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历史之最有哪些人(甘谷县历史上都有哪些大
羲皇合泰文化
羲皇合泰文化2016.12.20微文
伏羲
伏羲生于天水市甘谷县,这种代代相传的说法,几乎陇上民间妇幼皆知,古代每个州县关于历史传说的民谣很多,陇上历代相传的民谣有“伏羲皇帝姜伯约,石夫子冠卿王,巩爷黄爷还不算,出了赵云桂镇四川。”“嫑看伏羌(甘谷县秦称冀县,唐称伏羌,民国改为甘谷)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古风台在甘谷县西南十里许,古风台乡民至今还编织八卦形鸡罩作为寻根追念习俗,据说这种八卦罩编织的决窍还是一代一代单传。据传人说“祖辈相传单传一,伏羲八卦不出门,文王八卦四海行,他地想编编不成。”直至今日古风台乡民的锅台还有八卦形的,表示了不忘祖宗的追远之遗风。古风台现有传说中伏羲画卦的太昊山,山下四面有九个泉水,名叫九龙眼。古风台的民谣有,“太昊山是八卦山,八个棱子九个湾,湾湾都有冒水泉”、“伏羲出生本无田,无衣无食无房间;一喝龙眼水,二吃龙瓜子,三穿龙背叶;龙背叶儿厚,七口八口吃不透。”古风台还有伏羲洞,传说伏羲洞幽深无人敢进,后经山体滑坡将洞口封住。洞前有天然巨石叫伏羲手臂(酷似手掌),伏羲洞旁有伏羲笔(是一像削尖的铅笔似的巨石)。
古风台说伏羲原名为“风伏羲”,和《三皇本记》记载“太昊疱牺氏,风姓”相吻合。《左传》记“太暤氏以龙记,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曰“太暤伏羲氏,风姓之祖也。”究竟是伏羲生于古风台而风姓?还是因风姓的伏羲之生地称古风台,既然伏羲氏是风姓之祖,那可能是伏羲生于古风台而姓风姓的。我曾去古风台实地考察,古风台在一山湾处,可以想象上古的古风台是森林、果树繁茂的生息地,一则没有河谷的洪水侵袭危险,二则没有河沟泥石流之担忧,三则可顺山梁小道,东通卦台山,西眺朱圉岭,北瞰古雷泽(甘谷川),南至西和仇池山。伏羲出生后就在古风台周围的天水、陇南一带活动。所以以“风”命名的地名别处亦有,大都是因风姓之伏羲生活过而命名的。如秦安陇城有风沟、风谷、风莹、风台等,唯有甘谷伏羲的生地称“古”风台。
石作蜀
石作蜀(前519-前479),字子明,号卓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谷县大像山镇十里铺村石家台子人。自幼胸怀大志,仰慕圣贤,闻孔子在鲁设馆授徒,不远万里,负笈东游,投身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成身通六艺的贤人。学成以后,摒弃效命王侯、博取富贵的机会,毅然返乡,宣扬儒家学说,传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后世景仰,尊为“石夫子”。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赠郈邑伯(一作石邑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成纪侯,嘉靖九年(1530年)为知爵,称先贤,从祀孔庙。
姜叙之母杨氏
东汉抚夷将姜叙之母杨氏,又为凉州参杨阜之姑母。为人深沉有大义,能急国家之急。
建安十七年(212年),偏将马超反于凉州,时州郡治所皆在冀县,刺史韦康等坚守八月,外援无望,惧吏民伤残,开门迎降。马超入城后竟杀害了韦康。杨阜悲愤,立志0。时阜妻西县,阜乘请假逃冀南奔。过历城(今成县北),表兄姜叙驻兵于此。姑母见阜闻得此事,力促姜叙为韦康报仇。叙遂与阜等内外合谋,由姜叙出兵讨伐马超,内应之梁宽等人,乘超领兵出城迎战,便关闭城门,杀了马超之妻与子。马超奔历城,逮姜母,姜母骂超,超杀叙母并叙之子,放火烧城,投奔张鲁而去。
陇右平定,曹操-行赏,明令褒杨姜叙母,使史细载其行事,不使湮没。后人有诗赞曰“贤哉姜叙母,劝子早兴兵。取义如山重,捐躯似羽轻。王陵亲可并,孟氏母重生。见此真悲切,令人两泪倾。”
杨 阜
杨阜(172年—244年),字义山,汉天水冀县(今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汉献帝建安初年,任凉州从事,旋拜安定长史;韦康任刺史后辟为别驾,改任州参;后因讨马超有功,赐爵关内侯。曹操征汉中时,杨阜担任益州刺史,回来后又担任武都太守。魏明帝时,由将作大匠改少府。
杨阜不但卓识远见,而且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对朝廷弊政多有诤谏,六次进言谏魏明帝应勤政爱民,魏明帝对他颇有敬畏之心。杨阜勤政廉洁,在宫内担任少府时,专管宝器、珍膳、衣物等,而他后则家无馀财。皇帝让杨阜的孙子杨豹继任了少府之职。原甘谷县文昌宫西侧有杨氏家祠,内悬“两代尚书”匾额。
姜维
(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至大将。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后姜维开始独掌权,继续率领蜀汉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趣怪网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所杀。
尹夫人
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年~437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藏(今武威)。她秀慧聪颖,才思敏捷,足智多谋,善辩而有志节。初嫁扶风(今陕西泾阳)仕宦马元正,马元正故后,改嫁李暠,做了李暠的的续弦妻。
李暠创建西凉大业,尹夫人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故当时谚云“李尹王敦煌”,意谓西凉是“李尹政权”。虽然尹夫人是一位具有谋略、气节的女性,但西凉亡后,由于尹氏特殊的身分,她历经了无数的磨难,直至沦落天涯,魂归流沙。
后秦武昭帝姚苌
姚苌(330-394),字景茂,伏羌(今甘谷县)人,羌族。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苌(cháng)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
淝水之战后姚苌在关中羌人的推戴下自称万年秦王,建立后秦,并与苻坚领导下的前秦作战。后姚苌擒杀了苻坚,并乘西燕东返而进驻长安,不久称帝。前秦宗室苻登在关中氐族残余力量支持下继续与姚苌作战,姚苌一度处于不利形势,但终大败苻登,渐处优势,但在消灭前秦势力前去世,至其子姚兴即位后才完全消灭前秦势力。
杨 机
杨机字显略,北魏名臣,祖籍天水冀县出生于身份低微的士族之家,但其年少时颇有志向和气节,被当时的名流所赞赏。24岁时,他就做了河南尹功曹,后担任过平南将府长史和洛阳令等职。
史料记载,北魏末年形成高欢和宇文氏家族为首的两大事集团。高欢为权力之争清除魏帝身边重臣,杨机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永熙二年(公元533年),杨机与吏部尚书辛雄、崔孝芬、刘钦等人,被高欢杀于洛阳永宁寺。被杀前,杨机已至度支尚书。
姜恪
姜恪,唐朝时期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甘谷人)人。姜维后裔,祖父姜远曾为秦州剌史。父姜宝谊为左武卫大将。姜恪因战功升为左相,阎立本因善绘事而为右相,时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662年,以右骁卫大将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姜恪副之,以安辑其馀众。665年,兼司戎太常伯、永安郡公姜恪同东西台三品。670年七月,薛仁贵大非川败绩,九月,姜恪为凉州道行大总管,以伐吐蕃。671年姜恪为侍中,阎立本为中书令。立本既辅政,但以应务俗材,无宰相器。:时“姜恪以战功擢左相“,故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嘲。672年去世。
尹守贞
尹守贞(663年—702年),唐冀县人。武周垂拱四年(688年)进士。
守贞世代仕宦,幼承庭训,七岁能诵《尔雅》,通书契训诂大义;长而博学好古,研习经史。善文章,工草隶。治学务探源求本。长安(701年)初,大开贡举,应试者千五百余。武后以其贯通经术,下治褒奖曰“均大成尹守贞,业隆时习,功宣日新,既有励乎分阴,俾参荣于丈席,可四门助教。”玄宗时,至四门助教,次年卒,年仅三十九。
麻盛
麻盛(?—1643)字德茂、德民,明末伏羌永宁镇(今磐安四十铺)人。早孤,事母至孝。旧县志称其“生而颖异,学以躬行实践为归”。陕西提督学道武某读麻盛文章后称其有“状元之才”。《伏羌县志》载云“督学武公以状元期之,后屣弃功名,士论至今惜之。”他无意进取,无心举业,以乐育英才、行化乡里为怀,自设私塾,“讲学于家,远近来者颇众”,一时春风化雨,桃李满门。乡人将其与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石作蜀并称“石麻夫子”。
王羌特
王羌特(1615年—1680年),字冠卿,号笠夫,清初伏羌人(今甘谷县)。工诗,能书,善吟对,出口成章,有“奇童”之称。十二岁通《四书》、《孝经》、《春秋》大意,涉猎《五经》。清顺治四年(1647年)考选拔贡。后授云南顺宁府通判。大办教育,振修文风。康熙十五年(1676年)著小说《孤山再梦》,为不可多得之明清小说珍品。
王羌特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便发不平之声于咏叹,寄人生愿望于梦寐,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荆州著成《怕猿闻诗》和小说《孤山再梦》,一时辗转相抄,好评如潮。《孤山再梦》手抄本脍炙人口,流传达三百余年。
张辅夺
张辅夺(1623年—1691年),字汉亭,号淡庵。清初伏羌人。家寒嗜学,以操行闻于陇右。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江西信丰县令,在任招流抚亡,劝农兴教,有政声。归田十二年,恬淡自为,栽成后进,乐不为疲。晚年主讲甘谷朱圉书院,有《信丰山人集》及《攀骊集》。
武筹
武筹(1630年-1681年),字运帷,号笔山。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进士。父士奇,登顺治甲午乙榜,由蒲城教谕迁靖远卫教授,以积学敦行称。
筹自幼秉性不羁,行率佻达,父日夜训督之,浪荡如故。后改操折节,治举事业。年三十一,考取康熙壬子科举人,已未科又登进士,授广东番愚县令,未及二载,年五十一卒于。著有《大易文稿》,刻行于鄂东署。
黄虞再
字宇九,甘谷县城北街人。幼勤学,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中进士。曾任江西奉新县令,刑部主事转员外郎、礼部郎中,监收浒墅关税。康熙十一年(1672年),任江西学政兼督驿传。殁于江西,享年五十三岁。江右人士建祠以祀,其门人礼部尚书李振裕为其作《督学黄公崇祀名宦碑记》。
潘钦岳
潘钦岳(1641年—1726年),字友海,号墨庄,忍庵、可亭。清初伏羌县城内潘家巷人。岁贡生,年十七,知秦州宋瑞棠其才,并题其诗文。与巩建丰同出武乾垣先生门下,巩奉父命向潘请教。性淡泊无意仕进。书法始学钟王,得其神韵;晚年转入魏碑,陇右珍其墨宝。因其行五,人皆荣为“潘家五爷”,著有《朱圉山人小集》。
王化兴
王化兴,字德安,号云台,清伏羌人,世居甘谷新兴镇刘家村。博览群书,攻读诸子百家,精儒释道及天文、地理、医术、气功等。
王化兴早年从师王敬修,后设学于家,训导蒙童。他在课徒之余潜心钻研,“汇取先儒时贤诸说,而以鄙意折衷之”,辑为蒙学辅助教材《学庸便童录》。此书以在《大学》、《中庸》章段处加顶批、文中难句重点处加旁批的方式。用比较通俗明白的语言贯通学庸脉络,阐释儒家义理,总括大意,疏解疑难,帮助学童理解和阅读原文。《学庸便童录》于道光六年(1826年)冬由积善堂刊刻后流行于陇西诸县,时人给予较高评价,甘肃布政使颜伯焘称该书“条分缕析,脉络贯通,由是追索先儒之奥旨,寻究理学之正宗,探本穷源,实基于此”。王化兴是知行统一论者,主张为学为人关键在于明理和先行。
《辑姓录》是其晚年之作,李则广为之序,共辑单姓、复姓、三字姓1016个,比《百家姓》多500余个。乡人以其德高望重,为之建祠堂。县内外名人王海涵、任廷扬、安维峻、李象贤、宋梓、何鸿吉、田骏丰纷纷题匾,颂其人品业绩。
李则广
李则广,字旷西,甘谷县北关谢家庄人。道光八年(1828年)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初任浙江奉化知县。后任四川彭水、青神等县知县,所到都有异政。致仁还乡后,主讲陇南各书院。书法逸宕,擅名一时。精于《四书》、《庄子》,创作的文联皆取之其中,能化陈为新,理趣横生。脍炙人口,至今传诵不衰。
田树桢
田树桢,字蔚峪,甘谷县渭阳乡渭水峪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殿试二甲。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书法娴绘事。蔡家寺中有其所书匾额。有著作数种,均已佚。五十三岁时卒于京。
彭作籍
彭作籍,甘肃省甘谷县城关镇西关车场人。清道光十二年(癸已,一八三三年)中进士,曾任四川安岳知县,功绩卓著。
黄成采
黄成采,字载之,甘肃省甘谷县城学巷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进士。曾任四川省西昌县知县,著政声;咸丰八年(1858年)、同治九年(1870年)任乡试考,人赞其考评公允。致仕还乡后,以孝行,宽忍称于乡里。
魏荣璋
魏荣璋(1841—?),字特卿,清伏羌县城东马巷人。品学极优,在家设立魏氏私塾,开馆教学,由于教学有方,门生众多;其书法更为时人称道。
甘谷县乃文化大县,历史上名人辈出,以上所列实乃冰山一角。以上头像全部来自网络,如有名人之后觉得不妥,请联系微信号leepaule,自当删去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