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诗词律诗之最(到底哪首才是唐诗七律第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唐人七律第一无外乎是在崔颢的《黄鹤楼》、老杜的《登高》之间选择,但今天我认为还有一首完全可以媲美其间,下面来一一分析。
崔氏的《黄鹤楼》确实是好诗,好在连诗仙李白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对诗仙的压力巨大,他感到自己虽然被世人称作谪仙人,但如果不能写出崔颢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啊。
所以,在今后的经历、旅游中,他满脑子都在想如何超越(或者是接近吧)黄鹤楼。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叫“凤凰台”的地方,此地无论是风景还是人文历史,都无比接近黄鹤楼。于是乎,诗仙一激灵,灵感迸发,才华横淌,一首大作一气呵成——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者,南京也。凤凰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干里西北侧凤台山上。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就在附近,“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衣冠冢也坐落于此。而天生爱酒、洒脱豪迈的李白,自然也很崇拜放荡无羁的竹林七贤的,加上景色确实不赖,能写出李白七律代表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惜啊,太白的这首是基于崔诗的框架、构思,在时间上也落后于崔氏,在景点名气上,也是不如的,在感情上,略有消极,没有崔诗的淡淡的哀愁,只有无比失落的感觉,不过这也是李白当时的现状,算是真情流露吧。
有一点,凤凰台超越黄鹤楼的地方就是,更加符合七律的韵律、平仄,在语言的雕琢上也超过了崔氏。黄鹤楼的特点就是无华、天然去雕饰。来看看——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叫他七律,很明显他不是,首联就平仄出律(两个黄鹤);颔联又出律,第三句尤为明显,平仄完全不对,第四句又来了个律诗大忌“三平尾”;拿得出手的也就颈联,像首七律了,所以,叫他七言更准确。
,崔诗妙就妙在这里,大家只看字面及意境,至于规则则无关紧要了(参照林妹妹教香菱写诗)。相对来说,太白的凤凰台就难能可贵了。因为对于诗仙来说,无拘无束、拒绝带着脚镣跳舞,才是他的特点,尽管诗仙已经很努力了,可二三联还是失粘了。
尽管如此,1000多年前,凤凰台仍然是饱览“大江前绕、鹭洲中分”的绝佳胜境。而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也成为了图画金陵山川和秦淮美景的千古绝唱。
要是《黄鹤楼》是太白写的就好了,毕竟气象万千的,非常符合他的气质,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再来看看老杜的《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老杜的七律,那没说的,完全符合七律要求,首首都符合平仄韵律。在他一生的几百作品里,除了应急的口占,几乎就没有出律的现象,可见在规则运用上,杜甫已经是炉火纯青的宗师级别,所以“诗圣”名不虚传。
这首诗,不但句与句、联与联没毛,他还做到了一个极高的要求——句中还自对,比如说第一句的“风急”与“天高”、第二句的“渚清”与“沙白”,这个就太难了,而且在意象与意境的结合度上,堪称完美!
尽管如此,现在还有人说老杜的这首诗有败笔,他们说猿猴可以啸、啼,但不能“哀”;他们说“回”“杯”出韵了,真是可笑。
老严的《沧浪诗话》里说,老杜的《登高》是唐人七律压卷之作,就是说他是第一名,我觉得没毛。此诗确实是做到了规则、写景、夹叙夹议、国家与个人的兼顾,也只有唐诗、也只有老杜能写出来,后人是做不到的。
那么,还有一首诗可以跻身top3,甚至是第一名,来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古意·卢家少妇》是唐代著名近体诗派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主要叙述一个新婚少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是一首著名的闺怨诗。
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这首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的感觉。
对了,这首诗胜在了气象上,不亚于《黄鹤楼》。是后人比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所不能比的,这也是大唐气象,尽管是一首闺怨诗“独不见”。
第三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这里不要理解为“河北省”,而是白狼河的北边,指东北边境;丹凤城是代指长安,丹凤城的来历本来是秦穆公的女儿喜欢吹箫,因为技术高超,引来了凤凰下凡偷听,故名长安为“凤城”。
此时最牛的一联当属第二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好在什么程度呢,诗圣杜甫的《秋兴八首》之首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也有化用的地方。你看,两个“催”都用的好,但人家在前,是发明人。
相对来说,沈佺期的意象更加开阖有度,刚写了身边的“九月”的光景(木叶摇落),马上回归了少妇的心思“十年”(想象丈夫在外的地方),有虚有实,让人不忍直视。
这就是盛唐气象!尽管是写闺怨,但人家就是写出了新的来,而且写的非常大气、婉转,将国家大事大环境下的小妇人的内心,写的无比凄美,非常厉害、高明!
了,也映射了唐王对戍边将士有点狠,十年都不让返家,不近人情。所以,这首诗我个人认为可以做盛唐第一七律,欢迎大家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