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历史之最是什么(那一夜,他们*渡鸭绿江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参考消息网6月29日报道(文/王昊飞 张博宇 周万鹏 王帆) 1950年10月16日,夜幕降临,寒气在鸭绿江面聚拢成薄雾。一声令下,一支部队趁着月色,从集结地辑安县(今吉林省通化集安)出发。兵分两路,疾行如箭,循铁路桥、踩水下桥,飞速渡江,挺进朝鲜东线……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抗美援朝第一渡”。

占先机的时间、隐蔽的地点、秘密的行、百姓的支援、首战的告捷,让“抗美援朝第一渡”在史上留下了传奇色彩。42124师370团,成为1950年10月8日毛大大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的命令之后,第一支渡江的团建制作战部队。他们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打赢了黄草岭阻击战,为夺取战局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鸭绿江滚滚流淌,铁路桥浴火重生。集安,是70年前的战争后援地,见证了42万志愿将士视如归渡江赴沙场;是70年后的红色传承地,为无数中华儿女讲述前辈用生命换取山河无恙的往事。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集安寻找渡江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人。我们追寻,是为了传承精神。我们记录,是为了昭示明天。

隐行踪飞兵过江

黄草岭,位于朝鲜东海岸城市咸兴长津湖之间,山高林密、壁立千仞,是当年敌登陆元山向西北迂回的必经之路。按照志愿入朝之初既定的“东顶西打”战略,42的任务是布防东线,阻止敌北进,掩护西线部队的侧翼安全。这也是124师370团比10月19日志愿大部队提前3天渡江的重要原因。

“过江了!”42长吴瑞林在回忆录《抗美援朝中的第42》中描述,“我先头侦察部队孙照普同志已于10月16日18时过江,前进100公里,124师副师长肖剑飞率370团亦过了江,前进30多公里。”

“当时渡江部队兵分两路,步兵走的是铁路桥,后勤辎重车辆、马匹、非战斗人员走的是水下桥。”集安市鸭绿江国门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孙连华介绍说,如今这座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孔洞的国境铁路大桥,在抗美援朝期间屡次被炸毁,桥体至今残留着弹痕。距此不远处的水下桥残存遗址,在岸上已很难看见。

为确保渡江效率与行踪隐秘,42早在“第一渡”之前便完成了铁路桥修缮和水下桥建。1950年7月,吴瑞林带着孙照普等人化装成列车员进入朝鲜勘察地形,设计渡江方案。

铁路桥靠木板找平。既有的枕木结构和石子铺地导致桥面凹凸不平,成为行障碍。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工兵和百姓配合,在铁轨两侧和轨道中间铺上木板,用抓钉固定,只将铁轨露出,既不影响火车通过,也能让步兵如履平地。

水下桥靠江底铺石。民协作将石条铺于水面以下,既能隐蔽桥形,还能在作业时迷惑敌侦察机。这条长375米的水下桥,使人感觉渡江者像踩在水上前进。桥修好后,他们又修了急造路,用秸秆伪装,以备渡江遭遇敌机炸桥后使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此去兮不复还。疆场杀贼兮缚群寇,赴汤蹈火兮挽狂澜。”124师政委汤从列之子汤洪向记者介绍,父亲当晚渡江前留下这首诗。渡江后,370团连夜疾行到达朝鲜当时的临时首都江界。接下来,他们和后续部队一路东进,在10月25日前分别到达黄草岭和赴战岭,在敌之前占领要冲。

“‘第一渡’非常关键,为东线争取了时间,为西线争取了空间,为第一次战役赢得了主动。”过去20余年采访了数百位抗美援朝老兵的通化市纪实作家孙艳华评价,第一次战役中著名的黄草岭阻击战就是“第一渡”的将士们打赢的。其间,370团2营4连激战两天三夜,打退敌20多次进攻,歼敌260余人,阵亡14人,被授予“黄草岭英雄连”荣誉称号。

保障“铁大动脉”

鸭绿江,中朝界河,源于长白山,汇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流经集安203.5公里。1950年的集安,是一座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1.5万的小城,但在抗美援朝期间却见证了42万志愿集结开赴战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8月27日上午10时许,两架美机侵入集安上空,盘旋10余分钟。从此,这座小城不断遭遇敌机袭扰。

“抗美援朝第一渡”前,42遇到建桥材料不够的难题,求助地方政府。时任通化地委书记张雪轩说“木材用多少供给多少!至于石条不够,可以发动工人去帮助采打一些。”随后不到一周,五六百名石匠参加打石条,为志愿顺利渡江提供了必要保障。

“抗美援朝第一渡”之后,集安百姓还保障了“铁大动脉”。除了42124师370团使用的铁路桥和水下桥之外,当地还另有13座水下桥。长期研究抗美援朝历史的集安市文联主席杨海峰介绍,1950年至1953年,当地百姓配合部队先后40余次建、修水下桥,使当地形成铁路桥为主、水下桥为辅的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集安作为志愿入朝参战的主要通道,倾城支援。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当时的集安虽底子有限,但除了青壮年入伍、学校后撤,全域剩余百姓都在坚守。

“志愿打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是通化地区的口号。当地抽调工人、司机、医生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随过江,还组织民工建修桥梁、铁路、公路以及装卸物资、转运伤员。当地劳动力无一闲人,还诞生了无数平民英雄,如一人缝补5000多件衣物的胡玉珍、7天7夜未睡整觉坚守话务所的都兴珍、“一根扁担活捉25名敌”的曲洪一……

1950年10月30日,当时集安的第三担架支队队长曲洪一趁着夜色赶赴战场救伤员,行至楚山郡下水洞半山腰时,前方出现一小股被打散的敌人。“缴枪不杀!”曲洪一在敌人趋近时大喊,和队友一齐用端枪的姿势举起扁担。被“伏击”镇住的25个敌人束手就擒,就这样成为担架队的俘虏。这根传奇扁担,现在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事博物馆

抗美援朝期间,通化地区累计派出担架队员17.2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20%。“他们在朝鲜战场救出18.2万名伤员,这是通化老一辈人当年最为骄傲的成就。”曲洪一的孙子曲富伟向记者介绍。

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孟夏时节,鸭绿江水波清澈,五女峰葱茏叠翠,集安被战火洗礼的旧貌已然难觅,如今呈现出塞外江南的秀美。70余年前见证“抗美援朝第一渡”的铁路桥,如今是鸭绿江国门景区的主体建筑。为庆祝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景区今年专门投建了“抗美援朝运动红色廊道”、可放《中国人民志愿战歌》的“音乐公路”等设施。

距此北上约90公里,就到了通化市东昌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里是吉林省安葬志愿烈士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共有558名志愿烈士长眠于此。园区北侧,是抗美援朝纪念馆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召开以来,我们在解说词中更新了抗美援朝精神等内容。”讲解员王玲玲说,纪念馆布局及展品、资料也得到更新,作为吉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3年每年吸引约10万人次参观。

“通化是杨靖宇将战斗过的地方,集安是志愿跨过鸭绿江的地方。来这里能重温从东北抗联到抗美援朝的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游客刘璟明评价道。

杨靖宇精神,在通化完成了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的“时空联动”。作为东北抗日联第一总司令,通化是杨靖宇生前与日战斗最多的地方。解放战争时期,他曾被打散的老部队复聚为杨靖宇支队,抗美援朝时期又被改编为志愿第42125师,是“抗美援朝第一渡”团队的“兄弟部队”。

“抗美援朝,反帝前沿;通化儿女,奋勇参战……”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于2019年推出的读物《知家乡 爱通化 千字文》,已列入通化全市中小学的阅览书单。当地许多孩子对“崇贵神勇”的典故如数家珍关崇贵是抗美援朝期间第一位用击落敌战机的英雄士兵,他就来自从“第一渡”起入朝作战的志愿第42。

鸭绿江畔英雄城的红色文化传承,离不开被称为“红色文化活字典”的纪实作家孙艳华历时20余年的推动。2001年退休后,她寻访了数百名从东北抗联到抗美援朝期间的老兵及后人,编辑了录入648位老兵简历的画册《旗的荣光》,完成了《冰川山》《性碑》等老兵纪实作品。

2020年以来,她以《抗美援朝,打服对手的战争》为主题做了30多场专题报告。在通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在“孙老师”“孙奶奶”的影响下更加熟悉了家乡的英雄历史,也更以家乡的红色气质为荣。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生于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的孙艳华说,“山河作证,岁月为名。没有那些英雄打响、打胜抗美援朝战争,就没有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铭记历史,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就是我们对那些英雄最好的纪念。”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