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最的帝王将相(历史上功高震主的3位大将,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4www.nygn.cn考古学家

【编者按本文为头条原创独家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史记》中的这句,可谓是道尽了皇权的恩威难测、良将能臣的祸福未知。

,即便是历史上那些功勋卓越、赫赫有名的功臣名将。只要他还活在帝王的雷霆雨露之中,照样是过得战战兢兢、朝不保夕。

不过,书上就记载着这么三位功高足以震主的大将,曾经有机会轻松将皇帝之位取而代之。,直到生命的,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一个选择了急流勇退,一个选择了束手就擒,一个选择了明哲保身。

让我们看看这三个当时的极致聪明人,是如何凭过人才智创下丰功伟绩,荣登万人之上的?又如何在忐忑不安中断尾求生,性命亦如寻常草芥的?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勇而多谋、智而不暴的王翦

战国末期,秦国频阳东乡人王翦虽然出身将门,但并非显贵。所以他不断地加进爵,靠的是实打实的功积累。

年少时的王翦就明白,想要出人头地,仅仅依赖战场上的个人孔武是不够的,还需要明辨形势的智谋。

当时秦国的相国范雎有个仇人叫魏齐为逃避范雎的追杀而躲在赵国于是王翦向秦昭王献计,以秦王的名义邀请赵国的平原君赴宴,再找个借口扣留,让赵国用魏齐赎回平原君。

刚刚经历过长平之战的赵国不敢拒绝,只能派人捉拿魏齐。逼得魏齐走投无路,无奈自杀。范睢大仇得报,王翦也大受赏识。

这是王翦进阶秦国核心决策层的第一步,此后他开始了辅佐秦始皇嬴政的历程。

虽说是嬴政的身边人,但当时秦王年幼,掌权的是太后和相国吕不韦。王翦究竟会选择站在吕氏一边,还是嬴政一边?将会决定秦国以及后来整个华夏历史的走向。

很快这个考验就来了。

公元前238年,也就是秦王政九年,秦王嬴政和太后男宠嫪毐的矛盾彻底爆发。

嫪毐纠集了数百名亲信准备攻击嬴政所在的蕲年宫,发动宫廷政变。,可能嫪毐自己也想不到,早已得知消息的秦王,一点没把这位“继父”和几百士放在心上。

他真正担心的是那位大权在握的“仲父”吕不韦,是否会趁着宫廷内乱的机会给他致命一击?

“谁能够悄无声息的稳住吕不韦?”

秦王嬴政左思右想,唯一能担当大任的就是王翦。而王翦也没有让他失望,选择了坚定地站在年少的大王这边。

王翦虽临危受命,但此刻已是中极有威望的将。他一面派精锐部队保护秦王出城;一面调动大队人马悄悄在都城周围布阵,阻止吕不韦的政令出咸阳

一番精心部署下,嫪毐的叛一夜之间就被清洗殆尽,本想把持国政、坐享其成的吕不韦也成了空架子,只能乖乖交出权柄。

不久,王翦建议秦王永除后患,将吕不韦赐。

至此,这场宫廷政变,以秦王政大获全胜告终,而王翦也从中大将成为了秦王的心腹重臣。

王翦站对了队伍,得到了帝王的尊宠,但这不是他的目的。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人,始终要在沙场上建功立业。

终于在两年后,王翦初次带兵出征,目标是攻打秦国数十年来都未攻下的赵国阏与城。

战前,王翦分析后觉得阏与地界易于攻击,即便一时拿下也难以长久镇守,也必须连同周边城池一并打下,形成犄角联防态势才算得上成功占领。

于是,他挑选出战斗经验丰富的士兵组织强攻,短时间内连续攻下九座城池。

等赵国救援到来时,王翦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阏与城再也不属于赵国了。

这是王翦第一次让六国见识到了他的作战勇猛和胆略过人,而此时的他领兵对外征战不过二十天。

六国还没意识到,这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另一位战神诞生了。

七年后,秦王政启动了灭赵之战。三路大夹击邯郸,王翦作为其中一线的主帅,从上郡发兵,直逼井陉,和一生劲敌李牧在此狭路相逢。

李牧不愧是四大名将之一,即便对手是王翦,兵力和补给都在自己之上,也照样杀得有来有回,甚至两次击退了秦。

可是,战争绝不仅仅是两对垒,王翦深谙此道。而且,他深得秦王信任,又有强大的秦国国力作支撑,即便相持一年多也没关系。

而李牧则不然,只是一个会打仗、不理朝堂政事的战将,再加上彼时的赵国国力已经孱弱不堪,早就被战争透支了生命。

在这样的状况下,王翦不失时机的实施了反间计,本就多疑赵王居然轻而易举的相信了“李牧叛赵降秦”的谣言,下令斩杀了李牧。

最强的对手一,再也无人能阻挡秦攻势。三个月后,邯郸城破,赵王被俘,赵国灭亡。

灭赵之战,王翦告诉了天下,不仅有沙场之勇,还有权谋之智。论战略战术,李牧并不输他,甚至略强于他;但论深谋远虑、君臣相宜,李牧却远远不如他。

因为李牧只看到了面前的战争,而王翦却看到了战争的背后。

在灭赵后的三年间,王翦一路高歌猛进,直接灭掉燕国。而他的儿子王贲也几乎毫无阻碍似的,顺利平定了魏国

可以说,战国后期,王氏父子风头无两。尤其是横扫六合的功劳簿上,王翦居功至伟。

,朝堂之上的微妙变化,也很快引起了王翦的警觉。

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采纳李信的二十万兵灭楚计划,而嘲讽王翦年老时。王翦便知道自己应该急流勇退。

这不单是出于人的直觉,更是出于政治家的敏锐。

其实,秦王说王翦已老不堪用是假,实际上是怕他领了六十万人自立为王是真。既然君臣之间没了信任,再待在朝堂上就是危险的。

于是,王翦果断称辞朝,秦王随即爽快答应。

那还是,他本想,君臣一场,就此结束一个不错的结局!

可是,李信不出意外的兵败了,秦王纡尊降贵的亲自登门来请。王翦不得已出山,带着秦国大半兵力奔赴前线的,却不忘一路走一路不停讨封赏。

王翦对亲信解释“不是我贪得无厌,而是我必须要打消大王对我的顾虑。让他觉得我是个贪图享乐的人,总好过让他怀疑我是个有野心的人。”

至于战争胜负,其实早已注定。

因为那时的秦楚对阵是存亡之战,靠的不是单纯的战场上拼杀,而是整个国家所有实力的比拼,谁能顶住长期的战争消耗,谁就是的赢家!

果然,楚国承受不起四十万人长达一年的消耗,不得不从前线逐步撤退。王翦乘势出击,一举击溃楚,斩杀楚将项燕。又一年,楚王被擒,楚国灭。

平定楚国后,王翦为远避朝堂纷争再度远征南越,获胜后便主动淡出了秦国核心圈,回归故里。

至此,王翦一生可谓善始善终,纵然功高震主,但所幸他谨小慎微的避免了杀身之祸。

,才得后人美誉战场上有勇有谋,又不嗜杀冒进,堪称名将;朝堂上行事低调稳重,防得住暗算构陷,可谓明智之臣。

可惜的是,秦统一后,王翦只顾归隐自保,没有帮秦始皇扭转以严刑酷法治国的策略,建立德政宽政、休养生息,以至于秦朝国祚短促,而自己的孙子王离不久后,也于项燕之孙项羽之手。


一生桀骜、战无不胜的兵仙

韩信出身平民,家境贫寒,年少时常遭人白眼,受人欺辱。像如今寄食漂母、胯下之辱这些成语,就是源自他早年的经历。

,再艰难的生活,也没有让韩信放弃他的青云志向。这点从他出门不忘佩剑一事上可以看出。

因为在秦末时期,只有吏和兵士才会佩剑。而韩信一个无业游民,不着急寻求生计,却将佩剑上街视为必须,足见他内心所想一定不同于常人。

假如一直是太平世道,韩信这样的草根可能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但随着陈胜吴广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反抗暴秦的烽烟四起,韩信终于有机会宝剑出鞘,开启他的人生逆袭路。

一开始,韩信投奔的是楚国义,做了个无名小卒。等到项梁战、项羽掌兵时,他曾试图越级向项羽献计献策。

可是,贵族出身的项羽一向恃才傲物,压根没把韩信这等平民百姓出的主意当回事儿,只是赏他做了个护卫郎中。

韩信也是心高气傲的人,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重用,于是愤而投奔了刘邦阵营。可是,一直混到刘邦被封汉王入川,他还只是一个管仓库的小吏。

直到有一天,韩信不慎犯法要被问斩,监斩夏侯婴发现了他的奇特之处。

原来,其他犯人都低头等,只有韩信敢抬头直视他并大声质问“想得天下的汉王为何要杀了能帮他的壮士?”

在那个普遍不把人命当回事的时代,人们也习惯了逆来顺受。虽然有为保命求饶的,却少有像韩信这样为惜命而直接切中最高领导的最直接需求的。

夏侯婴感叹于韩信的睿智,向刘邦举荐了他。而这并未引起刘邦的重视,只是稍稍提升了一下韩信的职。

不过,也正是这个管粮饷的职位,才使韩信认识了一生的伯乐——汉王的后勤专家、时任大汉丞相的萧何

在萧何的竭力推荐下,刘邦亲赐斧钺,而韩信才得以挂帅封印,为后来的大汉朝打下了半壁江山。

韩信用兵,或许只能用天赋异禀来形容吧!

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耳熟能详的战争典故都出自韩信的指挥。

常人很难想象,此前从未受过正规的事训练,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韩信,如何仅凭熟读兵书就能将奇谋巧计运用自如?难道他真的是兵仙下凡?

可是,韩信要真是仙人,又怎么会没有察觉到,他在帮大汉打下魏、赵、燕、齐四国,灭掉楚霸王项羽后,自己便成了刘邦最想除掉的敌人。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韩信并不是真正的仙人,相反,他一直就不是刘邦的对手。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将兵之才,刘邦是将将之才。

韩信有过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机会,却没有称孤道寡的心思。他的理想更像是恢复周制,自己封王拜侯和汉天子共治天下。

可惜,尝过专制甜头的皇帝,哪能再放心自己的卧榻之旁有他人酣睡?

刘邦要的就是一家一姓专属的大一统王朝。为此,必然会清除掉一切阻碍。

很快,刘邦借口巡游韩信的封地齐国,想要袭击韩信。韩信为表明心迹,杀了劝他造反的钟离眛,亲自去拜见刘邦。想不到刘邦趁机绑了韩信,给他戴上枷锁,一路押回都城洛阳

到了洛阳,虽说刘邦并没有杀了韩信,只是将他由齐王贬为淮阴侯,软禁了起来。但此时的韩信,地位、颜面、自由尽失,早已不复当年的意气。

不过,韩信还是做了的抗议,准备乘刘邦外出平叛的机会,和钜鹿郡守陈豨里应外合,发动一场事政变。

可惜,计划被人告密,丞相萧何骗韩信独自前往长乐宫,将他捉拿。吕后最终决定杀了韩信,并诛灭三族。

一代兵仙,就此陨落。


战功卓著、文武双全的郭子仪

唐天宝年间的武举人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时临危受命,带着为数不多的兵马,准备力挽狂澜,收复大唐江山。

唐肃宗至德二年,郭子仪派儿子郭旰为先锋,与永丰仓守将安守忠战到,杀敌一万,终于打通了潼关到陕州的道路,为大克复两京奠定了基础。

来不及抚平丧子之痛的郭子仪又趁着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之际,挥直奔长安,和叛从日中浴奋战到夜幕。斩首六万,吓得敌自相践踏、四散而逃,成功拿下了旧都,保住了大唐国祚。

随后,郭子仪又马不停蹄的联合回纥,在山西一带前后夹击安庆绪的十万叛,一战挺进东都洛阳。

短短一年间,郭子仪就收复了河东河西、河南等大部分失地。连唐肃宗都不得不说“国家的再造,是郭子仪的功劳。”

,皇帝的这番口头感激,背后总带着意味深长的信号。而这个信号,也足以让忠心的臣子坐立不安。

转眼唐代宗继位,已是汾阳王的郭子仪早早弃了权,只求在家安稳度日。皇而帝也主动示好,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

大概是年轻气盛,某一天小两口吵架时,郭暧脱口而出说了句“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

惹得公主告了御状,而代宗的回答竟然是“他说的对!”

郭子仪得知此事,立刻将儿子关进小黑屋,赶紧进宫请罪。直到唐代宗宽慰他不必在意这小夫妻间的口角,这才算松了一口气。

不过,郭子仪回来后,依旧将郭暧着着实实的打了几十板子,动静足以让所有人听到。

有人觉得这是郭子仪治家有方、管教严厉、居功不傲,但也有人却说这是一个天子脚下、活的战战兢兢老人未免杀身之祸,而上演的一出苦情戏。

联想到郭子仪在朝中一言一行的滴水不漏,对待大臣不论忠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得罪

或许不难猜出,他的这一行为到底是出于教训儿子多一些,还是出于明哲保身多一些?


后记

历来史书多是描写帝王将相们的宏图霸业、纵横捭阖,却不知王朝兴衰缘由只是每一个人都向往过得安稳、丰足的太平世道。

当世道能让大多数人对安稳、丰足有所期盼时,这个王朝就会逐步兴盛。而当世上绝顶聪明之人即使位极人臣,都没有足够安全感可言时,这个王朝就注定逐步衰亡。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