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历史之最(古之立大事者,坚忍不拔之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对世界了解得越多,越会发现,没有谁的成功是轻易得来的。古今无恒心者,又有哪个能成大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若意志坚忍不拔,终必获大功无疑。
自古以来,建立功勋,做成大事的人,都不仅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志气和志向。
在苏轼看来,立志是事业取得成功的第一要义。无论是有超世之才的能人,还是百工匠人,都需要立志而后才能有所成就。
立志是信念、是理想、是发心、是目标,是一个人毅力和勇气的体现,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砥砺奋进,艰苦奋斗,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伟大是熬出来的,无数的中国企业家身上都有共同的特质自信,睿智,敏感而锐利。
人可以接受平凡,但绝不接受平庸,不放弃一丝可能,不接受命运的捶打,“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精神的内核本质上是韧性进取。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只有历经风雨,不断绵延, “韧”的精神才能久而弥坚。“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底气。
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投机主义,克服不了诱惑,经受不了磨难,那就是没有耐心和定力,就算很努力也是成就有限。
人生巨大的财富来源于耐心,耐心意味着专注,专注意味着信念,信念带来了胜利。
要在事上磨,我们的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对我们的挑战和磨砺,过程就是修行本身,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决胜取于心如磐石的人,必然是有强大的内心和坚不可摧的信仰,他们的精神是凝练一片的,意志是勇往直前的,不达目的不罢休。
正所谓欲立大事者先立其志。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在创业之初便立下鸿鹄之志,并且言行相顾、善作善成。
古往今来的鸿儒学士都十分看重立志,他们留下了许多金科玉律教育我们“志以成道”的道理,勉励后人“志当存高远”。
朱棣讲“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这直接说明了立志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志向明确了才能有所成就。
王守仁提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这是以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来比喻没有志向的人,论证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观点。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在人的一生中,立志非常重要。立志是人融入社会、成就事业、走向成功的起点。
古人认为,志向犹如灯塔,有了志向,就树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和工作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明皇帝朱棣说“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清代颜元说“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都说明确立目标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古人认为,志向的大小决定成就的高低。所以立志要高远。
王守仁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认为立志对人成才起着决定作用。
清末曾国藩说“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一个没有奋斗目标,没有远大志向,走一步算一步,活一天算一天的人,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的;
而一个有志向的人,志向越大,对自己要求越严,动力越大,坚持时间就越长,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被压倒,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朝着理想迈进。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胸怀凌云壮志之人。秦朝末年的陈胜,从小就有“鸿鹄之志”,后来他发动并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复立楚国之社稷,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
教导孩子,光立志还不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现自己的志向。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恩家庭幸福和睦.厚德载物!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