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太太李世豫简历(朗读者嘉宾潘际銮院士

生活趣事 2023-08-14 20:17www.nygn.cn生活趣事

潘际銮还是中国第一条高铁的钢轨焊接顾问,潘老是中国焊接领域,“中国焊接第一人”,许多人了解后都说“那个年代的人真的不一样,潘老就去了哈尔滨学焊接,潘际銮发现了工程存在很多焊接问题,离不开潘老开创的钢轨焊接技术,”   如果没有潘老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

朗读者嘉宾潘际銮院士的故事

朗读者嘉宾潘际銮院士的故事   《朗读者》的舞台上,迎来了一位90岁的老人,“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作为中国焊接科学奠基人,清华焊接专业的创始人。潘老对我国众多现代化工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山核电站、第一条高铁,这里面都有他的汗水。   在节目中,以潘老为首,近十位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大的功勋级校友,一同朗读清华的《告全国民众书》。   这些中国各科研领域的元老人物,年龄加起来超过1200岁。那年代里,面对破碎的山河,国家因孱弱而遭受欺凌,清华人所发出的奋进的呼号,如今听来依旧令人热血澎湃。   用潘老的话来说,当时念书的目的只有三个“抗日、救国、回家。”是的,他们那一代人读书,就是为了国家。   1927年12月,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家里的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但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   潘际銮从小就求知若渴,小学读了一年连跳两级,三年级读完,又直接读五年级。就在小学快读完时,抗战爆发。日本入侵,九江告急,一家人只好逃往南昌。   虽然这时他没机会进学堂,却用半年不到的时间,自学了小学剩下的全部课程。   等他考上初中,家人又再度逃亡。一走就是3个多月,一路上躲避日机轰炸,在饥饿和病痛中几度涉险。   1939年,全家抵达昆明。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住在乡下,每天要走30里路去上学。有一次他和哥哥不慎被洪水卷走,差点丢掉了性命。   饥饿和逃亡,成了少年全部的记忆。从那个时候起,潘际銮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努力学知识,为民族崛起尽一份力。   1943年春天,以各门功课第一的成绩,潘际銮考进著名的中山中学。   两年后,又被保送进西南联大。当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一,缔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学府,潘际銮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回首求学的岁月,潘老感慨道“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我来说,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所以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功名利禄根本没有想过。”   抱着求知救国的理想,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清华机械系。当时国家急需建设型人才,清华便推荐他到哈工大,跟随苏联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学习新兴的焊接技术。   当时这项技术国内一片空白,潘际銮想“虽然现在还用不上,但在中国以后的经济建设中,这项发展中技术一定会起重要作用。”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哈工大。   当时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数来数去只有6个人。他报名时,清华、北大的老师开玩笑说“你专门到哈工大,去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有什么意思呢?”   潘际銮没有考虑个人,他想到是祖国未来的建设。如果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学一门热学科更“划算”。   到了哈工大后,他努力学习,并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极大丰富了焊接的科学分析。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他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随后,他又在清华建立焊接教研组,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就这样,中国的焊接人才队伍,才一点一点壮大起来。可以说,潘老是中国焊接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事实证明,潘老的预见是正确的。他所深入研究的领域,成了国家各项工程建设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20世纪60年代,他率领教师、工人花3年多时间,完成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潘老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最让国人骄傲的,是中国的高铁名扬海外。如今高铁遍布全国,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高铁大国,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高铁运量最多、高铁等级最高,让无数外国人为之惊叹。   高铁之所以能迅猛发展,离不开潘老开创的钢轨焊接技术。“高铁的钢轨要一点缝都没有,全部焊起来,把它磨平、磨光。全国是焊了66万个头,一个问题都没有出。”   如果没有潘老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就没有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   在核电和高铁两大领域,潘老可以无比自信地说“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焊接技术过硬。中国钢轨焊接的水平,超过世界任何国家。”   他不求名利,求的是奉献,希望中国的发展能像高铁一样,让世界为之震惊和赞叹。   潘老的科研成果,估计可达数千亿。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身居陋室,上下班骑自行车。   他在清华大学焊接楼的办公室,真是简陋无比。潘老作为学科筹办人,只有一个光线不太好的小办公室,大约10平米。那间小办公室,被已经掉漆的家具和书报资料,塞得满满当当,让人没法下脚。   至于收入,一个月也就万把元。相比老伴儿5000元的退休金,潘老觉得已经非常满足了。   在潘老家里,最贵的也就是两台台式电脑。他一台、老伴儿一台,其他要花钱的地方很少。实际上,作为院士的潘老,待遇要参考副部级干部。   但二老对名利不感兴趣,公司高薪聘请潘老,都被婉拒。如今住在清华的荷清苑社区,还是十多年前的老房子,书房都是用阳台改造的。   至今,90岁的潘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0个小时左右。他说“我终身投入这个事业,是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赚钱牟利。”   不科研,对于祖国人才的培养,潘老也是竭尽所能。1993年,潘老应桑梓之邀,担任江西省南昌大学校长。   当时江西是个“三无省”,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潘老,65岁到南昌大学“救火”,将当初西南联大的育人之风,带到了这所不起眼的学校里,大力推行本科教育改革   对各学期未修满规定学分数60%的学生,要求缴纳全部培养费,并跟班试读一次;仍未修满学分数60%以上者,予以退学;对公费生和自费生实行滚动竞争,学习不好的公费生可能转为自费生,而学习好的自费生则可以转为公费生。   这些让国内高校同行瞠目的制度,均有着浓厚的联大烙印。很快,南昌大学学风陡转。   1996年,南昌大学“211”预审通过;20xx年,南昌大学成为江西省唯一一所“211”重点大学。   任职校长10年间,潘老从不为亲近搞特殊关系。他的学生和下属,从未沾光。   学生张华在南大任教,并没有“获得更多资源”。相反,潘际銮跟他说“你就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给潘老做了6年秘书的徐丽萍,在潘上任时是正科级,直至潘老卸任,职级都没有改变。   徐丽萍笑称不敢印名片,“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潘老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学术研究、培养人才,多亏了贤内助,北大才女李世豫。   其实早在去年,潘老和夫人,就因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红遍网络。两人衣着简朴,却浑身上下,散发着无比浪漫的气息。潘老夫人看到有人抓拍,还俏皮地伸展手臂,露出充满幸福的笑容。   后来,两位老人的信息曝光,大家才知道潘老的真实身份。而那羡煞旁人的画面,不过是二老的简单日常。两人相濡以沫几十年,一直是这样走过来的。   潘老读书的时候,根本没有心思恋爱。1950年,李老师到北京考学,正好遇到老乡与潘老同屋。潘老和老乡就让出了房间,还主动给李老师辅导功课。   两人认识了三个月之后,潘老就去了哈尔滨学焊接。没有甜言蜜语、山盟海誓,一别五年,恋情却不受影响。五年后,两人结为夫妇,一过就是几十年。   没有昂贵的座驾,也没有华丽的衣裳。风风雨雨,朝夕不改,家里事李老师一人照管,给了潘老巨大的.支持。   经济收入方面,李老师也说“要高薪干什么,生活够了就行,不要整天想着挣多少钱。我们这些人搞科研目的不在钱,就是要搞创新。国家有进步,工业有进步那就好了,人民的生活就好了。”   所以,两人穿着朴素的衣衫,如神仙眷侣被抓拍下来时,许多人了解后都说“那个年代的人真的不一样,爱上一个人,就是一辈子;做一份工作,就坚持一辈子;研究一个专业,就耗尽一生。”   潘际銮的生活,从来都是平平淡淡。每天上午8时30分,在家吃完夫人准备的早餐。他就蹬着电动自行车,到清华大学焊接馆上班,带着20多人的团队干活。   傍晚6时,他蹬车回家,老伴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晚上上网、回回邮件,一天便过去了。   可是在这样的平淡中,他们却有着别样的欢喜。高铁验收时,李老师受邀体验,心里无比高兴,替潘老感到自豪。   “验收的时候坐到高铁司机旁边,我心里高兴死了。又很害怕,那可真快!我们从来没坐过那么快的火车,这都是我老伴的功劳!”   现如今,潘老年龄大了,为了安全,不再骑车带老伴兜风,但浪漫情调还是不减。   他曾翻出许许多多老照片,偷偷做了一个相册,作为钻石婚的礼物送给李老师。简朴的相册,打捞起层层叠叠的时光,记录了60年里风风雨雨的陪伴。   这样历久弥新的爱情,在各种欲望泛滥的社会里,真是一股暖心的清流。二老的生活简朴、自在随心,对国家的那份赤子之心,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生一件事,一生爱一人!这样的简单和纯粹,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尤其是在浮躁的世界里,需要抵御更多的诱惑,不被欲望的身影所左右,坚守住自己的内心。那样的一颗心,比金子还要宝贵。

大师远去,“最强焊工”潘际銮一生都在做这三件事

2022年4月19日,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潘际銮院士为我国焊接 科技 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清华大学在讣告中称。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中国的第一个焊接专业是我创立的;第二件事,我创建了南昌大学;第三件事,我在几十年里,为中国工业经济做了很多工作。”潘际銮曾如是形容自己的一生。 他的身上有多重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原校长、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以云南状元身份,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潘际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潘际銮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焊接工艺、焊接自动化、焊接电源、可焊性。他是国内焊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和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并培养了大批焊接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他曾在采访时自豪的说,“现在中国焊接领域都是我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潘际銮参与解决了国内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其科研成果经济价值高达千亿元。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潘际銮率领团队成功完成了清华大学第一座实验核反应堆铝池壳的焊接,与企业合作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还是中国第一条高铁的钢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建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2008年又率领团队完成了国内第一条高铁“钢轨焊接质量控制”项目。 九旬的潘际銮带着夫人李世豫在清华校园里骑行的照片,引得无数网友羡慕和感动。李世豫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夫妇二人相识于年少。 年轻时,李世豫的同事曾笑话她,“你的男朋友是焊洋铁壶的”。潘际銮回复得很简短,”这个有用。” “焊接,对建核电站来说,太重要了。这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一旦发生福岛那样的事,怎么交代?” 1987年,为解决法国专家报告的焊接问题,潘际銮接受国务院委托,担任秦山核电站过程的焊接技术顾问。秦山核电站是国内第一座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 在秦山核电站工作期间,潘际銮发现了工程存在很多焊接问题。他与当时的核工业部副部长及欧阳宇院士商量后,决定立即停止工程,将有问题的焊接结构全部推倒重做,保证工程质量。 1991年底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运转至今,主要焊接结构未发生问题。 潘际銮所指导的团队迄今仍在进行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汽轮机焊接转子、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站汽轮机焊接转子的研究。 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33687,是西南联大毕业生潘际銮的学号。“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中的奉献精神,贯彻了他的一生,“我是学工科的,只要工程当中有需要,我就愿意去解决,不管什么岗位,给国家做贡献就是我的乐趣。” 持续为国家做贡献,一直是他的工作理想。“只要国家发展有需要,再难的课题也要承担和完成。”在工作中,他对学生和团队要求是,团结合作、勇于攀登、只求贡献、淡泊名利。 治学上,他强调“为写论文而做研究工作,我是反对的,你做这个工作对国家有用没有,这是关键的。提倡为国家,为民族的兴亡而努力。” 2011年起,潘际銮一直担任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来自西南联大的他,对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应该是对孩子的性格、情商以及生活习惯进行培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出走一生,潘际銮从未忘记故乡。上世纪90年代初,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处于“三无”状态无重点大学、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彼时,南昌大学从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而成。 1993年4月,66岁的潘际銮从清华园回到故土江西,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拟聘请潘际銮之初,江西省有关领导曾向他表示,为了不影响他的学术活动和 健康 ,哪怕去挂个校长的名、不做事也行。他的回复则是,“要么不去、要去就得有名有实”。 改革之初,有人写信到教育部和省委,说”潘际銮来江西乱搞”,改革阻力之大。在时任省长吴官正的支持下,潘际銮在南昌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潘际銮决定从扭转学风开始,借鉴西南联大的治学经验,开始推行学生”三制”——学分制(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按时修满但努力学习的可以延长年限),滚动竞争制(把奖学金从落后的公费生转给优秀的自费生),淘汰制(评审不及格的学生要被开除)。 上任第一年,学校开除了四十几个人,学生再也不敢马虎,一年下来,校风就正了。 潘际銮说,“改革开放以来,是有浮躁情绪的,但我搞工程、做东西讲究的是‘实’,不搞空的、形式化的。”一系列改革后的南昌大学,迈入了211工程大学行列。 离任十多年,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校园里,留下了“际銮书院”、“际銮路”等痕迹。2002年至今,潘际銮一直担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潘际銮院士和太太李世豫的爱情故事

  潘际銮院士和太太李世豫的爱情故事 ,  最理想的爱情不过是,一房二人三餐四季,如此温暖过一生罢了。,  有人说,越活到现在,越羡慕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  那个年代的人很稳,做一份工作,就坚持了几十年;研究一个专业,就用了一生的时间;爱上一个人,就是一辈子。,  就像这对年近90岁的老夫妇。,  骑车载你走过清华园 我们还是年轻时模样,  照片中的老人载着心爱的老伴,座驾虽然简陋,却掩不住灿烂的笑容,后座的老伴虽然早已白发苍苍,却因为有爱人的陪伴,带着一股少女的活泼劲儿。,  真真是一对神仙眷侣啊!这位骑车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潘际銮院士,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其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近90岁的院士载着老伴在校园骑行,旁人看来格外浪漫,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最普通的生活常态。八年前,同样的画面也曾被抓拍到,那时潘际銮已经年逾80,依旧喜欢蹬着自行车,载着老伴儿穿梭在清华校园。,  两张照片,一对璧人。八年的光阴,乌黑的鬓角也逐渐浸染了时光的印记。幸好,站在旁边的那个人始终是你。,  但就是曾经这样一对珠联璧合的恋人,也曾不被人看好。时光回到65年前,1951年,两人在北京相识。那时潘际銮选修的专业,是无人问津的焊接技术。,  而夫人李世豫却是北大有名的才女。有人笑话李世豫“你男朋友是焊洋铁壶还是修自行车的?”,  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追随他。,  1955年,潘际銮从哈工大毕业回到清华,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搞科研,经常几个月不回家。,  什么时候是个头谁也说不清楚。,  家里没了顶梁柱,李世豫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她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照顾潘际銮的父亲,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3个孩子长大。,  当问到李世豫“潘院士硕果累累,名声显赫,您却一直默默坚守北大教学,在家奉献多,感觉到委屈吗?”她直爽地说“不委屈呀,他忙他的事,我忙我的教学,带好我的孩子,很好的。”太太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