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经济历史之最(南宋内忧外患,但是经济为什
#历史开讲#
文|柳仕文
编辑|柳仕文
引言
南宋领土仅存浙东、浙西(江苏一部、浙江全部)、淮南东、淮南西(江北淮南)、江东、江西(江苏安徽一部、江西全部)、湖南(湖南)、湖北(湖北一部)、西蜀(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京西(湖北北部)等路,淮河以北,大散关(陕西宝鸡县)以东,尽陷入金国。
领土不及北宋三分之二(北宋全国1234县,南宋703县),国家岁入却与北宋全盛时代约略相等(赵祯皇祐元年,岁入12000万贯,赵曙治平二年,岁入11000万贯,南宋末年,岁入12000万贯),这说明南宋剥削的严重,也说明南宋经济的发展。
土地
经界——赵顼、赵佶曾行方田法,终因豪强形势家反对,停止推行,赵构逃到东南,竭力搜括财物,对田赋自不能轻易放松,他下了“派兵剿杀”的决心,绍兴十二年,任李椿年专办土地经界(清丈田亩,依亩数课税),先从浙西平江府(苏州)开始。
淮东、淮西、湖北、京西四路因是边境,人少地荒,福建路漳、汀、泉三州在深山穷谷中,适有盗何白旗起事,朝廷不敢得罪豪强,允许享受漏税权利,其余各路,绍兴十九年,经界大体完毕。
北宋豪强田多税轻或免税,农民田少租税特重的恶制,经南宋清丈以后,贫民下户不合理的负担,多少有些改变。,新的不合理负担依然又加上了。
圩田水利——朝廷为增加岁入,奖励州县修陂塘水利,如潭州修复五代时龟塘田一万顷,绍兴府疏浚会稽、山阴、诸暨三县旧湖,萧山县筑海塘防潮灌田,兴元府开山河堰,溉南郑褒城两县田93万亩,镇江府修复练湖,溉田百余万亩,临安府开拓西湖,禁止豪强侵占。
其余较小灌溉事业,为数当也不少,江东路又有一种圩田,凡低洼水地,四周筑高堤,沿堤造水闸,闸下开港渠,引水溉田,每年丰收,不遭水旱。
如建康府产新丰圩有田950余顷,租额每年三万石,宁国府(安徽宣城县)惠民、化成等圩周围四五十里,太平州(安徽当涂县)延福等54圩周围150余里,芜湖县圩岸大小不等,周围总约290余里,通计当涂县圩岸共约480余里。
堤岸高阔壮实,靠水一岸,种植榆、柳,其余民圩甚多,大抵是不碍水道的圩田,有利无害,圩每图私利,横截水势,一遇泛涨,冲决民圩,如赵构赐秦桧永丰圩,有田一千顷,桧大动公款,修筑堤岸,从此宣、池、太平、建康四州府,常遭水灾,圩田起北宋末,至南宋始盛行,水乡泽国,变成丰饶耕地,确是农业上一种进步。
从北宋时起,府豪强侵夺湖面造田,称为湖田,绍兴府鉴湖周围三百里,阆州(四川阆中县)南池周围数百里,南宋时侵占几尽,浙西太湖四旁低地,多被文武员占据,筑长堤防水,称为围田或坝田。
湖田、围田都是权臣贵族的私产,不畏水旱,附近民田,早年不得灌溉,涝年悉被水淹没,受害极大,朝廷因租课减损,屡下诏废罢湖田、围田,恢复各湖旧面积,诏令的效力,未必能废已成的田,只要豪强造田略受限制,对农民多少有些利益。
兼并——北宋田极少,南宋相反,朝廷所有田,包括圩田、湖田、围田以及没收犯罪吏与女户、绝户田产,赵扩时每岁收入租米722700斛,租钱1315000贯,权贵豪强,占田无限,有的岁收租米多至一百万石。
公田——土地兼并这样严重,某些统治阶级中人,也不得不注意到补救的办法,第一,朱熹的经界法,主张地主负担租税,朱熹做漳州知州,奏称“绍兴时漳、泉、汀三州没有经界田地,小民往往产失税存,不胜冤苦。
农业
南宋财赋所出,号称江、浙、川、闽,两浙尤居首要地位,大抵闽不及江,江不及川,川不及浙。这与当时各地农业技术的高下,恰相符合。
浙人治田,深耕熟犁,土细如面,插秧坚密,静江府(广西桂林县)农民先用踏犁(人力)耕地,再用牛平土(牛贵易,不敢使耕),踏犁耕五天,只当牛犁耕一天,这在广西已算最进步的技术,广东较广西较好,但仍比不上福建。
租税
田租——绍兴推行经界,农民负担丝毫没有减轻,因为朝廷本意在征取豪强隐匿的租税,原不曾为农民利益着想,正税以外,增课附税,税米一斛,附加到五六斛,税钱一贯,附加到十八贯。
朝廷尽取州县所收租税,不留盈余,地方用费,州县不得不别立名目,巧取附税,后来朝廷又尽取附税,州县再设法附外加附,朝廷贪得无止境,人民负担加重也无止境,户豪家只纳正税,比农民轻微得多。
杂税——建炎二年,赵构初到扬州,不敢公然加田赋,别创所谓经制钱,内包添酒钱、添卖糟钱、增收一分税钱、增添牙税钱、头子钱、楼店务增添三分房钱等名目。
差役——户、寺观户、太学生、曾应科举士人、单丁户、女户(无夫无子的女人,后称绝户,财产入)、孤幼户得免差役,其余民户都得充役,充保正每岁要费钱数百贯,充保长费钱百余贯,充户长费钱数十贯,不幸遭遇意外事故,费钱更无限度,连赵构也知道人民充一次役,即便破家,可是南宋役法,备极苛虐,比北宋加重一倍以上。
商业
公卖——卖盐收入最大,唐李豫大历末年,岁收盐利600万贯,占全国总收入的半数,北宋赵煦元祐间,淮盐与解池盐岁收400万贯,比唐全国盐利总数已达三分之二,赵构绍兴末年,仅泰州(江苏泰县)一处收钱六七百万贯,与唐盐利总数相等。
南宋全年盐利收入约1900万贯,卖酒岁收约690余万贯,卖矾岁收,仅昆山一处约4万贯,卖茶岁收约270余万贯(每岁产茶1590余万斤),香料公卖,南宋始盛,赵昚时每岁收入约200余万贯。
国内商业——南宋都市人口集中率远超过北宋,北宋赵佶时开封府户数达26万,南宋临安府赵构时20万户,赵禥(度宗)时39万户。
外州县城下至乡村市镇,商业也普遍发展,如明州鄞县辖一镇八市,建康府辖十四镇二十余市,这种市镇的商税额有的数千贯,有的一万贯,两浙坊场(乡村市镇)1334处,岁收净利钱84万,平均一处抽税六七百贯。
国外贸易——金、宋间陆路贸易,主要是茶叶,海上交通自南洋群岛远达阿剌伯,中国输出品是丝织物、瓷器、漆器、茶叶等,输入品是各种香料、犀角、象牙、玳瑁、珊瑚等,通商港口主要是广州、明州、泉州三处。
明州有日本、高丽商船往来,广、泉二处专通南洋,管理通商的府称市舶司,有时也任用外国人,宋末,做泉州市舶司37年,财产惊人的蒲寿庚,就是归化中国的大食(阿剌伯)人。
工业
火器——南宋火器进步很快,绍兴二年,陈规守德安府,用火枪破敌,火枪制法,后来金、元战争中还保存着,法用敕黄纸十六层为筒,长二尺余,装柳炭、铁滓、瓷末、硫黄、砒霜等,用绳缚在枪头,士各带小铁罐藏火,临阵燃放,火出枪前丈余,尽筒不损坏,赵昀时,发明突火枪,用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子弹)燃放炮(引火线),子窠发出如炮声,射远一百余步。
南宋边镇多设火库,雇技术工人制造火,元灭宋,用北人代替扬州火库南方工人,北人不谙性,碾硫不慎,光焰忽起,迅速延烧房屋,透入炮房,诸炮并发,声大如山崩海啸,百里外屋瓦震动,火烧一昼夜,守兵百余人全成碎片,平地坑深丈余,库外四周居民凡二百余家,无不摧毁。
车船——宋兵攻杨,木匠高宣献车船(轮船)图样,宋依样打造八车船一只,船两边有护车板,人夫前后踏车,进退便捷,船行极快利,后来增广车数,有二十车、二十三车大船,能载战士二三百人。
杨么击败宋,虏获高宣及造船工匠,水寨中大造车船,增车至二十四,船高两三层,能载千余人,杨么败后,南宋长江水多用车船作战,海船桅杆有轮可自由转动,制法曾传给倭人。
纺织——浙东、西,江东、西四路,朝廷每岁征收绸39万匹,绢266万匹,虽说暴征苛敛,民间丝织业发达,却可想见,南方沿海地带棉织业也逐渐发展。
两广、福建多种木棉,树身高七八尺,叶如柞叶,花有细茸,长半寸许,类似柳絮,有黑子数十粒,用铁棍碾去黑子,手工缉成棉线,不烦纺机,即可织布,称为木棉布或吉贝布。
印刷——南宋各州郡多刻版印书,成为风气,印书业比北宋有极大的发展,唐朝始有邸报,手写纸条,记某日某人得某,某日皇帝幸(往)某处,记事简单无首尾,北宋时,中书省枢密院每月录有关较大政事的诏令章奏,付进奏院誊报天下。
矿业——吏贪残,民间不敢开矿招祸,矿物产量低落,远不及北宋,信州(江西上饶县)铅山县,处州(浙江丽水县)铜廊两处,出产胆水(胆水熬煎即成胆矾),炼生铁成薄片,置胆水槽中,浸数日,铁片上生黄煤,刮取入炉,三炼成钢,大率用铁二斤四两,得钢一斤。这是前世未见的取钢新法。
杂物——各州郡多有手工业特产,如桂林造面具一副凡八百枚,老少美丑无一相似。长沙制茶具绝妙,最高价一副值黄金一千两。临安作坊尤盛,如篦刀作、腰带作、金银镀作、钣(音涩,饰金工)作等,凡日常用品都有作坊。
六、货币
南宋每年铸钱不多,现钱又悉被朝廷及富室收藏,国内公私买卖支给全用楮币,楮币有会子、钞引、川引、淮交、湖会等名目,会子票面分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四种,代替现钱行使,钞引是商人取茶、盐、香货的凭证,川引、淮交、湖会是限在特定地区行用的楮币。
楮币本钱有限,甚至不设本钱,任凭朝廷印发,无信用可言,如川引一贯曾跌价至一百文,南宋末年,国家岁入12000万贯,岁出25000万贯,朝廷全赖增发楮币来填补亏空。物价飞腾,楮价益落,人民生活陷入无可拯救的惨境。
作者观点
宋朝时期,农业生产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农业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如水利工程的兴建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商业贸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的繁荣,加速了中国与东南亚、中亚、中东和欧洲等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手工业和工商业也开始兴起,如丝绸、陶瓷、造纸等手工业,以及铁器制造、瓷器制造、造船等工商业,进一步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宋朝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也比较稳定,积极推行节约财政和税赋减轻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