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兵败身亡之谜: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奇闻怪事 2023-08-17 09:32www.nygn.cn奇闻怪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北伐襄樊,连连得手,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不断调兵遣将,甚至还抽调镇守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征东将军支援襄樊前线,自己则坐镇洛阳附近作为后援。

  曹操动作这么大,关羽也没闲着。

  《易经》有辞上九,。道理几乎人人都懂,是说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从来没有几个。

  关羽此时就没有适时收手的意思。他看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就能成功。

  关羽趁热打铁的方法,是抽调江陵和公安的后方军队围攻襄阳、樊城。

  促使关羽调兵的主观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作为一个高调的人,高傲、自负、要强是关羽的性格特点。他要把嘴边的肉——襄阳、樊城吃进肚子里才甘心,并且要只靠自己的力量吃下去。所以他不是向请求援兵,而是抽调荆州后方军队。

  客观原因是东吴的伪装。此时已经在两年前病逝,一向主张强硬对刘的接替右部督职位,将武力夺取荆州提上议事日程,不仅说动了老板对荆州的不死之心,而且定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是伪装自己、麻痹关羽。

网络配图

  于是,关羽很快得到消息说东吴猛将吕蒙病得不轻,带薪休了长期病假,接替吕蒙主持荆州军务的是年轻人

  很快,关羽又接到了陆逊的来信,信的内容可以说是拉关系、拍马屁的教科书式的榜样,没有丝毫的恶意,完全是同志式的关怀和粉丝式的仰慕。

  关羽与吕蒙打过交道,深知这人的强硬作风和,在后方留的不少军队就是防备他的。现在既然上任的是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粉丝,关羽以为大可不必担心后方的安全,于是将后方大批军队抽调到了前线。

  打仗除了需要兵,也离不开粮食等军需物资。关羽军队的给养要靠荆州后方干部提供,其中有南郡太守麋芳与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一作傅士仁)。这两人以前常被关羽,心里都有几分不爽。尤其是麋芳,他是刘备的小舅子,哥哥就是麋竺,既算外戚,又是老资格,关羽看他不顺眼,他也看关羽不顺眼。

  《关羽传》记载麋芳与士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这句话引起了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他们在做后勤工作的时候出了差错;另一种说法是他们不听关羽的将令,没有派兵前去支援。不论是哪种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两人惹恼了关羽。

  关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得知这两人办事不力,他当场就宣布“等我回去立即收拾这两个家伙。”(还当治之)关羽不是说说而已,从受封前将军、奉命“假节钺”的那一刻开始,他已经有权对麋芳、士仁这样级别的干部实施先斩后奏。

  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凯旋回师的信心十足。他不知道,他没有回去的那一天了。

  他在前线围攻襄、樊的时候,反对他的势力已经结成了一张看不见的网,也在对他进行围攻。

  其中出力最多下手最狠的是江东集团的带头大哥孙权。

  在许多人眼里,孙权似乎是个没有立场的人物,跟杀游戏里的人物一样,不停地容我三思。刘备与曹操、势同水与火,都立志搞定对方统一天下,只有孙权最为潇洒,骑在墙头,摇摆不定。

  其实孙权才是三巨头当中立场最为坚定的人物。他非常务实,一直坚守不渝的立场就是东吴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以此为中心,为此可以抛弃政治立场,不在乎面子问题,甚至延缓当。只要对东吴对自己有利,孙权想跟谁好就跟谁好,称臣进贡装统统没有问题。

  此时刘备和曹操两方正杀得,伤筋动骨,孙权怎么出手,对战局乃至政局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的作用,比得上相争后期的齐王,他帮谁,谁就赢。

  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机会,短暂地掌握在了孙权的手中。

  孙权可以选择攻取曹操的徐州,也可以选择偷袭刘备的荆州。我们知道,他最终的选择是后者——在背后向关羽捅刀子。

  孙权的这一行为让许多人不齿,认定他不过是个守成之主,眼里只盯着荆州一块地,根本没有干掉曹操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因为孙权夺荆州是占便宜,打徐州还是能占便宜,甚至能干掉曹魏占更大的便宜,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背后捅关羽呢?

网络配图

  原因除了吕蒙等人的推波助澜,还因为关羽策略失误惹火了孙权。

  此前,孙权想和关羽好一回,联系联系双方感情。他派使者向关羽求婚,不是为他本人求婚而是为他长子,求婚的对象是关羽的女儿,他希望与关羽结成。

  孙权作为当时天底下腰杆最粗的三个人之一,向关羽求婚,可以说是给足了关羽面子。而且长子孙登很有可能就是东吴集团未来的接班人,含金量远远高于其他儿子。

  关羽却一点都不给孙权面子。他不但不答应这门亲事,还把孙权的使者臭骂了一顿,然后轰了出去。

  关羽不许婚的原因,很可能是看透了孙权爱玩政治婚姻这一套把戏,弄不好女儿刚过门还没入洞房就进了牢房成了人质。但大家都是玩政治的,凡事要讲究策略,他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委婉拒绝,不一定要当面辱骂使者,让孙权下不来台。

  打狗还得看主人,骂使者就是骂孙权。孙权虽然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但毕竟没有达到唾面自干的忍辱境界。挨了关羽的一顿臭骂,孙权心里已经窝了一把火。

  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关羽的性格特点,陈寿有一个较为中肯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关羽骄于士大夫的事例很多,轻视陆逊、不团结麋芳士仁、辱骂孙权使者等等,这都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个几乎是共识。

  但善待卒伍,其实也是关羽失败的因素之一,这一点却往往被人忽略。

  关羽擒获于禁七军将士三万多人,这等于凭空增加三万多张吃饭的嘴,而且这帮人还不能用(会逃跑和叛变),必须腾出人手去看押。

  那全部放了岂不省事?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这些投降的将士,老婆孩在北方,放了他们,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回老家。回老家之后做什么呢?大多数人还是有且只有一个选择——继续做当兵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会组成新的敌军,继续过来打你。

  ,对待大规模的俘虏,几千年战争史上有个比较常见的做法——杀光。杀光最干净、最省事,死人不用吃饭,也不会造反,更不会再组成敌军打仗。

  远的如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在长平坑杀数十万赵国降卒,秦末在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万秦兵,近的如官渡战后曹操坑杀降军数万人。

  关羽也可以选择屠杀七军士卒,只俘虏带头的于禁等人就可以了。杀降卒不同于屠杀的平民百姓,往往对于军事的意义非常重大,而道义上的包袱却要轻不少。

  但关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刘备集团的企业文化特色——仁义。即便是多了三万多张吃饭的嘴,他也没有选择集体杀戮,而是把他们押送到后方去。

  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就留他们一条性命吧。

网络配图

  刘备集团的仁义,从来都不是光说不做,这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例。

  没有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民间美化刘备和关羽,丑化曹操,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就因为善待降卒,关羽又得罪了一把孙权。

  三国时期人口很少,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连皇帝都饿过肚子,更不要说平民百姓。相互征战的各地军阀,往往也因为没有粮食而无奈退兵或者遭受失败。

  粮食方为大问题!

  关羽手下的荆州地盘只有三个郡,手下却有四五万军队,而且主力部队出师北伐已经好几个月了,粮食问题本来就不乐观。平添了三万多俘虏之后,更是,眼看就要断粮。

  怎么办?大活人总不能眼睁睁饿死吧?

  关羽的办法是去找孙权打秋风,让后方的士兵们去孙权的地盘上抢一回粮食——擅取湘关米。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