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历史之最有哪些人呢(让耒阳人感到自豪的三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湖南省耒阳市风光

湖南省耒阳市,衡阳市下属的区县之一。全市面积约为2656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19个镇和5个乡。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户籍人口约为141万人,常住人口约为114万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19.4亿元。

耒阳市是湖南省内历史上设置得最早的几个县之一,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就设置了耒县,比一般的县要早很多年。当时属于长沙郡管辖。

耒阳市有很多让本地人感到自豪的地方,神农氏在此创造出人类社会第一种较先进的农具——耒。耒作为地名在全国为耒阳所独有。

湖南省耒阳市风光

三国时期,庞统在此地做县令而日断百案,张飞曾经到此一游;唐玄宗时期杜甫由湘江入耒水,归葬于此,至今杜甫墓依然保护完好。

蔡伦造纸,恩泽天下,耒阳是他的故乡。亚洲最大的连片竹林在耒阳,如今已经是4A级景区。耒阳还拥有世界第一的、喷射最高的天然喷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里可以经常看到彩虹。

湖南省耒阳市风光

耒阳市面积大,人口多,城市建成区面积如同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经济总量也常年位居衡阳市境内的区县中的第一名,所以,耒阳是一个好地方!

耒阳市历史上名人辈出,,在古代耒阳,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有三个人,分别是东汉时期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三国时期的吴国九真太守,民族英雄谷朗;著名地理学家,有“江左之秀”美誉的《湘中记》作者罗含

耒阳市蔡伦纪念园

一、东汉时期的大发明家蔡伦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关于他是那里人,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耒阳人,一是桂阳人,一是郴县人。

关于蔡伦是何地人,方的蔡伦这个词条干脆不写,直接这样表述出生地有争议。为什么出现这种异议,主要是历史典籍介绍他只有简单的几句话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人。

这里的桂阳,指的是桂阳郡,不是今天的桂阳县,因为当时的桂阳县指的是今天的广东连州市。

耒阳市蔡伦竹海风光

说他是耒阳人,主要的依据是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该书说蔡伦故居在耒水一侧。

说他是桂阳县人,依据是桂阳县的蔡氏族谱和县城里的蔡伦井,以及桂阳县志。

说他是郴县人,是因为历史书籍里只是说他是桂阳郡人,没有详细说他是桂阳郡某县人,所以,这样写应该是指他是桂阳郡郡治所在地的人。当时的郡治在郴县。

不过,现在的人们多采取蔡伦是耒阳人的说法。因为百年之后的蔡伦的老乡,东晋时期的大文学家罗含在《湘中记》中明确记载蔡伦是耒阳人。

耒阳市蔡伦竹海风光

二、收复交趾,平定叛乱的三国时期吴国九真太守谷朗

谷朗(218~272),字义先,三国时期吴国桂阳郡耒阳县人,三国杰出的政治家、事家、民族英雄,历任吴国广州督校尉、五中郎将、九真太守。

汉献帝建安八年,交趾刺史部始称交州,公元263年,蜀汉灭亡之后,交州的郡吏吕兴背叛吴国造反,公元269年,谷朗率兵讨伐吕兴,平定叛乱后任九真太守。九真郡在交趾境内。

耒阳市城区夜景

谷朗平定了交趾的(今越南)叛乱,维护了吴国南疆的稳定,让交趾重新回归吴国统治。从此,交趾又归中国统治了好几百年,直到宋代才成为藩属国。公元272年,谷朗逝于任所,归葬耒阳。

因为他捍卫边疆安宁,抗击了外族侵犯,让人民安居乐业,为昭示其功绩,后人刻《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谷朗碑现在是传世国宝,现存耒阳县城蔡侯祠中,为湖南省重点保护文物。

耒阳市一直以来都是交通要道

三、湖南历史上第一个全国闻名的思想家,东晋时期的文学家罗含

在衡阳市下属的耒阳市,有一座相公祠,现在位于豪塘罗氏宗祠内。据耒阳县志记载,过去耒阳不但有相公祠,还有相公庙。不过,这个相公祠纪念的是一个叫做罗含的人。

罗含,东晋时桂阳郡耒阳人。他的名气在耒阳不比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低。所以,古代耒阳人立过蔡伦庙,立过庞统庙,还立过罗含庙。

耒阳市水运发达

罗含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个全国闻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他家数代为,曾祖父曾任临海太守;祖父做过临安太守;父亲做过荥阳太守。自己也做过宜都太守、侍中、长沙相等职。

知道罗含的人,大部分人都是源于他写的《湘中记》,这是第一部有关于湖南地理的书,其名气不亚于《水经注》。《湘中记》在古代,常被历朝历代的学者引用,写湖南省的地理,必然参考此书。可惜的是,这本书居然在明朝的时候失传了!

耒阳市蔡伦竹海风光

古代,人们称江西为“江右”,称靠近江西的湖南江西交界之地为“江左”。于是,罗含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被世人尊称为“湘中琳琅,江左之秀”。

如今,在耒阳西湖公园边,建有一个西湖亭,人们又称之为相公祠。据说,耒阳西湖就是当年罗含的出生地。中国人有三大梦的说法,其中“罗含吞鸟”与“庄周梦蝶”齐名!

湖南省耒阳市风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