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诏书之最有哪些名字(古代的圣旨内容都极富
咱们对圣旨的印象可能大多数来自影视作品,一个趾高气扬的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黄绫,环顾众人拂尘一挥,高喊一声“圣旨到,某某接旨!”于是众人皆惶恐肃穆,跪下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再看这太监将圣旨展开大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古装剧圣旨可是让剧情发展的重要推手,它既能点开剧情(比如男主一家被臣所害,皇帝昏庸降下圣旨满门抄斩,只有男主逃走),又能推动高潮(上一秒还是阶下囚,下一秒就是人上人,身份变化比翻书还快),再就是收尾(反派穷途末路,圣旨一锤定音)。甭管这古装剧是喜剧、爱情、宫斗还是纪录片,只要和朝廷、员扯上关系,都离不开这圣旨。
(说起圣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浮现出上面这个)
正因为出现的次数实在是太频繁,存在感太高,导致一提起圣旨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黄绫一块,轴柄两根,小太监开头必定是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元世祖圣旨金牌,可见圣旨并不局限于丝绸,其他材料都可以)
恐怕未必,在古代圣旨外形多变,并不仅限于金黄色的一卷布,它可以是纸张、丝绸甚至是铁片(毕竟古代君王富有四海,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君主愿意,随便什么东西都有其法律效力)。而圣旨最初也不叫圣旨,《中国圣旨大观》对圣旨说法的演变进行了阐述上古时期,君主所发布命令的名称各有不同,炎帝见嘉禾,所以他所下达的命令被称为“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龙凤书”,帝尧作“龟书”,这些都能算是早期的圣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所发布的“圣旨”按照类别被分为“命”或“令”(比如说曹操的求贤令),一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把皇帝的命令称之为“圣旨”。
“圣旨”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中“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不过这只是蔡邕对皇帝命令的一种尊称,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宋朝以前不可能出现太监扯一嗓子喊“圣旨到”这样的场景,顶多来一句“皇上(或大王)有令!”
(圣旨的读法和写法都有讲究,您注意看皇帝也不总是“诏曰”,上面的圣旨可是“敕曰”!)
太监的读法也大有问题,开头这八个字的断句就不对,影视作品一般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实际上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强调皇帝乃天命所归,代天行令。在书写上也很有讲究,这八个字并不在同一列,第一列写“奉”,第二列顶格写“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四个字放第三列,其高度比第二列的“天”字要低一格。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圣旨都以这八个字开头,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矩。
(《楚汉传奇》里秦始皇的遗诏,问题槽点一大堆,您能看出来有哪些错误么?)
秦始皇一统天下,决定创立名号为“皇帝”,并自称“朕”,规定命为制,令为诏(这就是圣旨的前身),雕刻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夺取天下的合法性。汉承秦制,在秦始皇的基础上做了细化和补充,建立起了完备的皇帝制度,皇帝自称为朕,臣民尊称为陛下。东汉蔡邕在《独断上》就记载“汉天子正号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也就是说皇帝所下达的命令有四种,分别是策书、制书、诏书和戒书(比如说汉文帝曾经颁布《议佐百姓诏》,景帝下达《令两千石修职诏》)。秦汉时期一些比较重要的诏书开头都会强调时间某某年,由某某皇帝下令要如何如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下达的诏令格式和两汉相似,但由于朝代更迭频繁,人心浮动,为了保证统治的稳定性很多皇帝还会在诏书中写上“应天顺时,受兹明命”这几个字,强调自己的统治是天命所归,你们老老实实当臣子辅佐我就行了!
(唐代精美的玉圣旨,内容为皇帝封赏爵,公告天下,可见圣旨也不一定都是黄绫黑字)
唐代的诏令由中书省起草,由门下省审核颁布,所以“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由于是门下省经手,所以诏令的开头往往是“门下”两个字,即门下省告诉你要怎么怎么做!比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那皇帝自己写好的诏令门下省是否也要盖个戳?这倒是没有,皇帝发布的诏令大部分开头就是朕如何如何,不过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强调皇帝乃天子,天命所归了,比如肃宗即位的敕令就是“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德宗皇帝即位的诏书中也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其实本质上已经和“奉天承运”这几个字没啥区别了。
(宋高宗手敕岳飞《起复诏》 纸本)
宋朝时期文集团空前强大,所以皇帝所下的圣旨(现在可以明确的说圣旨了)必须要经过中书省和枢密院(也就还要让宰相们过目一遍),所以圣旨的格式与唐代相同。
(元代也孙铁木儿皇帝颁给札西丹寺和尚们的圣旨)
元朝时期以蒙古语为国语,元人信仰长生天,所以在圣旨开头的固定写法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一直到明朝才由朱元璋发明了“奉天承运皇帝,昭曰”这个说法。为了印证自己是天命所归,老朱不但在南京建立了雄伟壮观的奉天殿,强调他登上帝位是奉天的旨意(没办法,老朱的出身实在太卑贱,越是如此越要强调自己身世不凡),而且还写了《御制纪梦》来描述自己梦游天宫,受到三清的肯定和授权,从此以后明清两代帝王都自称“奉天承运皇帝”,这才是我们所熟悉的圣旨。
皇帝也并不总是“诏曰”,上文就向大家介绍了秦汉时期皇帝有策书、制书、诏书和戒书四种,而后世下发的圣旨根据内容、重要程度和场合不同其措辞也会有不同,主要有“制曰”、“诏曰”、“敕曰”三种。
“制曰”是皇帝下达命令给百时,为体现皇恩浩荡一般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您注意“制曰”的对象仅限于文武百,并不下达于平民百姓。
“诏曰”就是皇帝昭告天下,颁布重要信息给全国百姓使之家喻户晓,一般是朝廷大典、皇帝祭祀或太子登基等重要国家大事时采用“诏曰”,对象是全体帝国成员。
“敕曰”一般是皇帝给臣子加进爵时勉励中又带着劝诫,趣怪网希望你升后戒骄戒躁,为帝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圣旨的结尾也并不是诏曰)
所以圣旨也得分对象改措辞,而不是一口一个“诏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圣旨的一句总是用“钦此”二字收尾,但实际上圣旨并没有专门的结束词,就算有,或者是很简单的“于兮”(意思是就这样了),或者是“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强调要让所有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消息。
说完了圣旨的文字问题,咱们来看看它的形状和颜色,所有圣旨都是黄色丝绸上书写着黑色字体么?也未必。
(圣旨也并不是两根轴柄带着黄色的丝绸,您看明孝宗的圣旨就是一卷)
看圣旨大部分由金色的绫锦织品和两根轴柄组成,但天家气度自有其威严,不可全部一概而论,如果给一品和八品员的圣旨都是一样的质地,怎能显示出朝廷臣工的高低,受君主的重视程度呢?单说这轴柄,一品员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与五品采用黑牛角轴,到了六品以下时,你就乖乖的用木质的吧!
(乾隆时期五色圣旨)
(同治年间的五色圣旨,您看连字也不一定是黑的,圣旨上还有精美的云纹)
绫锦也不仅仅是黄色,如果皇帝是封赏六品以上的员,圣旨就是由红、蓝、黄、白、青五种颜色混合的丝线织成(了,有等级不够高或皇帝不愿意也可能让用三色圣旨),颜色越多代表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越高贵,而六品以下的员由于品级较低,所以给的圣旨就只有黄色一种(黄色乃是君主的专用色,所以这也代表了皇恩浩荡)。除了颜色,圣旨上还有精美的底纹,一品员的圣旨上绣着仙鹤,二品至五品员则绣着祥云,六品以下的员悲催点儿圣旨上啥都没有......
介绍了圣旨这么多信息,有人肯定会挺好奇圣旨的内容是不是特文绉绉,不是文化人都听不懂啊?按照道理来说是的,从顺治时期甚至规定了不同品级员分别对应不同的格式和字数。比如说三品以上的圣旨开头和结尾都是六句,中间以十四句、十二句和十句分别填写,四品以下字数以此类推相应减少。但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么一些奇葩喜欢颁发一些比较特殊的圣旨。
(成吉思汗极为敬爱丘处机,还称呼他为丘神仙)
比如说成吉思汗思念道士丘处机,特意发了这么一道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这份满满的思念和牵挂让我一个大男人都有点想歪了.....
(啥,倭寇来了?百姓们抄家伙干这些矬子再说!)
这种类似白话文一般的圣旨并不少见,比如说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老哥就极其刚烈,一个颁发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有地方报告朱元璋说有倭寇进犯疆界,老朱霸气的一挥手,让老百姓们准备好刀枪棍棒,这些豺狼野狗来了全部杀了完事儿!老子如此刚烈,儿子也霸气。朱棣发布圣旨说“恁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故谕。”颇有些霸道总裁范儿,早点干完早点回家休息!
您以为这道圣旨很搞笑?那您就小看老四的大白话能力了,咱们来看看他下达的另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里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近磨道。唯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儿子结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来京进贡,十分至诚。俺见这好意思,就将必里千户所升起作卫。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诰里面写得仔细回去,升他做明威将、必里卫指挥佥事,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者,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勿怠。 永乐元年五月初五日 上钤敕命之宝。
话说老四你真是得你老爹真传啊!不过到底是在北方待久了,一出口就是“俺”、“恁”的,把俺都给看糊涂了!
(雍正说该节省还是得节省啊,节省的孩子最可爱!)
除了勉励百姓们抗击倭寇,努力工作外,还有皇帝关心其御膳房的铺张浪费问题,雍正皇帝曾经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谕膳房,凡粥饭及肴撰等食……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不得不说雍正皇帝真是一个节俭的好皇帝,为了避免粮食铺张浪费,还特意下了一道圣旨要求人吃不完给猫狗吃,猫狗不吃给鸟吃,这话听起来是没问题,但您也没必要大张旗鼓的专门下一道诏书吧!
(除了把圣旨供起来,人们还要树碑立牌大张旗鼓的炫耀这是皇上赏给我家的圣旨!)
那作为当事人接了圣旨下一步该怎么办?回答就是好好地供起来,这可是皇上专门赐给你的圣旨,你小子有这种福气真是祖坟上冒了青烟!所以不管是谁接到圣旨后,都会赶紧放入圣旨匣中,供在祖宗祠堂里好生供奉。还有员会将圣旨内容雕刻成匾额或石碑炫耀,看到没,皇帝这样夸奖我!那如果有人没把圣旨保存好(发霉了或虫蛀了)或一时大意给丢了怎么办?《大清律》规定“遗失制书、圣旨、符验、印信、巡牌者,杖九十,徒二年半;若文书,杖七十;事干机、钱粮者,杖九十,徒二年半。俱停俸。责寻三十日得见者免罪。”先给你一顿大板子,把你打得半再流放两年再说。
(如果这个太监是唐朝的,那么这张图里有多少个错误呢?)
介绍了圣旨这么多知识,可能大家对圣旨也有了一番了解吧?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一个唐朝的太监拿着黄色的圣旨向丞相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里面究竟有几个错误呢?
作者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