,新添了杭州。1988年,“六大古都”又改为“七大古都”,安阳位列其中。
通过缜密的考证,《中国古都和文化》为我们呈现出了古代中国都城的变迁史。那到底历朝历代是如何选择古都的?换言之,要成为古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02.古都和文化
在详细梳理历朝历代的古都之后,本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史念海先生概括为四大因素自然环境、经济、事和社会基础。
书中对这四大因素分别展开论述,由此可见,这不单单是一本历史学著作,其中还涵盖了地理、经济、政治、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也只有从这众多的方面综合来研究古都,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古都何以成为古都。
上述因素既主导了古都的形成,也深刻影响了古都的文化。
在历朝历代,都城都是首善之地,其中的文化最为重要,也最为丰富,这正是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一大原因。
本书中对于古都的文化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史念海先生看来,随着历史变迁,历代古都兴废,已经不似当年,但文化源流却从未断绝,一直绵延至今,古都文化,正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大缩影。
都城是全国精华的所在,是全国社会的缩影,那从古都的文化我们约略可以看出当时全国的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强调,都城不仅汇集了全国的文化,也吸取来自域外的文化。书中提及了古代中国与西域诸国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互通有无,比如汉时从西域流入的葡萄,以及诸多胡乐和舞蹈的流入。
这些不同来源的文化互相交流、逐渐融合,以至于我们当下已经很难分清它们各自的准确来源了。
古都得益于政治和地域的便利,可以充分吸收地区文化和域外文化,不断丰富自身。但作为古都文化,它还需要进一步综合地区文化和区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古都文化。
书中提到了京剧这个例子。现代京剧的形成,可以上溯到清代乾嘉时期,综合几种不同的地方戏形成了这样新的剧种。根据考证,京剧的形成受到了徽剧、昆曲、秦腔等多种地方戏剧的影响。
《中国古都和文化》中说,古都文化不仅使各处地区文化能够都有其向心力,而且其本身也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古都文化在各处的传,这种凝聚力就更为容易显示出来。
03.
古都兴废,文化不绝
正如上面所说,随着历史变迁,历代古都兴废,已经不似当年,但文化源流却从未断绝,一直绵延至今。
在考证之后,我们可以将古都和现在的城市对应起来。但它们不仅名称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其具备的历史、地理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意义已然不同。有的古都几近变迁,面部全非。有的古都延续至今,依旧是重要城镇,也有些古都早已荒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迷雾当中。
古都兴废是无可避免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即便有些朝代沿袭旧制,采用了前朝的古都作为都城,但内里免不了改朝换代,呈现一番新气象,究竟还是不同的。
但和古都兴废相对应的是,文化不绝。古代中国的文化绵延至今,是最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瑰宝。但如何了解瑰宝,保护瑰宝,是我们当下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当下,许多地方早已看不到历史陈迹,越来越多的古迹败于现代建设之下。但正如史念海先生所说,“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有关的,却需要尽量地保护。如果盲目地毁掉这些应该保护的文物,哪还有什么悠久文化可以称道?”
本书关于中国古都和文化的研究,正是为了促进对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中国古都学可以通过考证和研究,为需要保护的文物提供理论依据。这一点呼应了历史研究的一大意义,不单单是为了访古,更是为了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