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历史降雨之最(海天图志丨宋代,舟山群岛掀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3www.nygn.cn考古学家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海天佛国,渔都港城,寻声蔚蓝,向海而生。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

这里有定海古城,历史文化在这里奔流不息;这里有“海上河姆渡”马岙,有着海洋文化的独特内涵;这里有普陀山,梵音缭绕,奇礁毕现,佛教名山蜚声中外;这里还有舟山锣鼓翁洲走书、布袋木偶戏、跳蚤舞……非遗传承凝聚了千年文化之美。

今起,浙报集团舟山分社重磅推出人文地理类专栏《海天图志》,与读者等共飨文化生活、品读千岛人文。


1000多个海岛,如同1000多颗珍珠,撒在东海

1000多个海岛,如同1000多艘海船,浩浩荡荡,向东进发。

寻觅舟山的文化根脉,回味舟山的历史步履。浸润浓浓雅韵的宋代,曾在舟山创造了多项历史第一。其中最重要的,恰是舟山群岛的发展,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再看2011年6月30日,对于“千岛之城”舟山而言,这是个难忘的日子。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清爽的海风扑面而来,舟山群岛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时光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汇聚成为舟山群岛的第一个浪潮。

(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说起王安石,大家一定不陌生。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他无论诗、文、词皆有杰出的成就。,在诗人的身份之外,他还是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在王安石的手里,舟山群岛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鼎峰。

公元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一场浩浩荡荡的变法开始了。充满理想的宋神宗赵顼,在王安石的辅助下,对政治、经济、事等进行了诸多改革,实行“富国强兵”政策。而地处东海的舟山群岛,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融入时代大潮之中,成为实施“富国强兵”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赵顼颁诏,舟山群岛重建县治,赐县名为“昌国”。彼时,宋王朝已改变了从神异文化看海岛“仙境”的观念,而更多地从变法、改革等的角度看待海岛的区位优势,将之上升为关乎富国强兵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建县。

关于昌国县的含义,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对此有详细的解读“既而创县,名为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昌国”一名,充分彰显了舟山群岛的“昌壮国势”地位。舟山群岛从此步入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密切相关的新时期。

昌国复县后,沿海防务大大加强。南宋末的海上十二烽铺,构建了中国最早的“海上长城”,其中11座在舟山。每铺驻精壮兵丁5名,有警时,日举烟旗,夜举火号传递信号,如遇雾天,则鸣炮为号。

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

(二)

昌国复县战略实施以后,陆续来舟山群岛定居的先民,以辛勤的双手,极大促进了海岛开发进度,悬居东海的舟山群岛,很快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千年后的今天,张家闸、计工塘等宋代水利设施至今可循遗迹。宋代舟山先民第一次创造了以塘碶为主的海岛水利设施体系,农耕生产基本实现旱涝有收。沧海变农田。至1163~1173年(南宋乾道年间),舟山群岛已新增滩涂围垦面积103.25平方公里。

随着围垦工程的不断发展,原先依山面海的村庄逐渐远离海岸。定海区白泉镇的潮面村,宋时有大片的滩涂,潮水直临村前,故以“潮面”名村——清乾隆年间形成的潮面村张氏家谱记载“昔日潮面潮见面,今日潮面潮不见。始知古往得今来,沧海桑田多变迁。”现该村离海岸线已有6.2公里。

水利围垦设施的兴建,也带动了盐业的发展。

古代百姓将煎煮程序形象地称为“煮海”或“熬波”。宋代词人柳永在舟山群岛任晓峰场监盐时,深切体察到了盐民的艰辛,以七言古诗写下了《鬻海歌》,描写盐民生活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成书于1227年的宋宝庆《昌国县志》,便记载了正监、东江、岱山、高南亭、芦花5个盐场的产量总计41312袋4石2斗8升8合3勺。根据舟山盐民的说法,1袋盐为100千克,以此推算,年产量4131.2吨。

可见,在短短的50多年内,舟山群岛的盐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开浦纳潮图。资料源于马岙博物馆。

(三)

作为海上河姆渡的诞生地,舟山群岛从未缺席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

昌国复县战略的实施,也使舟山群岛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宝庆《昌国县志》载“熙宁八年(1075年),(县)令张懿文初建学于县东一百步……”开创了舟山群岛最早的教育历史。后来,在员和乡贤的倡议下,又陆续兴建了翁洲书院、岱山书院,促进了海岛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据统计,舟山群岛共中进士44名。其中,南宋时期有33名,为历代最中进士都多的朝代。

宋代的舟山群岛,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有史料记载的便有,1072年日僧成寻来华参佛,1124年徐兢随从的宋使团奉使高丽,1261年日僧直翁智侃赍先师兰溪和尚语录入宋,谒普陀山等事件,都对中日、中韩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徐兢的《奉使高丽图经》等都记载了大量的舟山群岛地名和风土人情,对了解当时的舟山群岛社会状况和舟山群岛地名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对沈家门地名的记载,是该地名第一次在历史文献中露面,对研究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港的形成及名称来历具有重大作用。

位于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甘溪庙——余氏家庙。余天锡为南宋进士。

(四)

如今,在六横岛峧头、定海城东紫竹坑等地,均建庙宇以祀王安石、范仲淹等名臣,历经千年,香火不断,永驻民心。

在宋代,舟山群岛的第一个浪潮中,海岛人民的感恩传统美德也得到了传承。

六横太平庙王安石像。

【浙江新闻 】

《海天图志》,期待与您相遇!

关于舟山人文、地理、风物……您的发现、您的文稿、您的建议……都可以与我们联系。

投稿可发邮箱475068684@qq.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