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历史之最(衡水历史上的急公好义之士)
在衡水历史上,自古以来,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者,急公好义、赈灾救贫者,比比皆是。今仅据史书记载略摘一二,以飨读者。
韩甫刚
韩甫刚,明代冀州人。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因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民多饿。这时,韩甫刚施粮千石,以济贫者。乡人受惠,渡过荒年。
徐廷
徐廷,明代衡水县人。永乐十三年(1415年),衡水县城迁至范家疃处,城西之滏阳河纵贯南北,虽原有一木桥,但多次被水冲毁,致使交通常常断绝。明嘉靖三十三年(1533年),徐廷倡议修建石桥。他上下奔走,八方求援,捐资献产,筹集资金,至隆庆三年(1569年),前后25年,共筹集白银7万余两,石桥也即将建成。这一年的夏天,上游大水,将桥冲毁。徐廷连急带气,竟然倒。尽管如此,他毫不气馁,虽未愈,便挣扎起来,与工匠等继续苦干。此后,又经过8年辛劳,才于万历五年(1577年)建成石桥,而此时徐廷却因积劳成疾,一不起,与世长辞.徐廷为建衡水县石桥,前后历时44年,几乎奔走一生。
公孙景茂
公孙景茂,字元蔚,隋代阜城人。北魏时为太常博士,对经史子集诸书正误,多有增删,时人称“书库”。隋开皇初年,任汝南太守和息州(属今河南省)刺史。当时正值隋朝平灭南朝陈国之时,征人夫役,往来不绝,沿途患者因缺医少,痛苦不堪。公孙景茂见众情景,心甚怜之。遂捐资购置草,派人煎熬,设帐济之,使千余人得以活命,众皆感恩戴德。不久,公孙景茂转任道州刺史,该地农民生活极度贫困。景茂到任后,即以自己的俸禄买牛犊、猪仔、鸡娃等,分送给孤弱不能自存者,民甚感激,称之为“良牧”(意即爱民的好)。隋大业元年(605年),景茂终淄州刺史,享年87岁。史书载,当景茂去世时,诸州赴丧者数千人。掩泣悲号,绵延数里不绝于道。
李柱、李轸、扈维藩
流经我区的清凉江,历史上常因洪水猛涨而决口。尤其故城县白佛寺之潘家沟至枣强县古漳营头南这段河道,遇有洪水不泄,常于此处决口,造成周围村庄田舍一片汪洋。明朝时,枣强县十七户村民李柱,曾捐资修堤一道,并设埝役。清康熙年间,大师友村举人李轸又捐资续修河堤,使水灾有所减少。光绪十八年(1892年),扈嘉会村绅士扈维藩,修筑古漳(即清凉江)堤,历时一年,于1893年春完工,大大提高了清凉江的防汛抗洪能力。如此几代人捐资修堤,锲而不舍,甚是感人。
史连升
史连升,字尚达,清景州人。连升慷慨好义,闻名乡里。他先在自家祠堂中设立义学,延请名师教授弟子,本村或邻村来求学者不禁,给家境窘困的孩子们提供上学的机会。据《景县志》载,其中有许多学有成就者。
连升所在河沟村东,地势低洼,遇雨泥泞.原虽有桥,因久已毁坏,致使行人往来不便,连升见此,概然捐资招集工匠,置备材料,与乡亲们一起奋战一月,新桥终于建成。从此往来通畅,行人称便。
来源刘宏勋编著《衡水珍闻录》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