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历史之最(为何汝窑能被称为*窑之首?)
古时窑口多数以州为瓷器定名,因汝窑在河南宝丰县境内,五代至晚清,宝丰县皆属汝州管辖,故有汝窑之名。
宋时名窑林立,各有千秋,以“汝、钧、、哥、定”最负盛名,从南宋人叶真的《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以此我们可以确定,在这五大名窑里,以汝窑最为世人所称道,并为统治者所青睐,有“汝窑为魁”的说法。
汝窑亦称汝窑,有别于临汝窑,是专为皇室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口,宋哲宗元澈元年(1086)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约二十年间,北宋朝庭认为定窑的白瓷因覆烧而露芒口,不好用,于是下令在汝州建窑烧制御用瓷器。
这是历朝以来,由皇家指定的真正意义上的窑,专供御用,而非好则上贡的贡窑,简称汝窑。其实当时烧汝瓷的窑口众多,也因其天青釉色的出色表现,而使其它窑口竞相仿烧。
根据部份考古资料显示以及考古工作者的研究推断,北宋早中期宫廷用瓷主要来自越窑、耀州窑、定窑的进贡,到了北宋晚期,徽宗执政,由于对“雨过天青”之美的追求,汝窑延袭了后周柴窑的特点,满足徽宗之所好,以供朝廷之用。
柴窑是以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姓命名的窑口,是历史上著名的御窑。据明人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是后周显德时(公元954——959年),世宗柴荣在郑州一带建立的。
据说当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当时制瓷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据史载,柴窑瓷器滋润细腻、有细纹(即细小开片),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冠,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说。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写道“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