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历史之最(司马光除了砸缸,一生最大的
提到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小时候的司马光思维便不同于常人,小孩子玩耍落入水缸中,他想到的是打破传统思维将水缸砸破,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能够临危不乱又机智的想到解决的办法,可见司马光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智慧。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年仅十九岁的司马光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几年之后由于母亲和父亲先后不幸因去世,按照古代的规矩司马光要守孝三年,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这期间的学习对他之后编撰《资治通鉴》起了很大的铺垫作用。
司马光在政治上由于坚持己见,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使司马光有了大把的时间来编撰《资治通鉴》。
司马光先后选了刘恕、刘攽和范祖禹等人为重要助手,司马康则帮助抄校。这样,就具备了人手和史料两大条件,再加上到洛阳后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这部巨著便以十九年的时间完成了。
《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司马光的一生在政治上成就或许平平,在学术研究上却是功不可没,他将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编撰《资治通鉴》上,不遗余力,又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实非所长”。这本史诗巨作更是给后人带来了巨大的文学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