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历史文化之最(周口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大河报·豫记者 于扬 李玉坤 通讯员 郭磊
仲夏时节的清晨,一缕安静的阳光穿过太昊陵内的千年古柏,映照在红色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把整个景区装扮得分外厚重。
景区内恢宏大气,古树林立,建筑成群,踏着石板路前行,仿佛在完成一次历史的穿越,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3000年历史,在这里得以完美呈现。
今年年初,周口市启动了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把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的周口,正在申创之路上快马加鞭。而尽早融入“国家队”的愿景,也已成为千万周口人共同期待的梦想。
周口这片土地有多古老?或许超乎您的想象
即便是周口人,如果不做一番深入细致的了解,也很难想象周口这片土地到底有多么古老。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考证“在5.7亿年前至19亿年震旦纪期间,境内绝大部分是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大片的淮阳古陆。”而“淮阳古陆”就是指今天的周口市淮阳区所在地。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口境内的淮阳附近,还出土过猛犸象、麋鹿、犀牛等动物骨骼化石。经研究发现,距今的时代大约在300万年至10万年前。
再往后发展,周口境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情况,可追溯至6500年前。《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陈,太皞之墟也。”这里的陈,就是指今天的淮阳;“太皞”,则是伏羲的别称。整句话的意思是淮阳,是伏羲部落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而伏羲氏生活的年代,则距今约6500年。
也正是因为淮阳最早出现了人类文明,所以在漫长的岁月进程中,这里一直都是区域性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历史上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即便是近代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淮阳也还是专区,管辖着建制为“镇”的周口。只是近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和发展需要中,周口变成了地级市,淮阳成为下面的一个行政区。
所以,今天的人们探究周口的厚重文化,往往从淮阳说起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历史悠久往往与文化灿烂相得益彰,淮阳亦是如此。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陈风》里,就有很多描写淮阳风土人情的内容,因淮阳古称“陈”,而取名为“陈风。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句“彼泽之陂,有蒲有荷……”
即使是数千年后的今天,淮阳城内的万亩龙湖,也依旧保持着“有蒲有荷”的原始风貌,而《诗经·陈风》里记载的14种植物,也都能全部找到。由此可见,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淮阳从未断层。
周口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翻阅着太昊陵的精美画册,杨文森的目光仔细端详着每一个细节。在他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作为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杨文森曾参与编写了《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对周口历史文化有着颇深的研究。
据杨文森介绍, 国务院2017年10月修订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出5项基本条件其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其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其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其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事要地,或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其五,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对照上述标准,周口全部符合。”杨文森进一步阐释说,就拿淮阳而言,公元前496年、492年、489年,孔子3次来这里讲学,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现在淮阳城内的弦歌台,就是当初孔子开馆收徒的学堂。而至今,淮阳还现存有弦歌台历史街区、清廉街历史街区、人民街历史街区和太昊陵历史街区。
“除此之外,放眼周口全域,这里还诞生了老子文化、女娲文化、姓氏文化以及众所周知的农耕文化,这些文化的层次较高、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根源性特点,也是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组成部分。”杨文森表示。
裴李岗时期的石磨盘、错金越王剑、方肩银布币……在周口市博物馆内,这些馆藏文物都是周口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佐证。在博物馆馆长周建山看来,周口市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逢其时。
“我们周口发现了距今4300年历史平粮台遗址,这里有我国最早的车辙印,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对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周口还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粮仓城遗址,入选了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谈及周口的历史根源,周建山如数家珍。
周建山说,清代中晚期开始,当时沙颍河岸边的周家渡口以漕兴埠,经过发展形成商业重镇“周口”,所以经济重心也从淮阳移到了周口。可以说,从淮阳到周口,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文物资源持续丰富,涵盖范围更加广阔,赋予了周口强大的历史文化基因。
而另一个申创优势在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淮阳就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杨文森、周建山均认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建设文化强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周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周口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口正在积极行动
2022年2月15日,农历元宵节当天,上任刚刚1个多月的周口市委书记张建慧冒着严寒,奔赴淮阳调研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在这里,张建慧书记明确提出,要以淮阳古城为重要依托,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天晚上,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少青便主持召开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推进会,听取申报工作思路和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建议,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
今年5月份,周口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用法治力量推动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口市还正在面向社会征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文献资料。
目前,淮阳区已按照周口市委决策部署,把现存的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遗存、古建筑、古树名木等,纳入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对有关区域进行保护性提升改造,让古城历史遗存、龙湖、湖岸、广场、环湖建筑等相互辉映、融为一体,力求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
而就在几天前的6月14日上午,周口市又一次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创工作推进会,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鞠德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区域与文化学部主任、高级城市规划师汤芳菲等专家,对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前,周口市已经形成了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创的浓厚氛围,力争申创成功,已成为千万周口人的共同期待。“周口市委、市政府作出的这一决策,是基于周口历史文化禀赋和文化资源优势提出来的,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非常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相信一定能成功。”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说。
小链接我省目前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
截至2022年3月28日,国务院已将141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其中,河南省有8个,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安阳、商丘、濮阳、鹤壁市浚县。
【版权声明】
本作品著作权归【大河报·豫】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