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会计历史之最(财务常识:读《会计口述历史
《会计口述历史》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12年起历时7年寻访50位会计前辈,据其口述素材整理而成,目前已经出版两辑,第一辑、第二辑分别收录了10位和29位会计前辈的口述内容。绝大部分前辈的年龄在记录时年逾八十,1919年出生的尹锡章先生是已经刊登口述记录的前辈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他的口述内容被刊登在第一辑第一篇。
在《会计口述历史》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前辈们在会计生涯中的奋斗历程,也可以看到当代中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当代会计发展历史的通俗读物,不管有没有学过会计,通过阅读本书都可以更加理解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其背后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史,也会更加理解会计工作的复杂性,从理论到实务一直都处于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会计人的奉献精神、专业追求和使命担当。
一、会计历史
历史为端,周而复始。本书作为一本历史回顾书籍,书中前辈们除了讲自身经历,还谈到了很多中国当代会计发展历程,或者说他们本身的经历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丁平准先生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见证人,在口述中详细介绍了《注册会计师法》的出台、事务所体制改革、以及中注协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亚太会计师联合会的艰辛历程。闫伯成情系收付记账法,对于收付记账法的革新过程、教材编撰、以及一些争议和观点均有较为详细的讲解。口述人之一张以宽先生,是增减记账法的主要发明人。这些对于研究中国会计史均有重要的价值。
会计发展不仅是会计领域的事情, 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会计发展的精神环境。会计的演变发展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时代而生,也因时代而变。在未来,也必将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变革创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时而变,可以随事而制。
二、会计大师
历史的推动,离不开大师。作为会计从业者,我推崇的几位会计大师均为本书的口述者,其中,会计学界杨纪琬、潘序伦两位泰斗级前辈在记录时已经去世,由其子女作为前辈“会计人生”的讲述者。
杨纪琬,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亲身经历了我国近代会计史上三次改革,一生以会计法规制度建设、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人才培养为己任。主持起草的《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消失近三十年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得到了恢复重建;与与阎达五教授一道提出并完善了“会计管理活动论”,成为八十年代会计工作转轨变型的主要理论依据。亲自领导和组织了我国第一个会计电算化试点单位——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会计软件设计、开发工作。
潘序伦,被誉为中国会计之父。立信会计学校的创办者,创立了“三位一体”的立信事业,是发展我国会计事业和培养我国会计人才的先驱,有人称其为“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书中陈安怀、余盛钧、潘华恭等多位口述者均曾在立信会计学校求学或任教。
像他们一样的会计前辈还有很多。比如娄尔行教授多年来坚守在教学岗位上,撰写了大量的会计专著和教材,建立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行业准则;“独树一帜”的葛家澍教授着力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形成了系统、严密的“资金运动”理论,影响着整个中国会计学界;余绪缨先生借鉴西方会计理论,在中国最早致力于币值变动会计的研究,其发表的《币值变动会计之理论及其方法》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芒。
三、会计精神
鸿儒硕学,万壑松风。时代的潮流不断向前,我们应当追寻先辈的足迹,致敬前辈们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已经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
奉献精神杨纪琬先生年逾七十,得了骨和肺,正值会计立法、会计准则变更,依然坐着轮椅去会计司开会,一直坚持到去世。丁平准先生,在漂塘钨矿工作时“一到搞决算,就把被褥往办公室里一般,就在办公室安家了。那时无所谓加班不加班,困了就睡,醒了接着干”。
专业精神葛家澍先生在口述的说“走了这么长的路,如果说后悔,那就是我没有早一点研究实证会计。我应该去研究实证会计,这是我的缺点,不管怎么样,(我)总少一条腿”。
担当精神上海市审计局首任局长赵洪元在1979年上海全面落实干部回城政策时“作为一名革命干部,在面临组织需要和自身利益的权衡时,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成了从梅山回城的财会干部中唯一一个去宝钢报到的人。”
四、会计未来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启迪未来。书中很多前辈们都对未来会计发展和会计人成长提出了期望,我辈定当不负前辈所愿,扛起复兴中国会计之责。
一是推动会计理论发展。当前,我国会计理论总体上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相较而言话语权较弱,理论研究更加难以形成有效成果,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开展会计理论研究的借口。比如在趋同中,公允价值问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法务会计问题等都需要更多理论支撑。趋同之外,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会计文化与当代会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会计理论。
二是推动会计数字化转型。在财务共享、基础工作信息化的基础上,推动财务智能化。以数据化的思维建立内外部连接、共享、协同机制,一个平台多种聚合,通过将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会计数据转变为聚合的、结构化的会计数据要素,发挥其服务单位价值创造功能,推动单位深入开展业财融合,充分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探索形成可扩展、可聚合、可比对的会计数据要素,提升数据治理水平。
三是推进会计人才系统培养。除了学校的专业化培养,更要加大社会实践中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包括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等在内的终身学习培养体系,形成分层次、分类型、差异化的会计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