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历史之最(河南省郑州市(商都)历史名人前
第一位、轩辕黄帝
黄帝,别称为姬轩辕、有熊氏、帝鸿氏,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关于黄帝的出生地一直存在争议,主要争议地为以下四地河南新郑、山东曲阜、陕西武功、甘肃天水。《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 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
其中佐证最多的故里是河南新郑,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即黄帝故里),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为有熊氏。在古籍中,《世本》《竹书纪年》《史记》《大戴礼记》等都有“黄帝有熊氏居轩辕之丘”的记载,且后来的《帝王世纪》《续汉书》《水经注》《太平御览》均有“有熊国在新郑”的印证。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都会举行黄帝祭典(新郑黄帝拜祖祭典)。
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人物,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黄帝实现了“统一”,并为巩固“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在经济上,重视发展种植农业及家畜养殖业,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在宗教上,具有突出的神巫特征,是集宗教神权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远古帝王。,黄帝还发明了造车造船、制造衣服冠冕、建造宫室、打败南方蚩尤部落、联合同盟炎帝部落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
第二位、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他的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被誉为“诗圣”,这是因为他的诗歌体现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精神,他毕生的饥寒流离,往往被看成是造就“诗圣”的前提条件。闻一多先生也这样高度评价杜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的诗歌影响极为深远,历代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古代诗人在内,莫不向他拜倒,把他的诗歌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在杜甫曾经生活和从事创作的地方,有不少纪念他的祠堂,如巩县、长安、秦州、成都、绵州、变州、耒阳等地。杜甫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史诗。他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蕴涵深广、笔法深曲、语言遒劲,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如白居易、元稹等 。
第三位、列子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叫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表达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无为而治”、“虚静自然”、“大同世界”等。
《列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世文化、哲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在文学方面,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列子》一书,其文虽浅,其意甚深。”、柳宗元等人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列子》的影响。在哲学方面,它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唐代王阳明、明代朱熹等人都曾引用过《列子》中的名言警句。在宗教方面,它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唐代道士张三丰就曾说过“吾道一以贯之,曰‘无为而治’。”这句话就是出自《列子》中的“无为而治”一章。
第四位、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是韩桓惠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他是韩国公族子弟,荀子的弟子,秦国的法家代表之一。他的著作《韩非子》为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对社会各领域思维有系统的对政治策略立场主张的阐述,全面性政策设计表述和深度的对统治技术探究 。《韩非子》共55篇,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其中,《五蠧》、《说难》、《孤愤》、《难言》俱是其书中知名篇章。
韩非了法家各种学说的得失,并将其系统化,把法家思想推向极致,他将法、术、势结合起来。 韩非子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 (《韩非子·八》《韩非子·五蠹》)。对于韩非子的评价,似乎否定的声音总比肯定的声音多。在法家诸子中,《韩非子》作为集大成者,往往被置于儒家“仁政”、“王道”的反面,被视为“暴政”、“霸道”的代表。也有人认为《韩非子》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它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治理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思想。
第五位、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这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情诗之一。
后世对白居易的评价不一。苏轼曾提出“元轻白俗”的说法,对元白的诗风颇有微词。后来却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 ”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 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 名相 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 ”苏轼对白居易的诗作,也有“白公晚年诗极高妙。 ”的评语。清乾隆皇帝敕编的《唐宋诗醇》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历史上曾五次为都,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郑州有很多历史名胜古迹,如黄帝故里、商城遗址等。郑州历史看新郑,新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的郑韩文化。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一统天下,撒文明,掀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新郑由此得名“中华第一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