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历史之最有哪些人(湖南省邵阳市十大名人,
邵阳,是湖南省下辖地级市,史称“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越岭逶迤东、南,雪峰山耸峙西、北,资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中间为丘陵盆地。东与衡阳市为邻,南与永州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接壤,西与怀化市交界,北与娄底市毗连;邵阳历史悠久,名传潇湘。境内早在商代即有臣民入居,西汉初置县,历经昭陵、邵陵、邵阳、敏州、邵州、宝庆,定名为邵阳,至今已有2500多年。清代,宝庆府城资江绕郭,邵水穿城,环城墙炮台林立,加之山环水复,攻之不易,留下“铁打的宝庆”美名。
杨再兴
杨再兴(?—1140),南宋武冈(治所在今新宁县盆溪)瑶族人 ,南宋抗金名将。原是曹成部将,后降于岳飞,成为岳飞部将,跟随岳飞抗击金,曾试图单枪匹马冲阵擒获金兀术,失败后仍能单骑而还。绍兴十年(1140年),杨再兴与金人在小商桥相遇,杨再兴寡不敌众,中箭无数,奋战而亡。
魏源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高邮知州,晚年弃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蔡锷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 ,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事家、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刘坤一
刘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晚清事家,政治家,湘宿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5年参加湘楚勇与太平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1862年,升广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抚。1874年,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事务”,并任两江总督。中日甲午战争时,支持对日作战,并任湘统帅指挥湘出关与日交战。1895年强学会成立,他表示支持。维新运动起,他攻击康、梁变法,但又反对废黜光绪帝。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廷采纳。1902年提出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的主张。尽管由于当年10月即不幸逝,刘坤一的这一设想未能进一步细化,他的倡议仍然产生了影响。他的接任者张之洞等循着这一思路精心设计,筚路蓝缕,终于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
廖耀湘
廖耀湘(1906.05-1968.12),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阳(今湖南新邵)人,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之一的新编第六长。黄埔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1940年,同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赴缅甸作战。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廖耀湘部战败被俘,后于1961年12月作为特赦战犯被释放。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于1968年12月2日心脏突发逝于北京。
蒋廷黻
蒋廷黻(fú)(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字绶章,笔名清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邵阳(今邵东)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9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袁国平
袁国平(1906.5.26一1941.1.15),湖南省邵东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0月考入黄埔校第四期政治科。此后,袁国平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历任西北革命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西北红大学政治委员等职,为红培养了大批干部。
匡互生
匡互生(1891年11月1日—1933年4月22日),字人俊,号务逊,又号日休,湖南邵阳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的三位主要组织者之一。1891年11月1日生于湖南邵阳东乡天台山,他“奋起,作点革命的工作”,始于辛亥之役。辛亥革命时,曾跟长沙革命攻巡抚衙门。1913年在邵阳中学读书时作文痛骂北洋阀。匡互生来自清末民初革新风气最为硬朗的省份之一湖南省,当时的湖南省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他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五四运动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的三位主要组织者之一。1919年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数理部,1933年4月22日逝于上海。
贺绿汀
贺绿汀(1903年7月—1999年4月27日) ,男,原名贺楷、贺安卿,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九龙岭人。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彭述之
彭述之(1895—1983),湖南邵阳人;1919年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之一;回国后主编《向导》和《新青年》;在中共四大、五大相继当选为中央委员,后因不同意中央的路线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被捕入狱,1937年8月获释;1948年,将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改为中国革命共产党并迁往香港;先后流亡越南与欧洲;1973年移居美国;1983年11月28日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