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最的鬼佛(中国阎王的原型是印度神话里的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3www.nygn.cn考古学家

说起阎王,估计很多跟我一样在每年暑假温故而知新的西游记十级学者,第一时间就想起了我猴哥大闹阎王殿的事来。

不过说是阎王殿,也不尽然。电视剧里,牌匾上书的是“幽冥界”三个大字,所以确切地讲应该叫幽冥界,了,也可以学判叫阴曹地府。

电视剧进行了简化,整个幽冥界只归阎王这个糟老头子管。

其实不然,按书中所写,幽冥界有十代冥王,排排坐分别为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仵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所以严格说来,阎王只是地府第五殿殿主而已,后来上天宫告御状的都是秦广王去的,没轮到他。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阎王只有一个,十殿阎王这个概念,是晚唐时藏川在所撰的《佛说十王经》中提出来的,盛行于明清时期。《西游记》成书于明代,采取了这个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阎罗王、阎王是地府老大,但有时候又只是十殿阎王的老五的原因,新旧传说夹杂在一起,总有种混乱的感觉。

说起来,这个阎王还是个舶来品,如假包换的印度人。他是公元后随着佛教,翻越喜马拉雅山,传入我国的。

在此之前,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套不成体系的后世界的概念,先是将黄泉与幽都视作亡灵归属之地,后来慢慢认为泰山主生,山神泰山府君则自然是掌管后世界的大拿了。

佛教传入后,其中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概念影响很大。你想又是转世又是轮回的,地狱这个环节怎么少的了。于是乎地狱学说的概念、司掌灵魂审判和裁决的阎王自然就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传更盛,阎王渐渐取代了泰山府君的地位,成了冥界的执掌者,后者则退居二线,被安排成为了阎王的助手。

佛教盛行的时候,道教也不甘落后,各种神话人物一个个冒出来。咱们又喜欢封神,后来就干脆把道教里的一些人物,还有历史上的一些猛士都封成了阎王,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十殿阎王了。

不过佛教中的阎王,其实也不是原创,而是来自婆罗门教(后演化为印度教)。

佛教发源于印度,在创立时,自然地站在了印度教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印度教的神灵。

比如佛教中的帝释天,就是印度教中的因陀罗,泰国很有名的四面佛,其实就是印度教中的梵天(梵天传统形象是四个脑袋哦),还有吉祥天女,辩才天女,时母,难近母等等都来自于印度教。

在神话中,阎王最早出自《梨俱吠陀》(Rigveda),名叫阎摩(Yama)。阎摩(Yama)一词出自梵语动词根√yam,本义为约束、束缚、控制,兼有双生之意。

《梨俱吠陀》中共有4首关于阎摩的神曲。据神曲所述,阎摩是天神之一,掌管亡灵世界,与大神婆楼那、祷主神、火神阿耆尼是好友,时常相聚在一起畅饮苏摩酒。

特别是火神阿耆尼,不单单是酒肉朋友,还是生意伙伴。火神阿耆尼作为信使,负责将人间的祭品传送给阎摩,以及按照吠陀仪轨焚食者的尸体,勾出亡灵,引导其前往阎摩的王国安居享乐。

阎摩王

至于阎摩为什么是掌管亡灵世界的天神呢,那是因为投胎投的好呀。

阎摩的父亲是太阳神毗婆薮(Vivasvat),母亲是迅行女神,作为神子,他却是个凡人。在《阿闼婆吠陀》中,阎摩被认为是第一个亡的凡人,他后就在天上一角创立了一个鬼魂王国,成为亡灵的归处。

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妹妹阎美(Yami),他们之间还有一段狗剧。妹妹阎美爱恋哥哥阎摩,想跟他结合成夫妻,但阎摩认为是兄妹而拒绝。谁知妹妹不心,各种缠烂打,最终阎摩和阎美还是结合了,成为人间的第一对夫妻。

很多神话中都有类似的情节,我国的伏羲女娲、日本的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希腊和埃及那边全是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老婆和好基友外,阎摩还有两条四眼狗作为保镖和信使,充当阎摩王国的守卫者,也作为阎摩特使,代阎摩游弋人间,收集亡灵。

当时的雅利安人认为灵魂不会随肉体亡而湮灭,从而构想出一片乐土作为亡灵最终的归宿,作为后极乐世界的掌管者,阎摩的形象不必令人畏惧。

所以当时阎摩的王国并不是后来那阴森森的地狱,而是一个亡灵的极乐世界,充满欢乐。阎摩作为天神,光辉灿烂,形象非常正面,尚未染上恐怖的色彩。

,并非所有亡灵都能顺利进入阎摩的王国。那时已经有模糊的地狱观和以业之善恶来判定亡灵去向的思想,只有生前行善之人后才有资格在那里享乐,生前作恶之人则要进入地狱。

在吠陀时代后期(公元前10世纪-前6世纪),因果报应、业报轮回学说逐渐发展,后审判的思想也逐步露出端倪,此时阎摩的形象并未与此直接联系。

等到了史诗与往事书时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8世纪),阎摩才真正与地狱关联在了一起。

先是在史诗时代,人们继承和发展了吠陀后期关于后审判的想象和业报轮回的学说, 极力区分行善者和作恶者后的归属世界。

摩诃婆罗多》中绘声绘色描述了两者后世界的不同,前者五彩缤纷,鸟语花香,遍地金银琉璃,而后者则阴森恐怖,白骨成山,油锅滚烫刀剑无情。

那时候阎摩已经被赋予了正法、公正严明的品性,这种惩恶扬善的功能逐渐融入阎摩的身份和形象中,阎摩的职责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天天饮酒作乐的灵魂收集者了,而是成为了亡灵审判者,根据凡人生前的业裁定后的果。

《罗摩衍那》直接指出,“他把世人来衡量,他既惩恶又扬善”。《摩诃婆罗多》不仅称阎摩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负责把人在阳世按正法做的事记录下来,还通过曼陀仙人、苏摩迦国王等插话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为了更好地起到威慑和警示世人效果,史诗描述的阎摩的形象往往显露出恐怖的一面,红眼黑衣,须发倒立,令人望而生畏。他也不再住在天上的阎摩王国了,而是来到了阴间,是黑暗和恐怖所在。

等到了往事书时代,阎摩的形象更恐怖,惩恶扬善的功能得到增强,地狱也发展成了七重地狱。阎摩不再是那个光辉的国王,祖先之地的统治者,而是地狱的王,与后审判、地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骑水牛的阎摩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正是奥义书辉煌的时代。佛教继承了奥义书中“业报轮回”的思想,认为一个人现世的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行为,“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

初期佛教主张无神论,后分化出的大乘佛教转变成了有神论,将释迦牟尼视为超人的存在,奉他为最高神,并大扩编制,主张十方三世有无数的佛,如恒河沙数。

为了充实神灵的数量,大乘佛教从印度教中吸收了许多神灵,把印度教的神灵奉为佛教的护法神。

大乘佛教最开始将夜摩天王(“夜摩”是梵语Yama的另一翻译)列为十二天之一,掌管夜摩天,但也认为阎摩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明,后二者逐渐分化为两个神灵。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阎摩被认为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灵,最终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阎王爷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