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之最(历史上哪位文人对海南的贡献最大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3www.nygn.cn考古学家

【音频听读更轻松哦!!!】

若有人问“历史上哪位文人对海南的贡献最大?”

那我一定会回答“苏轼。”苏轼是海南民众最应当铭记在心的大恩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小吴老师向你细细道来。


“名”中注定的缘分

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苏轼本是中央级别的员,那他为何会与远在西南荒蛮之地的海南结缘呢?这我们就要先从的苏轼的名字开始说起。

苏轼,字子瞻,“轼”字指车上扶手,看似无用却又不可或缺,其寓意为有才而不张扬外露,这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对他期望。苏轼本人却一生都锋芒毕露,与父亲的期待背道而驰。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苏轼为何会与遥远的海南结缘?那便是因他的字号里“子瞻”中“瞻”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听小吴老师继续向你道来。

我们几乎都知道苏轼性情豪爽,情感细腻,是一个极其富有乐天精神的文人。他与海南的相逢,要从他的一首诗作说起。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的一首随性小诗传到了他的政敌章惇的手中。


小诗的内容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苏轼《纵笔》。

其诗意为我家的仆人知道我睡得正好,于是便叫打更的道士轻一点(别吵醒苏轼)。


政敌章惇像是抓到了苏轼的把柄,他心想既然你苏轼睡得那么美,那么悠然自得,那我就让你永远难以入眠!于是,独揽大权在身的章惇将苏轼等元祐党人再一次驱逐,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受牵连。


因“字形”被贬海南

,章惇对苏轼等人的这一轮政治迫害是荒诞的!据史料记载,章惇依据苏轼等人的字号来决定被贬地。

其史料内容为


“绍圣中贬元祐人,苏子瞻儋州,子由雷州,刘莘老新州,皆戏其字之偏旁,时相之忍忮如此。”——陆游老学庵笔记

意思为绍圣年间元祐党人被贬,苏轼字号为“子瞻”于是被贬到了儋州(今海南),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子号为“子由”,于是苏辙被贬到了雷州,刘莘则是老在了新州。他们的被贬地都是通过对他们的字号进行“偏旁的修改”来决定,以此来戏弄他们。可见当时宰相章惇内心的阴险残忍。


苏轼字子瞻,“瞻”字换了偏旁,成了“儋”字,于是时年60岁的他被贬儋州,当时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

海南是苏轼被贬生涯的一站,而且这也使得苏轼成了“历史被贬最远第一人”。若非宋太祖前有训条“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那或许苏轼就不用受被贬海南之苦而是个痛快。

如今的海南十分繁华

要知道,当时的海南可不是我们现在印象中的海南三亚旅游度假的圣地、热带水果吃不完,而是湿气极重,林深草密,气缭绕……苏轼被贬海南,这无异于给他判了“”。

于是在临行前,苏轼就向长子苏迈交代了后事处置的方案,苏轼抱着必之心前往儋州,在亲友的一片哭声之中与小儿子“苏过”登上了前往海南的小船。


抱着必之心赴海南

抵达海南,苏轼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做一口棺材,第二件事便是修自己的坟墓。他在《答王敏仲书》中写到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坟墓。”


其意为我苏某人本年事已高又被贬荒地,我觉得已经没有生还的趣怪网希望了。前些日子我在与长子苏迈诀别时,已经跟他交代好后事。如今抵达了海南,我打算先给自己做一口棺材,然后再修好自己的坟墓。


政敌章惇的穷追猛打

,苏轼在海南所面临的困苦超出了他的想象。抵达海南,苏轼和小儿子苏过本已经住进了当地的舍,他却不曾想,即使他已经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他的政敌章惇依旧是不肯放过他。章惇派人下来检查,将苏轼从舍中赶了出去,就连为他安排住所的员张中也受了牵连。

政敌章惇给苏轼下了“三条禁令”“不得吃粮、不得住舍、不得签公事”,苏轼彻底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头”。于是,苏轼带着小儿子,一老一小,提着行囊走出了舍,来到了儋州城南的一处无人使用的林地。

一代文豪与他的小儿子在此盖起了草叶封顶的棚屋,苏轼称其为“光榔庵”,他们过着如野兽一般的生活,海南云雨不定,大雨来时,苏轼的惨状可以用杜甫笔下的那句“床头屋漏无干处”来形容。


苏轼的创造与海南的“翻新”

物质上的困苦并未击垮大文人苏轼,反而使他在短暂的消沉后,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就从他的小草棚屋开始,苏轼用三年的时间,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海南。


01“东坡井”——饮净水

初来儋州时,苏轼发现当地民众喝的竟然是沟渠里的水,水质不洁,多生疾。于是苏轼便动员大家一起打井,当地民众也乐于跟从同这位从中原来的、腹有经纶的老者。当地人此前也尝试过打井,但井中所涌出来的水全是咸的。

苏轼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这一定是打井的选址和深度的问题。苏轼给出了的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当地的年轻人十分配合这位老师的想法。

于是,他们便跟着苏轼选好地址,一锹一锹地挖出一口井来,当清凉的泉水从井眼中冒出,苏轼和民众们开怀大笑,一同享用着那一份甘甜。而这口井后被冠名“东坡井”,至今仍竖立在儋州中和镇的西南角。

“东坡井”


02“载酒堂”——兴教育

苏轼在中原的好名声加上引领民众打井成功的事给他带来了回报,民众们在当地员张中的号召之下主动为苏轼建房,苏轼和他的小儿子也终于是搬出了那座林间的草棚屋子。

苏轼给新居取名为“载酒堂”,听此名字,你或许会想这是某个好酒之徒的自夸之语,但“载酒堂”这个名字的是极具深意的。


“载酒”一词取自“载酒问字”的典故汉朝大学者扬雄家虽穷,但他却酷爱饮酒,于是常有学子提酒登门拜访,向扬雄求教。“载酒问字”如今也用来比喻一个人勤奋好学。


现在你明白了吧!苏轼给新居题名“载酒堂”,其实是表达了他自己在海南开办教育、教化民众的心愿。因为当时海南的教育十分落后,此前还未曾有人中举。

他并不是要学扬雄“收酒以作收学费”,苏轼的所提供教育是纯粹的,并无一点索求,因为这位大文人无论在哪,他心里挂念得最多的依旧是百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轼广收学生,开始了自己在海南传道授业的旅途,本是荒蛮的海南岛也渐起了读书声。


03开创教育先河——“半截诗”

先前我已经说过,海南在苏轼到来前从未有人中举。一天,苏轼自己的砚台送给了向他求学多月的琼州秀才姜唐佐,以此勉励他继续读书,趣怪网希望他能开创海南中举的先河,并赠诗“半首”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其意为沧海相隔也断不了大地的联系,书生有志向也可以有惊天的大作为。


苏轼告诉姜唐佐“我先送这前两句,等你中举了我再把后两句补上。” 多年后,姜唐佐不负老师的期望,果然中了举人,也成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举人。,令人遗憾的是苏轼当已经离世而去了。于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替兄长补全了诗作,后两句为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姜唐佐见苏辙的续诗不禁泪流满面,而后他更发奋读书,终于在殿试中获赐进士,而姜唐佐并非是海南的第一位进士,因为在他之前的苏轼的另一位学生符确已取得了进士的功名。此后海南的教育日益兴盛,人才辈出,而这无不得益于苏轼的那一间名为“载酒堂”的小屋子。


苏轼获大赦——北还

人生少相逢,但却多有别离。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时年63岁的苏轼获大赦可北还归家。苏轼在儋州3年的时间里,民众无洁净之水可以饮用,他便引领民众打井取水;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便免费传道授业来启蒙民众的心灵;民众迷信巫术疗养身体,他便山上寻为民治……

苏轼临行前,儋州民众挥泪相送,他们实在舍不得这样一位热情洒脱,睿智能干又心系百姓的老者。,人常道“落叶归根”,苏轼纵有万般不舍,但也仍是打算回归故土。但我们从他赠别海南民众的诗作中却也可见,苏轼早已把海南当作自己的家乡

《别海南黎民表》

——苏轼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这位被放逐到外乡的文人,他早已把这个“外乡”当成了自己的家乡,他超越了自己的身份,海南民众视其为兄弟,苏轼待海南百姓为家人。

在我看来,若是有人问苏轼“东坡兄,你为何对海南那片荒蛮之地如此用心?给那里的人创造了那么多的条件?”

我想苏轼定会答到“我本来就是海南人,那里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苏轼与海南的三年,可以说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热恋,小吴老师就讲到这里哦!如果你也喜欢小吴老师的文章,欢迎你点个关注哦!让我们一起在品读文学作品之中成长!

#历史#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