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之最(暑假加油!初高中历史衔接学习
一、历史是什么?
1、抽象的说法
暴发户说历史是恐怖的过去!
古板的历史老师说历史是过去了的时间!
吹牛大王说历史是光辉的太阳!
清客相公们说历史是借光的月亮!
破落户说历史就是一部《红楼梦》。
事家说历史是鲜染成的长河!
政治家说历史是透视未来的明镜!
奋斗者说历史是一页页白纸等着后人写画!
捣鬼者说历史是不堪回首的恶梦!
法学家说历史是惩恶扬善的宣言书!
拿破仑说历史是人们同意相信的神话。
梁任公 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英国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克罗齐如此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历史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也有人认为“历史是本书,历史是本给人们讲述曾经所发生的故事的书;历史是份荣誉,历史给一个民族带来了光荣;历史是份耻辱,历史让一个个民族走向堕落;历史是份无知,历史让人们留足曾经遗忘今天。历史在一天天的变动,历史在一次次的更改。无论是即将成为历史的,还是早已成为事实的。历史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更有甚者“历史是什么?历史在今天就是一个工具。”此话虽有偏激之嫌,但也不无道理,主要看对什么国家和对哪段历史记录而言。当一个文明和另一个文明交锋时,失败者的历史就会被抹去,胜利者就会写下赞扬自己贬低对手的历史,就像拿破轮所说“历史是什么?不过是虚构的谎言罢了。”
2、较为客观的说法
历史是面镜子,是用来时时反观现世的。
历史以过去
的光辉照亮了现在。它使我们与其他的民族相识相知,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自己。它赋予我们阅读的书本,听到的音乐,看到的城市、乡村和许多事件以深刻的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臻丰富,更有趣味。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正象记忆对于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去做的。
事实上,历史包含着人类在各个方面(无论政治、经济和知识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一切成就的纪录。它也包括人类的向往和理想、趣怪网希望、胜利和失败的纪录。也许最重要的是,它还包括探寻主要政治经济运动的起因,研究促强人类从事伟大作为的动力,以及取得成功和遭受失败的原因。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是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御用的工具。历史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渠道,是今人汲取经验教训的源泉。历史不相信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历史只相信,任何历史时空中的人都是目的,不是手段。历史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作基石的大厦,永远是浮沙高楼。“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简言之,历史是一门科学,当研究者开始叙事时,它成为了艺术。,历史是一个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3、历史的含义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的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中国的解释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二、初中、高中历史的联系好区别
从中可见,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这一特点在初中、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更为明显。
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 “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要求在“了解”、“列 举”(识记)基础上的更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出一大截。
除了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差别外,初中、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也存在着联系和差别。对照“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世界经济史部分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但二者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 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粗略线索。但应该说,初中现有历史课程与现有高中新课程是脱节的。它实际上是与高中历史旧课程相匹配的。由于高中历史旧课程通史体系较完整,内容较翔实;所以为了避免与高中旧课程的的重复,初中课程不追求学科
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内容和概念大量删减,使得初中历史课程较为简易,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
由于高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化、拓展与提高。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 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目前初、高中的历史知识链实际上脱节严重。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三年,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见PPT必修1、2、3课标内容),若加上六个选修模块份量,世界史的总量则超越中国史。第三,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据统计,初中历史课标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共有14个单元,65个知识点,与政治史相比,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要求明显偏弱,而高中历史课标则是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
第三、高中历史是按文明史范式来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
“标准”规定必修课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及其重要内容”。
它们分别介绍了人类历史的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其中历史(Ⅰ)“标准”明确指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这是政治文明史的主线,而“标准”中的政治史就是围绕这一主线讲述的。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相应地政治制度史也就是政治文明史的核心,所以历史(Ⅰ)是以政治制度史为主,鲜明地突出了政治文明史的核心。 “标准”行文时,总是将政治制度排在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之前。如历史(Ⅰ)开头即指出“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模块结尾,又写道,要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标准”研制者重视政治制度史的用意,由此可见一斑。
“标准”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也作了相当详尽的讲述,“标准”要求高中学生了解以下政治制度
“标准”要求高中学生了解以下政治制度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形成、发展和影响)、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等)。
2、外国的政治制度
(1)外国古代政治制度希腊民主制度、罗马法律制度等。
(2)外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含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等)、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巴黎公社的制度、苏俄和苏联的政治制度等)。
第四、能力层次要求更加具体,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
识记层次了解、知道、列举、简述、讲述、概述等。
理解层次比较、、说明。
应用层次探讨、分析、认识。
识记、理解和应用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和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理解和应用层面的能力。
三、历史教育功能
1、新课程的内涵包括
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⑵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
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可看作“自己的课程,”并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2、“大教学观”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再强化
四、我国古代纪年法
学习历史,必然涉及到年代,现把历史中常见的几种纪年法归纳如下
1.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我国古代的皇帝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纪年。如教材中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大约始于东汉,也称农历纪年法,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相配纪年,共得60个单位。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采用的干支纪年法。
3.民国纪年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很方便,民国换成公元,只要民国年数加上1911即可。如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8+1911=1919年,即公元1919年;相反,公元换成民国,只要公元年数减去1911即可。
4.公元纪年法。现行的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我国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的,今年是公元2010年。
5.世纪、年代。每100年为一个世纪,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处于公元前3世纪20年代;1995年处于公元20世纪90年代。
6.世纪初和世纪末。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准确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
7.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40年为中期。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初期、后期这些时间属于模糊时间,一般一个世纪中,最初20年称“初期”,20年称“后期”,如1995年可称为20世纪后期。
五、记朝代
顺序的歌诀
歌诀一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歌诀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歌诀三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传两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北南宋,元明清后帝王休。
歌诀四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