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诏书之最是谁啊(历史上“最善良的太监”:
中国的历史长河从最早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流淌,跨越了原始社会,流经了奴隶制社会,在这两种社会制度的汇集之下,这条河流逐渐累积了宽度,到了封建社会的时候,磅礴的气势几乎已经变得无人能挡,中华的辉煌上下五千年就这样形成了。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三个社会制度演变之中,其余两个就算是为入门打基础的地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刚刚出现,面对这陌生的环境如履薄冰,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之下,只要能吃饱肚子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到了奴隶制社会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明显地提高了,不但建立了可供居住的城邦和国家,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的剩余财产,这为后续整体上的统一提供了条件,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我国才算是步入了古代最高级的社会阶段。
往后的两千多年中国社会都处于这个社会阶段之中,作为封建社会,最典型的就是严格的法律法规,中央集权的制度现状,最重要的就是那站在万人之上的皇帝,此人号称天子,重要程度自然是不用多说。
皇帝坐的叫龙椅,睡的叫龙床,穿的是龙袍,戴的是皇冠,口头下的命令叫做圣谕,而最高级别的命令则是叫圣旨,对于这种东西等同于是我们现在的最高命令,所谓圣旨到处,犹如皇帝亲临,古代接旨都是要下跪的。
对于圣旨上面的内容自然是一丝不苟,丝毫不敢马虎的,并且要完全服从,准确执行,否则抗旨之罪那可是要诛灭九族的,历史上却有一人敢不这么做,他被称为“最善良的太监”故意改掉圣旨上一字,挽救了千人性命。
其实改圣旨这个桥段也曾出现在小说之中,比如包青天之中的狸猫换太子一回,当时的宫女为了引得包拯前来调查当年发生的事,故意在祭天的时候修改了给八贤王的圣旨,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事情,不曾想这小说中的事情竟然在历史上也真实的发生过。
此人名叫张居翰,生在唐朝时期,身世实在是太过凄惨,家境贫穷不说,还很快就成为了孤儿,不过终于是苦尽甘来,流浪一段时间之后,被一位公公收养。
这并不是什么巧合,我们知道太监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所以经常会找一些无牵无挂的孩子当干儿子,以后养老送终,张居翰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太监,虽说是绝了后,起码在进宫之后不会再饿肚子了。
不得不说,小时候忍饥挨饿,遭受苦难的张居翰虽说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特别会察言观色,知道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所以没多长时间就变得很受欢迎,那位公公也是很满意,所以就决定将他推荐给皇上。
在皇上身边待了一段时间之后,皇上也觉得这个叫张居翰的太监十分的不错,于是就找那位公公要了人,让张居翰在自己的身边服侍,能在皇帝身边贴身服侍应该是古代太监的最高成就了,这可是无数人眼红的位置。
要是换成别人早已经恃宠而骄,飘到天边去了,张居翰没有,他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是见过了世俗冷暖,也吃尽了苦头,所以即使待在皇帝身边也并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混乱之下的圣旨修改完成
我们知道唐朝后期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的国力就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而后紧接着就是黄巢叛乱,此时的大唐已经是摇摇欲坠,攻入长安的叛将李唐皇室几乎杀光,而后来救援的朱温父子也是起了叛逆之心。
昭宗李晔一行人在路上被朱温父子全部杀,唯独李祝被立为傀儡皇帝之后次年被杀,而此时唐朝所封的晋王李克用开始起兵征讨逆贼,张居翰也是来到了李克用的账下,此时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李克用的唐朝也只是后唐而已。
李克用后,其义子李嗣源继承了他的位置,张居翰忠于大唐继续辅佐,李嗣源也知道此时朱温势大,于是准备吞并周边的小国后蜀,当时后蜀皇帝王衍自知不敌,态度比较好,所以李嗣源许诺,只要他投降,绝对不杀他。
本来这件事是很正常的,李嗣源在听说“蜀地多美女”之后却后悔了,给王衍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说他加入反贼,扰乱朝政,紧接着就带兵征讨,并且下达圣旨给张居翰,“王衍一行,并宣杀戮”此时的张居翰看到圣旨犹豫了。
他知道李嗣源之前是做过保证的,这样做不但违背了诺言,还会连累更多的人受罪,他实在是于心不忍,于是灵机一动,将“行”改为“家”字,去到蜀地宣读了圣旨。
其实这两者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王衍一行代表的就是文武百,朝中上千人都得在屠刀之下,而王衍一家,虽说也是无辜的,总比上千人的流牺牲要好得多吧,最终张居翰出于仁慈,改了圣旨,挽救了上千人的生命。
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李嗣源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并没有治张居翰的罪,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先帝身边的备受器重的太监,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非常难得的体恤他人的心,宽恕了张居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