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历史之最是谁写的书(好书·推荐)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好书·推荐

《触摸历史的感悟》

杨群 著

文汇出版社

唐朝诗人杜牧从古战场捡起一片折断的戟,洗洗干净,完成了一次简单的考古,还顺便写下了千古绝句《赤壁》厚重的历史诗意,扑面而来。可见历史是摸得到的。显然,一次简单的考古实践,给了诗人以更厚重的历史质感。

考古学可没这么简单,历史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摸出名堂的。

这年头古装剧太多,历史剧太少;架空太多,真知太少;考古学成了盗墓笔记。真正有料、有学问的考古学家,哪有时间追剧,他们艰苦地追寻着历史留下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为我们努力还原出历史的真实细节。这永远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探索我们可能完全不知道,也可能早已遗忘的,却共同拥有的历史。

比如主持完成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多项田野考古发掘任务的杨群教授,就是一位有着厚重历史知识的考古学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学、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最近,文汇出版社将杨教授多年来在考古学、民族学方面的重要论文集结成书出版。

书名就叫《触摸历史的感悟》四知堂愚陋斋考古学、民族学文稿选。

这是一个有意义也有趣的书名,其中还包含着有趣的历史典故。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杨教授亲自解释了书名,以及四知堂、愚陋斋的由来

可能有人见到这书名会感到奇怪所谓历史,不是都已过去了的事吗?现代人怎么可以触摸到?这是因为笔者是主要以考古学教学、发掘和科研为业的一介书生。在笔者看来,所有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考古遗存,都是历史或曰历史的载体。各种质料的出土文物就不必说了,就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散布在遗址地层中的古代植物孢粉、植物蛋白石、特殊古墓葬中的空气等,都可能留存有供历史研究的可贵信息,需要用现代科技方法提取。所以,考古学者确实可以实实在在地直接触摸到上超万年、下以千年百年计的各种不期的历史的。笔者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涉及到民族学。民族学是一门研究处在古今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人们族的共同体的历史科学。通过调查“社会活化石”,即“触摸”现存某一具体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文化,来发现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和其中的规律来研究历史。,历史至少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可以触摸到的……

其实“四知堂”是我家祖传下来的一个堂名。我从小就看到家中买菜用的竹篮、罩熟菜用的竹罩子、小木板凳等易与别人家混错的小家具上,都写有“四知堂杨”四个大字,曾多次询问父母兄姐这是什意思。他们只回答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堂名,其他就讲不出所以然来了。可见这堂名应该是很古老了。直到我上大学后,随着知识的积累,终于知道这应该与东汉太尉杨震有关。《后汉书·杨震传》“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遗,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吾知,子知。何谓无知?’此所谓畏四知也。”勾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清形象,时称“关西孔子”。他后代遂以“四知”为堂名,效法传承祖先的清廉家风,更有后代以“四知堂”为号,开了一家很有名望的中医堂。这就是“四知堂”的来历。我家也很有可能是杨震的后辈了。我不想在我手中把这祖传的堂名弄丢了,故就将它用在了这本书名中。

第三,要讲一讲“愚陋斋”之名的意思了。这是我自创的虚拟书房名。“斋”很明显是指书房。那“愚陋”二字又有什么含义呢?上世纪 70 年代,我在广西柳州市博物馆工作了近七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其中有很多时间在研究唐代柳宗元这一历史名人。柳宗元的全部作品中,我觉得内涵最丰富、含蓄又风趣幽默,还不无愤世嫉俗之情的,当属柳宗元在永州经常自称的“愚”字。他故意将他在永州河西新居前的小河冉溪改名为“愚溪”,溪边小丘命名为“愚丘”,叫附近的清泉为“愚泉”,将引泉水而来的沟渠称作“愚渠”,砌石截泉水而成的水池,叫作“愚池”,在池东建“愚堂”,池南筑“愚亭”,还把池中的小岛称作“愚岛”。这就是有名的“永州八愚”。柳宗元还为此写了《八愚诗》和散文《八愚对》,前者还被铭刻在岩石上。可见这一“愚”字在柳宗元心中有何等的地位和分量了!刘禹锡是柳宗元最要好的朋友兼战友,他俩经历和遭遇也几乎完全相同,所以他对柳宗元内心的理解程度也是最深刻的,所以在柳宗元后三年,刘禹锡仍“悲不能自胜”,写了《伤愚溪》诗三首“以寄恨”。柳、刘虽然情谊深厚,但俩人性格却是大不相同。柳宗元孤高清傲,峻洁刚毅,气势凛然,宁折不弯,故在政治上长期遭遇挫折不公时,情怀陷入了惆怅悲沉,忧伤幽愤,抑郁少欢的境地,进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47 岁便逝了。刘禹锡胸怀则博大洒落,始终旷达开朗,乐观向上,他的诗文酣畅淋漓,往往幽默而辛辣,深沉而清新,这种高洁傲岸、豁达豪爽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他长寿的主要原因。我敬佩柳宗元的人品才华,也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我也欣赏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更不忘他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于是,“愚陋斋”便成了我虚拟书房的名号,我也不自量力地自称“愚陋斋翁”了。

——摘自《触摸历史的感悟》后记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间的知与识,无穷无尽,我们总需要上下求索。作为一本考古及民族学的专业学术论文及,《触摸历史的感悟》不仅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及民族学的专项研究论文,也收录了很多有趣的历史和民族学考察笔记,杨教授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信手拈来,为我们讲诉了生活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事物的历史渊源。比如《究竟谁最早吃螺蛳》,比如《柳宗元和植树造园》,读来不仅增进对历史的真知,还别有趣味。

下面就摘引一篇,关于江南人氏都去游玩过的《姑苏寒山寺》。

姑苏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为苏州寒山寺题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它已传诵了一千多年,至今不仅仍然不衰,而且还扬名全球,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海外宾客、朋友,以一睹寒山古刹风貌,一听飞传十里的钟声,为人生赏心悦目之快事。但有谁能想到,与这寒山寺相关的还有一段极其动人、美丽的传说呢。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的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公元 502 年—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 627 年—649 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长大以后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定了亲。,这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他懂得“朋友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也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两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据说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

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相互笑容可掬,一副逗人喜爱的模样,也称“和合二仙”。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火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也有寒山寺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看来“和合二仙”早就告诫过中日两国人民应该既“和”又“合”,而不应兵刃相见。正因为如此,所以日本友人也特别喜爱中国的寒山寺。是呀,和平、合作、友谊、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最强音!

寒山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了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因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故解放后曾多次全面整修。现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建筑。寺外黄墙上横书有“古寒山寺”四个苍劲大字。寺内黄墙绿瓦,绿树森森,殿宇轩昂,庄严幽深。山门之内,弥勒韦驮两佛,满脸堆笑,欢迎游人。大殿上,有号称扬州八怪之一、清人罗聘的寒山、拾得和丰干画像石刻;而郑文焯的指画寒山像石刻,其传神和精细,更令人叹为观止。两侧偏殿中有五百罗汉,它们神态各异、造型生动而又显得古朴,是宋代樟木雕像的传世之作,属珍贵文物佳品。寺内还有历代名人题咏寒山寺的诗文石刻数十方,书法和诗意,常常引人流连忘返。遗憾的是,张继诗中所咏的唐代古钟早已失传,明代所铸铜钟也因倭寇入侵而被销熔做炮了。所幸现在寺内还悬有三钟一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寒山寺重建时由清人陈夔龙所铸的铁钟;二是由日本人士募捐仿铸的唐式青铜乳头钟;三是1987 年苏州建城2500周年大庆时新铸的青铜大钟,这是由爱国华侨捐资铸造的,外形仿明代钟,刻铸的纹饰仿唐代,高2.5 米,直径1.64 米,重达 5 吨,上铸有叶圣陶先生题写的“寒山寺”三个大字,撞击一次,余音可绕梁达120秒之久,令人心驰神往,从而为古刹新增了重要的景观,也为游人弥补了古钟失传的遗憾。

,还得说上一句话传说归传说,历史归历史,寒山、拾得实有其人,他俩确是唐代的高僧,他们的诗集还传世到现在呢。

—— 摘自《触摸历史的感悟》

END

书香上海 |书香常伴

资料文汇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