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之最(古代“高考”有多难?感受一下历
如果你以为现代的高考是一场残酷的人生大考,那么你可能不了解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员的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历经1300多年。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开招聘制度。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参加科举考试,你必须是一个男性。女性在古代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即使你是一个男性,你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你要从小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和《易经》。这些书籍加起来有几十万字,而且还要看注解和其他相关的文史书籍。你要背诵、理解、分析、运用这些经典,并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要参加科举考试,你必须经过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是最初级别的考试,也叫做秀才考试。只有通过了童试,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并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是在每个省份举行的考试,也叫做举人考试。只有通过了乡试,才能获得举人的称号,并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的考试,也叫做贡士考试。只有通过了会试,才能获得贡士的称号,并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举行的最高级别的考试,也叫做进士考试。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获得进士的称号,并有机会被授予职。
每一级考试都有一定的录取率和淘汰率。据统计,在明清两朝,童试录取率大约在3.3%,乡试录取率大约在1.5%,会试录取率大约在0.5%,殿试录取率大约在0.1%。也就是说,在10000个参加童试的人中,只有330个能够中秀才;在330个中秀才中,只有5个能够中举人;在5个中举人中,只有0.025个能够中贡士;在0.025个中贡士中,只有0.00025个能够中进士。这样算下来,在10000个参加童试的人中,只有0.00025个能够中进士,也就是说,中进士的概率是四万分之一。这比中还难得多。
要参加科举考试,你必须忍受艰苦的考试环境和严格的防作弊措施。每一级考试都分为三天,但不是连续的三天,而是中间空出两天。考试的地点是一个个单间的号房,每个号房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凳子。考生进入号房后,就不能再出来了,直到考试结束。考生在考试期间的吃喝拉撒睡都在号房内进行。考生要穿着统一的衣服,并接受彻底的搜身检查。考生的头发、耳朵、鼻子、臀部都要被检查,以防止夹带作弊。考生的试卷也要经过糊名、誊录、评阅等多道程序,以保证公平公正。
要参加科举考试,你必须有足够的运气和机遇。即使你有才华有学识,也不一定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因为科举考试的题目和评卷都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题目往往是以古人的诗句或成语为题,要求考生用特定的韵脚和格式写出文章,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对于文体、行文章法、立意等都有着明确的限制,稍有不慎,在卷面上出现不宜之词,随时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评卷也往往受到阅卷的喜好、偏见、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评、漏评、乱评等情况。科举考试还受到政治、社会、历史等大环境的影响,有时会因为战乱、灾害、改革等原因而停止或变更。
古代“高考”是一场非常艰难的人生大考,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还需要有极大的毅力和信心,更需要有极好的运气和机遇。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者,无疑是天之骄子,也是社会上最受尊敬和羡慕的人物。在这样一个残酷竞争的制度下,也不乏有许多才华横溢而命运坎坷的人物,他们或许在科举路上屡战屡败,或许在科举路上英年早逝,或许在科举路上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垂青史的功绩,但他们也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