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天气历史之最(扬州最高温再次刷新纪录那些
原标题40.2℃!主城高温昨又破纪录 已显回落迹象 熬过本周等雨来
40.2℃!昨天,仅仅相隔一天,主城区气温又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谁来拯救高温下的我们?气象部门表示,30日左右,高空槽南压,副高减退,全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雷阵雨。趣怪网希望这场降雨能给高温退烧,就算是洒洒水也是好的,实在太热太干了。
扬州多地破“高温纪录”
“纪录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句话无疑是最近气温的真实写照。水管子里流出的热水,长江上扑面而来的热蒸汽,都在说明一件事,没有最热,只有更热。请看昨天各地实时气温——
1421扬州达到40.1℃,刷新了前一天刚刚创造的40℃高温纪录。
1500浙江桐庐42.2℃、嘉善41.3℃,破当地历史纪录;杭州41.1℃、合肥40.8℃、南京40℃,破7月纪录。
1517镇江气温达到40.6℃,已经与此前纪录(2013年8月10日)持平。
1543扬州主城区又向前冲刺了一把,达到40.2℃!
1550仪征定格在40.4℃,破纪录了,历史极值是2002年7月15日的40℃。
1600江都奋勇向前,紧跟着冲过了历史极值,40.4℃,此前纪录为2013年8月8日创造的40.1℃。
“高温头名”基本是全市各县市轮流坐,但就是不到宝应那儿。昨天的高温竞赛,主城区率先冲破40℃,定格在40.2℃;仪征和江都奋起赶超,最终以40.4℃并列第一,取代了主城区的霸主地位。无法撼动的依旧是宝应(最高38℃),那片被高温略过的区域。要知道,昨天的全省高温榜上,超过40℃的基本站竟然有22个之多,而扬州就占据了3席,并且仪征和江都分列全省第九和第十位。
太热了,来些“冷笑话”降温
外面热成了这副模样,出门就要化的节奏,大伙连调侃的心情都没了。那就来一下坚挺着的网友们发来的“冷笑话”,帮助大伙在室内心理防暑降温。
“听说最近好多省市都改名了,科普一下它们的新名字,跟我读江苏→灴苏 hōngsū;浙江→烲灴 chè hōng;上海→上烸 shàng hǎi;安徽→晏徽 yàn huī;江浙沪皖→灴烲炉烷 hōng chè lú án;南京→煵晾nǎn liàng。那被晒变形的名字里,扬州会变成什么?扬州→炀州 yáng zhōu。”
“江苏省热得只有常熟不用改名。”
“二胎开放后,太阳他娘又生了个太阳。”
“江浙沪先是热成了‘工折户’,后来又热成了‘灴烲炉’。”
“八九个月前,江浙沪要求的集中供暖,在本月终于实现了。”
为啥还这么热?四点解释
其实打开全国的气温地图,也不是只有江浙沪被太阳恩宠了,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都在高温范围内。截至7月24日,中央气象台已连发18天高温预警。专家表示,这样的极端天气跟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分不开。
第二,生热高手“副热带高压”入伏以来加强迅速,长期霸占控制我省,各地都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地面温度会逐步上升。,在高压控制区也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一定的下沉增温效应。在辐射增温和下沉增温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导致高温天气。
第三,受大气环流影响,能够逼退或者减弱副热带高压并带来降温的台风也偏少,直到7月21日凌晨至22日下午,才相继形成了今年第5、6、7、8号台风。,5号和6号台风对我国没影响,7号“洛克”和8号“桑卡”两个台风“推不动”副热带高压这个“恶霸”,对高温炙烤丝毫没有影响,所以江苏全境还得继续热。
一点就是因为太热了,家家户户都是室内开空调,出门开汽车,整个城市的“热岛效应”在不断增强,热成这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周后期高温或“退烧”
省气象部门预计,24-29日受副高控制,我省大部分地区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至于能解救高温的台风君,今年相当不成气候,发育不良,个头小、强度弱,路径偏南,就连外围云系也难以影响到长江流域,江苏只能在火炉里望“台风”兴叹了。
好在一周后,也就是30日左右,高空槽南压,副高减退,全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雷阵雨,趣怪网希望这场降雨能退烧,就算是洒洒水也是好的,太热太干了。根据目前的天气预报显示,今天开始,高温略有退烧,最高温已经开始回落,至少没有报40℃。积累了这么多天的热量,即使气温没有抬升,对体感而言,高温高热仍是正常感受,出门防护依旧很重要。
扬州气象台发布的具体天气预报今天,晴到多云,西南风转东北风3到4级,清晨最低气温28℃到29℃,白天最高气温39℃左右。明天,晴到多云,清晨最低气温28℃到29℃,白天最高气温37℃到38℃。后天,晴到多云,清晨最低气温27℃到28℃,白天最高气温37℃到38℃。
记者 陈洁文
原标题那些年,老扬州们如何纳凉避暑?
22日,大暑节气与中伏“相遇”,气温又实现新一轮的攀升。“热热热,除了热还是热!”“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了一撮孜然。”这些都是市民们的真切感受。面对高温“桑拿天”,很多家庭都开启空调降温,最近“是空调救了我的命”等类似状态在朋友圈“疯传”。
而在上世纪,绝大多数家庭没有空调、电风扇等设备的情况下,老扬州有何避暑妙招?记者昨走近他们身边,听他们讲述属于那些年的故事。
记者调查
没空调也能活 老人坚信“心静自然凉”
今年高温热浪一波又一波,一开场就是“超长待机版”,昨天,扬州高温突破历史极值达到40.2摄氏度,这更让很多居民感觉闷热不已。
昨天中午,28岁的小林下班后,将车放入车库后,急急忙忙打开家门,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开空调。“天呐!感觉都要被烤熟了。”小林说,加班半天,下午休息。他不想出门,索性在空调房度过。相比较于年轻人,一些中老年人并没有将空调降温放在首位。“心静自然凉啊!过去没有空调,我们还不是一样过来的!”在曲江公园,在廊亭里乘凉的一七旬老大爷说,最近他们早晚都在公园做适当锻炼,下午小睡后,还是喜欢坐在廊亭里吹吹自然风,闲话家常。“有时还打打牌,下下棋。”老人们表示,真正的平静,必须从自己内心去寻找。否则,即使呆在空调房里,人还是狂躁烦闷。
那么,过去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咱扬州人到底是如何度过夏天的?针对这个话题,记者继续走访,请那些老扬州讲讲他们的夏天往事。
度夏回忆
铺个凉席睡在运河边
扇着扇子话家常
茅建华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出生于南门街,上世纪80年代住在洼字街附近。“过去我们家就住在运河边上,都是靠凉席、蒲扇等传统物品给自己降温。”茅建华回忆,傍晚下班洗完澡后,他和家人卷着凉席,来到运河边空地上,直接将凉席铺在地上,席地而坐或席地而睡。手里拿着蒲扇,边扇边打打蚊子,聊聊天还挺惬意。
茅建华说,有时,一天烈日暴晒下,地面热得烫手,他们在纳凉前将一脸盆水倒在地上,给地面“降降温”。除了运河边空地外。解放桥、跃进桥等大桥都是大众喜欢的纳凉地,一到晚上桥上全是人,大家带着凉席席地而坐。
家中常备绿豆粥
饿了渴了来一碗
老城区吴春凤奶奶是传统的家庭主妇。她说,喝绿豆粥、绿豆汤有解暑的效果。夏天清晨5点多,她都习惯煮上一大锅绿豆粥。供家人全天食用。
“天太热,咱们精神也疲惫,懒得准备饭菜了,直接喝粥就饱了!”老城区其他居民说,一天中饿的时候,他们都会到厨房装碗粥喝。
家住玉器街的周玉真阿姨介绍,他们家还是遵循着历来旧有的传统,每到入伏前后,早已准备好解暑的常备食物,以备不时之需。“像绿豆汤、绿豆粥、红豆粥、百合薏仁粥等一些常见的汤汤水水不能少,都是老扬州必备的!”周阿姨说,除了汤汤水水外,基本是每天吃一个西瓜“解暑气”。
门前井水用处大,“冰镇”西瓜口感棒
说到西瓜,周阿姨和其他老人还笑言,过去家家门口都有井。夏天,老居民还巧用井水为食物降温。“将刚买回来的西瓜直接放入水桶吊在井水中,浸泡半小时后,口感很清凉,比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更好吃。”
老居民在纳凉时,中间放一盆井水,大家围成一个圈。这里比其他方位环境要凉爽得多。居民表示,过去家里打盆井水,或将井水洒在地上,显得清凉,毛巾放在井水里搓搓,再擦拭汗珠、身体,感觉也舒服。
冷饮小贩成“明星”,木箱一拍孩子开怀
20多岁的刘玲女士介绍,上小学时,一到夏天她都喜欢喝汽水。“上完体育课就跑到小卖部喝冰镇的汽水,喝完当场要把瓶子还给人家!”刘玲说,过去夏天大街小巷都有人推着自行车,并手拿条木敲打着木箱,一路喊着“卖冷饮、卖冷饮……”
听着喊声,孩子们立刻涌过来,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冷饮。打开木箱,只见里面用棉垫子围着,箱子里放着不同的冷饮。上世纪70年代奶油冷饮5分钱,红豆冷饮3分钱,冰水1分钱。到了90年代前后,“胖宝宝”、“宝宝乐”、“七个小矮人”等冷饮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至今还回味无穷。
通讯员 梅鑫 孙婧怡 刘万芬
沈钧平 李梅 赵春美
记者 周阳 文/图
【原标题扬州最高温刷新纪录 那些年“老扬州”如何纳凉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