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天府之最(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中国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4www.nygn.cn考古学家

四川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有着“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里有着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有着灿烂的人文历史。而四川之所以能成为“天府之国”,与它的水利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都江堰了。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它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在两千三百多年前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中国的“天府之国”。2000年,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位在东,是人工引水总干渠,主要用于灌溉,又称“灌江”。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关键。内江取水口宽150米,外江取水口宽130米,利用地形、地势使江水在鱼嘴处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以保证春耕用水;春夏洪水季节时,水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内江,使灌区免受水淹。这就是所谓“分四六,平潦旱”。


飞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原名“侍郎堰”,唐朝时期筑成。飞沙堰是金刚堤下段710米处的一个缺口,位于虎头岩对岸,宽240米,堰顶高过河床2米。飞沙堰将超过灌区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涝;又能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利用离心力从这里排到外江,避免淤塞内江、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遵循“低作堰”的原则,即堤顶低作与对岸标准台顶等高,使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的内江水漫过堰顶流入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堰体会自行溃堤,让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是在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凿开的缺口,距飞沙堰下口120米,位于古灌县城墙西门玉垒关下,开凿于都江堰创建时。宝瓶口上宽下窄,底宽14.3米,顶宽28.9米,平均宽度20.4米,高18.8米,峡口长36米。口内即内江流入的进水口宽70米,口外出水口宽40-50米,形如“瓶颈”,宝瓶口也得名。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



都江堰工程不仅造福了四川人民,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水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它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正如诸葛亮所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都江堰是天府之国的造化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精神象征。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