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残忍历史之最(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
清朝是封建统治的一个王朝,也是距离现代社会最近的朝代,不过一个世纪的间隔,让我们近水楼台了解到很多有关清朝的历史,康乾盛世把封建统治带向了巅峰,也因为过于自大而闭关锁国,井底之蛙一般的眼光注定了走向衰败的结局。
清朝之所以这样没有“安全感”,无外乎是满族统治汉人的原因,没有像元朝一样短命,说明清朝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还是下了一番功夫。只是尾大不掉,清朝内部的腐败与昏庸,像蠹虫一样啃噬着清朝的根基,比如清朝时期的“宰白鸭”,让人无法想像其中的残忍,就连亲生儿女都不放过。
有钱能使鬼推磨
“宰白鸭”一词,乍一听起来还以为是哪道美食,或者再大胆想象一下,是类似于“活叫驴”的残忍美食,其实都不是。“宰白鸭”是比残忍美食更为残忍的一种徇私枉法的潜规则,直白了说,就是一人犯罪,花钱找其他无辜的人当替身,替自己揽下罪责,钱的多少看罪的大小。
据《庸闲斋笔记》中记载“富户杀人,出多金给贫者,代之抵,虽有廉明之,率受其蔽,所谓‘宰白鸭’也。”由此可以看出宰白鸭的基本都是判处刑的大罪,这样想也可以理解,如果不是判处刑之罪,以有钱人家的身份地位,直接就可以花钱搞定了,就连刑都可以来个“金蝉脱壳”,更何况其他小罪呢。
宰白鸭这个词的由来,可以说是一个象形词,顶罪的人通常都是无辜之人,或者不至于刑的罪犯,当他们的家属收了钱之后,顶罪的人就像砧板上待宰的白鸭一样,只能伸着脖子乖乖等。在封建制度下,宰白鸭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真实演绎,而且在清朝时期,宰白鸭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清朝时期是普遍现象
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执政最为严厉的当属雍正帝,也许雍正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残酷政治斗争,也许是因为雍正登基时到了政治思想已经成熟的年龄,雍正上位后对父皇康熙留下的烂摊子进行了一番严格的整治,最为严格的就是整顿贪污腐败现象,这才为后来的乾隆帝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即使雍正这样严格的治理下,仍然会有宰白鸭的事件发生,其中最为严重的地区就是福建的漳州、泉州两地,这里民风彪悍,经常出现群殴械斗事件,就连雍正都了解此事“朕闻闽省漳泉地方,民俗强悍,好勇斗狠。而族大丁繁之家往往恃其人力强盛,欺压单寒,偶因小故,动辄纠党械斗,酿成大案。”
经常发生这样大规模的械斗,说明后面都拥有各自的强大背景,一旦出现了命案,这些势力各显身手寻找替鬼。雍正在如此严格的管理下,还避免不了这样的案件频繁出现,试想其他皇帝时期就更为严重,甚至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不顾亲情的少年枉
《庸闲斋笔记》中就详细记载了一个宰白鸭的案例有一起凶杀案,遇害者是个高壮的汉子,县在提审犯人时就发现了不合乎常理,原来被提审的犯人,也就是凶手,竟然是一名瘦弱的十六岁少年,从体力方面就不对者的对手,更何况者身上有数条致命伤,显然这就是个宰白鸭。
县心善,便仔细询问了案情,可少年一口承担下来是自己一人所为,于是县就耐心地和少年说明了利害关系,后来少年被感动,也不想,这才改了口供。县的一片好意,以为少年会得救,当案件被打回重审时,结果县看到的是少年又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原因很简单,但也很残忍。
少年道出了实情“极感公解网恩,然发回之后,县更加酷刑,求不得;父母又来骂曰‘卖尔之钱已用尽,尔乃翻供,以害父母乎?若出狱,必处尔!’我思进退皆,无宁顺父母而耳。”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父母为了钱而不顾亲情,就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少年无辜枉,县也是爱莫能助了。
封建统治利欲熏心
归根结底,宰白鸭现象在清朝时期比较普遍,就是封建统治的昏庸腐败所造成。宰白鸭的背后是肮脏的金钱交易,一旦犯了命案,权贵人家就可以花钱找替鬼来逃脱法律的制裁,而这也成为了穷苦人家摆脱困境的捷径,在易子而食的古代,用亲生儿女换来银两改善生活,可见其人性之残忍。
穷苦人家到手的银子还未必是“全款”,这其中还有各个环节的“回扣”,《狱中杂记》记载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由此可以看出,宰白鸭也是“明码标价”,一千两白银可换回二人性命,对此有人提出质疑,难道上面不会发现从中做了手脚吗?
事实上是,上面的员也会从中获取好处,即使清明廉洁,发现此事后也不敢声张,如果此事闹大,上面的员也会丢了乌纱帽,清朝中后期时,基本都是相护,没有金钱解决不了的事情,封建统治下,员都已经利欲熏心,就连皇帝都同意了卖鬻爵,更何况下面的文武百呢。
当大多数权贵成为了宰白鸭的受益者,也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有人愿意出钱买命,有人愿意用钱卖命,最无知而又残忍的就是穷苦人家的百姓,为了金钱连亲生儿女都不放过,一条条鲜活的无辜生命,成为了宰白鸭的受害者。
小结
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清朝的宰白鸭可以说是一种隐性的社会现象,成为了公开的秘密,而这笔肮脏的交易,也属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宰白鸭的背后是没有人性的残忍,是百姓为了生存的苟且,也是清朝统治者的无能。
参考资料《庸闲斋笔记》《狱中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