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历史之最(资深中年人的榆次漫记)
就史前文化而言,旧 石器早期遗址全国发现了200余处,山西独占157处;以襄汾丁村人和阳高许家窑人命名的文化,是我国旧石器中期最有价值的典型遗存。就五千年华夏文明而论,上古尧、舜、禹三帝“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其均建晋南之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司马迁亦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换言之,尧舜禹、夏商周六代之都,或在晋南、或相去晋南不过百余公里,历史上最早的“中国”一词便指此地,因其“在天下之中”。所以此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正可谓名副其实。
自西周初年的唐叔虞受封起,到春秋时的晋文公称霸、战国初的三国分晋,直到秦灭六国,晋人晋地一直是华夏民族的基石,正如三大学所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中所说晋“在春秋之世,自晋文公以后,永为中原之领导国,北御戎狄,南抑荆楚,而作为中原民族之中心支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北魏时,大同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末李渊父子起兵晋阳,建立了大唐基业,后遂将太原定“北都”; 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均以太原为基;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元末明初,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因经济繁荣、人口稠密,而成为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晋商把山西人经商的历史、经商的智慧、经商的艺术推向了极致,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翻检文献不难发现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黄帝蚩尤之战、夸父追日、尧舜禅让等神话传说,均与山西相关;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一幕幕大剧在山西上演。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山西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境内汾河川流而过。表里山河的形神之地、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足迹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山西有全国70%以上的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有27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有3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也居全国第一;有大同、平遥、祁县、新绛、代县、太原等六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有北岳恒山、应县木塔、太原晋祠、天龙山石窟、临汾尧庙、洪洞大槐树、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永济普救寺、万荣飞云楼等大小数万处文物古迹。山西又被称作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在这块土地最为辉煌的时光里,它或曰晋国、或为河东,有太原、有平阳、有云中,独无山西之名;后来随着历史前行的脚步,我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靠近海洋的东南转移,包括山西在内的黄土高原渐渐落后了,而恰恰是在这之后的清代,三晋大地才开始称为山西;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山西的辉煌---晋商的传承也戛止,山西似乎就只剩下煤炭了。所以我们虽离山西不算远,对之却了解甚少,印象中的山西是落后和破败的景象,一般也就不会将之作为旅游目的地。
在山西不是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不是体验鲜活的当下生活,而是感受沉甸甸的历史、探寻封存起来的厚重时光、品味风干了的远古岁月,思绪常常游历在视线之外,直至走向历史的深处。所以我将这次游记放在“山西漫记”题之下——
1、榆次小史
此次山西之行的计划是游历太原盆地,本还趣怪网希望能有机会去盆地东侧的太行山或者西侧吕梁山,可惜均未能得便,所以此行是名符其实的晋中行。晋中除了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外,它还是一个行政区域---晋中市,这样一个行政区域是1949年之后设立的,初名榆次专区,1958年才改名晋中专区、后改为晋中市。作为地域概念的晋中,是包括太原市在内的,而作为行政区域的晋中市,自然就不包括太原市了。在此文中我所谓的晋中,多用其作为一地域概念,虽然我所游之地除了太原市外,其余均属晋中市辖地;也正为此,我游记的篇目没有按行政区划分为太原市和晋中市两部分,而是按太原、榆次、平遥、灵石这样以城池为单元排列。
12日上午游完永祚寺后,太原之旅就结束了,虽然还有许多值得一去的景点没去,比如天龙山、龙山,比如山西博物院等。太原之后,晋中行的第二站便是毗邻的榆次了。
据说榆次是古帝榆罔的辖地。榆罔是炎帝部落的第八代首领,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姓也。…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 唐孔颖达《周正义易?系辞》引作:“神农氏生帝临魁,次厘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次帝衰、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也。”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此战中的炎帝就是榆罔,而此役之后黄帝部落取代了炎帝部落成为天下的共主。榆罔被黄帝打败后,为保护自己的氏族领地,南迁长沙,其子方雷氏被黄帝封于今榆社县社城镇的方山,建立榆州国。《竹书纪年•周书》载“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宋人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曰“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九世孙,因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建立诸侯国。”
榆州国其后裔在夏时被称为“易”,殷商时称为“戎”,西周时称为“赤狄”,后被曲沃国(晋国)灭亡。榆州国历时黄帝时期、颛顼时期、夏时期、殷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共6个时期,国家长达2100年,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长的国家。榆州国占据包括南上党和北上党的整个上党地区,最初定都在炎帝榆罔曾立过国都的耆(今黎城县境内),而把祭祀炎帝的地方选在封地榆社(今社城镇),也就把氏族的中心领地建在此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到西周,后在西周、晋国的扩张中,榆州国一路北撤,先后以榆社、榆次为都,最终在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被晋国所灭。对此《春秋·昭公元年》载为“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顾炎武《日知录》中载“平公用荀吴败狄于太原,于是,晋之北境至于洞涡、雒阳之间,而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为祁氏之邑。榆州国及其他狄戎的土地被中行氏所占领。” 榆州国在黎建都1631年,在榆社建都448年,在榆次建都51年,总计榆州国的历史长达2100年,随着榆州国和群狄的失败,榆州国从此消失了。
由此可见若论历史,榆次比太原、或者准确地说是比晋阳悠久得多,可是“榆次”一名却是战国时才见诸于文献的,最早的记录当是《战国策•卷六秦四》“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原因可能在于晋国灭了赤狄,也消灭了赤狄的文化,所以榆州国当时所有的地名都没有留下来,而“榆社”“榆次”乃是榆州国灭亡之后的名称,正如清人吴倬信补注《汲冢周书》时云“昔烈山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是魏献子的领地,又称魏榆;战国时期起称榆次,期间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意为中行氏之都);宋太宗破太原灭北汉后,大火焚毁太原城,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1958年设榆次市,1999年,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
2、榆次老城
数千年时光的冲刷,古榆州国已成传说,春秋战国时的烽烟也早已消散在历史中,不见了任何影迹,如今的榆次城中能窥得昔日印迹的所在,就只有榆次老城了。我计划在榆次的时间只有12日下午半日,常家庄园、后沟民居等处自不能去,于是就乘901路公交车,从太原直奔榆次老城。
榆次城在榆州国时已有,但几经兴废,屡有变迁,旧址难觅。现存之榆次老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位于汉故城西南,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初建成时为土城,城“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明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入侵晋中,为备战修葺城池,把土城墙全部砌为砖墙,墙基增宽增高,城墙上增设敌台、角楼,城设四门,上建门楼。嘉靖二十年蒙古兵进犯时,榆次城固若金汤,城内民免遭灾难,南关村位于榆次城南门外,虽紧靠县城却被贼兵洗,大掠十日,南关数千家半数被焚。于是次年将南关修筑为郭城,郭城北傍大城,向东、南、西开三个城门。至此,由县城和郭城组成的榆次之子母城基本定型,在结构上母城与子城相连构成了形似鲤鱼一样的鲤鱼城,头南尾北,母城为鱼腹,子城为鱼头,南、北大街为鱼脊,东、西城门为鱼侧鳍,位于南关中央的清虚阁为背鳍。此后榆次城虽有多次修葺,但总体布局没有多大变化。但这样一座千年古城在上世纪50年代,同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古老的城池一样,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除西城门和南城门处的一小段外,城墙被完全拆毁。
2002年开始对榆次老城进行救性修复,范围包括榆次老城内南部和南关城北部及旧城西门和西门外的一部分,形成现在开放的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主要景点有榆次城隍庙、榆次县衙、文庙、凤鸣书院、西门瓮城、明清街、清虚阁、大乘寺、遗园、西花园等,整个老城集城墙、县衙、寺院、街道、商铺、居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自然、人文、历史、艺术于一炉,充分反映了三晋文化、尤其是晋商文化,展示了榆次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到榆次老城时已是下午两点了,901路公交的终点站在老城标志之一榆次老城牌楼边。牌楼四柱三门七楼,檐头斗拱吞兽,颇有几分古色古韵,正中“榆次老城”四个隽秀大字是米芾墨迹的集字,牌坊毕竟不是旧物,四根水泥柱子粗细大小一模一样,显得有些生硬、呆板,而且牌坊建在老城东门外的停车边,牌坊下停放的汽车与仿古牌坊极不协调。午后从老城中游完出来,更觉得对于老城,这个牌坊就像是一续貂之狗尾。
紧挨停车场就是老城的东大街入口,街口外有售票处,一张票60元,是城中城隍庙,西园,县衙,文庙,凤鸣书院等处的通票,我犹豫片刻,还是没有买。此次晋中之行我是“穷游”,计划的费用是一千元,所以虽知如不购票则老城之精华就看不到了,可也还是心疼这点钱;,我在此处的时间也就三四个小时,晚上是要住平遥的,即使购了票这些景点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观,所以就直接进城去了。
走入老城,满眼都是古香古色的建筑,站在东大街望去,远处有两座楼阁临街而立,近处则是老城最美的建筑---城隍庙。据史料载,我国城隍祭祀唐代已萌生,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成为国家规定祭祀的神灵;元代设京都城隍;明代城隍信仰达到极盛,城隍庙建筑遍及全国。洪武二年朱元璋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结构与当地署正衙相同,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榆次城隍庙是山西省县级城隍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原址在大北门内善政坊;明宣德年间,迁入现址建起正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一间,后经元明清三朝九次续建扩建,成为一处集元明清三朝于一处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有正殿五间、寝殿五间、东西厢房各十四间,二层玄鉴楼、酬神乐楼,山门、钟鼓楼等。据介绍玄鉴楼高大宏伟,雍容华贵,围廊环抱,飞檐翘角,厚实灵动,层次鲜明,于1999年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乐楼背依玄鉴楼,与玄鉴楼顶呼应,形成由低到高三重波浪式形状,吻合自然;乐楼之下的八字琉璃麒麟影壁斜插院中,形成屏障,构成一个回音极佳的院落。
在街上看到的山门,面阔五间,中三间为三扇双开大门,两边两间实封,廊下各塑着一尊两米多高的门神,手持兵刃、怒目凝视;门楣正中一匾题“城隍庙”三字,其下门柱上一联道“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魄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亲”;屋上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顶为单檐歇山式,灰色琉璃筒瓦覆顶,四周以孔雀蓝琉璃瓦剪边,正脊上吞兽、脊刹及各色饰物繁多,色彩极为艳丽。山门之后数步便是双层四重檐的玄鉴楼,我虽未进去一观,从门口也能看见楼门上悬的“玄鉴楼”匾额和廊柱上的对联“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 自家作孽欲免罪不在烧香”;因玄鉴楼高二十多米,所以在街上完全可以欣赏到它的风韵,尤其是站在山门侧面,玄鉴楼二层的重檐飞角,与山门屋檐以及侧旁钟鼓楼的屋顶错落排列、相互映衬,无论是屋脊流光溢彩的琉璃雕花饰物、四角展翅欲飞的檐头,还是屋下廊柱的安放、屋上琉璃瓦的色彩,无不在鲜明的对比中显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从而构成一组美得让人目眩的建筑组合。据记载这三座建筑并非修建,风格如此统一协调,确实显示出了古人建筑上的高深技艺。显现这种高超技艺的另一处是玄鉴楼之北的乐楼,惜未能进入院子亲眼一睹,只能通过网络领略乐楼美妙神奇之万一;同样可惜的是,据载庙中正殿---显佑殿供奉的城隍爷是北宋宰相寇准,我却未能一睹。
城隍庙位于街道北面,正对城隍庙的街道南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称为庙前广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东、南、西三面建二层仿古建筑;广场北边临街处两只巨大铁铸貔貅威风十足地站在石台之上,守卫着街对面的城隍庙大门;广场靠里两个名曰“如愿”“顺意”的六角小亭,与城隍庙的钟鼓楼遥相呼应。庙西相邻的则是另一景点---西花园,花园因位于城隍庙西侧而得名,园子小巧玲珑,布局得体,东有厅堂、西有游廊、北有假山瀑布,园中楼坊亭榭浑然一体,在北方园林中别具一格。因西园以栅栏做墙,所以我得以窥其大概。
西园街对面是民间艺术博物馆,此馆不在套票之列,我想既然城隍庙、县衙等处不能登堂入室,就购票到此馆一览吧。实整个老城区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名叫“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牌子就挂在东大街的入口处。此间是以一个叫赵秉衡的收藏大家的私人藏品为基础创建的私家博物馆,占地面积四千多平方米,馆内收集陈列有瓷器、钱币、家具、字画、服饰、鼻烟壶、砖雕等十二个系列共十七个展厅,藏品数量近万件。博物馆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院东西两边是展厅,中间不大的空间以游廊、照壁隔出三进院落,其间小桥流水、楼阁山石点缀,端的是一个幽深清雅的所在;后院是一个由二层小洋楼围成的狭小院子,院落小巧雅致,据载小院曾是阎锡山的盐政公署。馆内不仅品类繁多、藏品丰富,可谓琳琅满目,如复原的清代民居、闺房、账房等,是了解三晋民俗、晋商文化的好去处;其中让我叹为观止的是砖雕藏品,藏品中有精美的砖雕花卉、狮兽、人物,有结构繁复的砖雕神龛、瓦饰,而让我生出“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感叹的是一面百寿图砖雕照壁。照壁立在第一进院落中,壁前一个不大的池子,池边山石堆砌,池中数片荷叶、几尾锦鱼;照壁青砖砌成,高宽各约丈余,影面由九十六个字体各异的“寿”字构成,左右配有一幅对联“学于古训乃有盈 乐乎天命复奚泰”,四周更有翠竹、祥云等饰物,而这一切全是砖雕而成。在我不多的见识中,山西一地是将砖雕工艺发展得最为淋漓精致的地方。
西园往西便是榆次县衙,在西园与县衙之间有一座二层楼阁---思凤楼。史载西晋咸宁年间荀邈任榆次知县,因其勤政爱民、理有有方,深得百姓爱戴,相传咸宁二年六月成群大鸟集于榆次,人们纷传大鸟即凤凰,于是榆次便有了“凤城”之别名;数百年后宋代名士文彦博在榆做县令时,为缅怀先人、激励自己,在县衙旁建起了思凤楼,所以思凤楼一直是榆次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可惜原建筑亦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毁坏,现楼是十年前开发老城时在原址重建,楼依旧式样,飞檐翘脚,远看恰似凤凰起舞。楼上有一副楹联“民思善政凤棲梧桐两朝百代一杆秤 重廉明龙卧青云一楼千古两贤吏”,联中说的“两贤吏”,即指荀藐和文彦博。只是楼的二层紧锁,而一层现出租作为一家红木家具店,门口鲜红的招牌远比字迹已然有些模糊的对联醒目得多。
出了博物馆东行不远,便是榆次县衙,俗语“天下衙门朝南开”,榆次县衙自然也是坐落在街北、面南而开。据载此处在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县级衙署,有“晋藩首辅”之名,始建于宋朝,整个衙门建筑群中轴对称,前堂后寝;历史上曾建有五堂二十六个院落,占地二万平方米,房舍400余间;其间牌楼、牌坊、厅、堂、廊、轩、楼、阁,众多的建筑形式精彩纷呈,砖雕、木雕、石雕等古典建筑的艺术构件为数极多,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集大成者,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尤其是解放后作为公安局而一直未曾经过大的拆迁,基本结构没有遭到大的毁坏。
县衙的牌坊立在临街处,牌坊由主牌坊和两配坊组成,中间主坊为四柱三间式,四根大石柱按放在一米多高的草白玉石须弥座上,柱身有云纹雕饰、柱前后抱柱石、石鼓、石狮浑如天成;主坊两侧、稍微靠里处,各有一个简洁的两柱一门式配坊,坊顶柱头之上,均有一只向南张望的石狮;牌坊阳面正门额题“民具尔瞻”四字,左右四门眉题分别是“正风”“敦仁”“崇礼”和“尚俭”。
牌坊之后就是县衙三门之一的衙门(即大门),衙门建在台明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居中一间留门、左右次间砖墙实封;门楣匾题“榆次县衙”四字,门柱挂有一联“居当思尽其天职 为政尤贵合乎民心”;两次间墙壁上是砖雕篆字长联,其右为“经纶疆守 为政戒贪 警于黎众 何妨署冷如冰 勿鹜声花忘职事 学焉得所近 固本忠孝发为文章左宜右有”,左为“衣被苍生养廉唯俭 察其所安 但愿百姓若堵 还从宽大保和衷 爱其能勿劳 应以父兄止于子弟上君下民”,实为为之箴言;门外间两侧山墙墙心上各镶嵌着一块石雕,雕刻的是威风凛凛的门神---“神荼”和“郁垒”。衙门靠里修建,门与牌坊间形成一个阔约六丈小广场;衙门两侧有传统的八字墙与围墙相连,门前左右各蹲一尊象征权威的石狮子。
这时站在大门口却不得入内,我才有些后悔适前没有购买通票---六个景点六十元,算来一个景点才十元,一点也不贵---在此处我想花二十元进去一观,可惜门口验票人员不同意;回头买票吧,时间不多了,买了票也只够看一两个景点,没办法只好在大门口往里张望。衙门之后五、六丈开外便是仪门(二门),仪门规模形制基本上同于衙门,不同的是仪门三间均开门,但只有中门大开,左右次门前却各放带棚马车;在中门门楣匾题“晋藩首辅”,门前楹柱上楹联为“好学近仁力行近智知耻近勇 在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在仪门两侧各建着一座单间随墙带门楼的耳门。仪门,即“礼仪之门”,《明会典·员礼》记载“新到任之日,引至本衙仪门前下马”,而除非科举开考、新到任等重大庆典活动,仪门是不开的,平日进出都是经由两旁的耳门,即使仪门开时也只开中门,两边的次门只是装饰。
透过仪门,里边的戒石坊和县衙大堂---牧爱堂也可窥见。大堂是榆次县衙建筑群中的杰出代表,主体建筑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三间抱厦;建在双层重叠式的台明之上,第一层台明长十二丈宽八丈,占地面积八百多平方米。大堂前的一副楹联尤为人称道“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不荣失一不辱勿说一无用地方全靠一”。
据资料,县衙还有二祠(社神祠、赞侯祠),三庙(马王庙、牢神庙、衙神庙),三门之末的内宅门,五堂中大堂之外的二堂、三堂、四堂、五堂,六房(礼房、吏房、户房、兵房、刑房、公房),十二院(寅宾馆院、巡捕厅院、县丞院、东小院、西小院、钱税院、主簿院、典史院、三班院、牢房院、大膳房院、小膳房院)等,可惜都无缘得见了。
县衙街对面仍是一个非常气派的广场---县衙广场,占地12000平方米,广场地面全用花岗岩铺砌;广场东、西两侧是长长的游廊,南面正中建有二层三重檐大戏楼,大戏楼两侧建有配楼;大戏台前广场中一条小渠东西流过,三座石拱桥横跨,多少有些仿故宫金水桥的意思。
离开县衙西行不远,适前在东街口就望见的那座高大的楼阁就耸立在眼前了,这便是老城中心的过街骑楼---市楼。市楼位于老城东南西北四条主街衢的交汇处,楼高近二十五米,纯体木结构,三层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每层均有外十内六共16根柱子支撑,楼分四面呈方形,每面结构制式绝无二致,唯一不同的就是每面檐间悬的匾额;一层十六根柱子立于高约一丈的台明之上,台明被分成四个近两米宽的通道,分别通向东南西北四条街;一楼除立柱之外,再无任何栏杆壁隔,形如亭子;二楼以上外柱间勾阑相连,靠里则是木门木窗围成阁,形成外廊内阁。两单一双的四重檐均为飞檐翘角,而单檐的一二层正中又伸出两个悬柱,柱上斗拱挑出两个稍小的飞檐和一个“人”字形戗脊;无论从东南西北任何一个面上看,三层的三个“人”字戗脊,配上各自的悬鱼,形成三滴水的整体结构,而每层正面四个、每面共十二个飞檐,再加上侧面的飞檐,显出极为繁复的装饰效果。站在楼下仰望,市楼犹如展翅的凤凰,雄伟壮观、气势非凡,是一座代表三晋风格的典型古建筑。只是市楼虽有通达顶层的楼梯,可惜却封闭着,所以未能登高一望;,我虽查阅资料,却仍未查知此楼建于何时。不过多半怕是开发老城市的复原品了,想那早先建在通衢处的过街骑楼,岂能躲过建国后的多次运动的劫难。
由东大街径直穿过市楼,走上的这条街却不叫西街,而叫龙王庙街,大概是因为这条街并不通古城池的西城门,而稍南边有一条通西门的街却又叫西门街。东大街因为有“阴”“阳”两衙门,是昔日榆次的政治中心;龙王庙街因为有文庙和榆次学府---凤鸣书院,则是榆次的文化中心。据资料榆次文庙始建于宋代,现存棂星门、大成门等为明代建筑。棂星门为四柱三楼木牌楼式建筑,五踩斗栱上托彩色琉璃瓦顶;门两边各连一个影壁,壁上是琉璃镶嵌的四爪飞龙;门内有一半月形水池叫泮池,池上石桥叫做状元桥;桥北便是大成门,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檐下挂着一块竖匾题写“大成门”,门柱楹联写作“先知先觉 为万古伦常立极 至诚至圣 与两间功化同流”---这是曲阜孔庙大成门的楹联,原为清雍正皇帝所撰;门后就应是文庙主殿大成殿了,据介绍大成殿外有28根蟠龙石柱和31根木柱围绕,气势磅礴,不过此殿却是新建,所以虽未得见,亦无憾矣。
文庙再往西就是凤鸣书院,书院是清代榆次县学堂,凤鸣书院者,亦得名于荀藐的“凤集于榆次”之说。据介绍书院呈园林式布局,清静优雅、风景独具,其间湖光山色争辉、亭廊楼宇相间;园林主体为一池---砚水湖,主要建筑有四达楼、两贤祠、化成堂和藏书楼。书院大门是一组极有特点青砖建筑,门楣和大门两边墙壁上镶嵌着石雕匾额和对联,匾题“凤鸣书院”、联曰“克己复礼 久而成诚 圣贤同归 习与性成”;门边挂着两块牌子分别为“三晋文化研究会常氏儒商专委会”和“中国晋商文化研究基地”,更有一块与书院毫不相干的牌子“博扬武术培训基地”。因为书院围以一色砖墙,所以除了大门外,我就看隔门看到四达楼。楼后数步就是挡住砚水湖的南亭,所以此楼所谓“四达”者,并非四通八达之意,其名大概得自一层亭柱上的楹联“豁达通达 达志达道 复礼循礼 礼贤礼尊”。
从书院再往西,不远便走出了老城,只见一条宽阔的南北向大道横在眼前,而大道对面却横立着一道高耸的城墙,城墙正中有一城门,其上建有一座两层三檐的宏阔城楼。我站在老城的西端不禁有了几分疑惑身后既是老城,这位于老城之外的城墙城门又是何物?本想过去一探究竟,可怕那不过是新修的“古迹”,只是白费时间,而身后的老城还有南北两街未曾涉足,于是便返身入城了。
回来一查,原来此处也大有来头,所见城墙虽显过新,却是在古老的榆次城西门残壁上修复而成,是榆次老城仅存的四座城门之一,而城墙后面乃是一个以西门瓮城、护城河和御敌楼等历史遗址为主的遗址公园---西门瓮城遗址公园。《左传·昭公八年》中载“有石言于晋魏榆”,便有美丽的石头会说话的传说,而我还在老城中寻找榆石亭和那块会说话的石头,哪知榆石亭却在此公园中。
南北大街是老城的商业中心,亦称明清商业街,街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建筑多为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其中不少门面斑驳古旧,极具历史感、沧桑感。据资料载商业街上曾有五十多家老字号招牌,如常家铁货店瑞隆裕、王家杂货店得新成、宋家煤油庄义聚等,每家老字号不仅金字招牌,门上还挂对联,其中原在北大街的“德盛园”门上之联是“你的计算非凡 得一步进一步 谁知满盘都是错 我却糊涂不过 有几件记几件 从来结账总无差”。可惜现下店铺出租后,招牌样式杂乱,且大多是与建筑极不相乘广告招牌,有些还是恶俗的美人图,简直大煞风景。
南大街是四条主街中最长的,它的南端是建于明代的清虚阁。清虚阁本是榆次子城郭城的中心,郭城以此阁为中心又形成了东南西北四条主干道,分别叫阁北街、阁南街、阁东街、阁西街,其中阁北街直通县城南门,与南大街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街道。早先清虚阁也是连同四条街道的过街骑楼,底层只是四十根柱子,并无隔壁围栏,二层阁内供四尊佛像。现存清虚阁建于明成化五年,系纯木质结构建筑,二层楼三重檐,高二十五米;十字歇山顶,阁顶铺琉璃瓦,上下两层有十六个飞檐挑角,整座建筑构思精巧,宏伟壮观。开发榆次老城时清虚阁被整体抬高,置于共五米多高的两出月台之上,四周辟为广场,取名“清虚阁广场”。广场占地近七万平米,四周建有两层商铺,但自广场建成后就大门上锁,连同清虚阁一起被锁了起来,我只好远远地隔门远观这座晋中地区稀有的古代阁楼式建筑杰作。据介绍与清虚阁相邻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寺院---大乘寺,可是当时没有留意,竟致错过。
北大街约有南大街的一半长,似乎比南街热闹些。在砖木结构的店铺间有一座青砖建筑,传统建筑风格中融进了西洋建筑元素,很是惹人注目,这里现在是一座影楼,屋内装潢陈设很是前卫,就不知这栋建筑是有些年头的,还是“新古董”。街道北端是一座构造非常别致的牌楼,牌楼应该是六柱五门五楼石牌楼,但与传统牌楼不同的是五个门并不在一个面、甚至不再同一个方向上;正门东西向正对着北大街,两边各有一侧门却都各自偏南45º,形成八字照壁状;另有两侧门均偏北45º与中门相连,在中门背面形成另一个八字照壁。整个牌楼的石柱石坊、雕花纹饰、斗拱屋面无一不是传统式样,但牌楼犹如一个旋转门式的整体设计,却体现出了今人独具匠心的创新。
我由东大街入,逛完四条主街后又由东街出,在老城只匆匆两三个小时,虽然没有进到城隍庙、县衙这些景点中细观,也没有走进哪怕一条小巷子,去看看热闹的大街后面的寂静,但即使如此,也有一种从厚重的历史中窥视了一番的感觉,收获良多。
平遥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