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大功臣?曹操最终选择曹丕而非曹植

生活趣事 2023-08-17 07:17www.nygn.cn生活趣事

  当得知自己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刻,一向城府深沉、善于自我伪装的罕见地失态了,抱着辛毗兴奋的大喊大叫辛君啊,你知道我现在有多高兴吗?

  曹丕的失态情有可原。自建安十六年以来,曹丕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太子之位的归属,因而一直生活在恐惧不安之中。

  因为虽然他名义上是嫡长子,为的合法继承人,天资聪颖的弟弟,才是心中的最佳人选。

  曹植才是曹操的真爱

  为什么说曹植才是第一人选呢?证据有两条

曹操逝世,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一,合理推测。

  通常来说,立嗣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是立贤原则。虽然两条标准各有理论支持,但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更具优先权,属于系统默认选项。

  所以,当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时,从传统政治角度来说,立曹丕为太子是自然的事。曹操非但没有这么做,而且还有意以密信的方式询问大臣的意见。

  这就有点意思了。

  因为这“”的举动无疑表明,曹操对立谁为太子很纠结,曹丕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说这还是半遮半掩的话,那么曹操接下来的举动就更明白地透露他的意图了。

  建安十九年,曹操东征。这一次曹操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让他驻守大后方,而是让曹丕一道随军出征,但却留曹植留守邺都。

  自古以来,出征,太子留守国都,这是惯例。而曹操这次出征却令曹植驻守邺城,其中自然有深意。

  不止如此,在大军即将开拔时,曹操又慎重告诫曹植吾当初做顿邱令时,是二十三岁。想想当初的,自今都不曾后悔。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还不应该好好努力吗!趣怪网为趣怪网原创,未经趣怪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这番语重心长的叮嘱,文武群臣该如何解读呢?

  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汉中时,又再一次让曹植留守邺城,而曹丕则担任孟津督运专使,负责粮草的运输。孰轻孰重,。后来征讨孙权,曹植再一次留守邺城。

  通过上述的种种举动,加之太子之位拖到建安二十二年才最终确定的事实,我们不难推测曹操最初确实有意立曹植为继承人。

  其二,史料记载。

  关于曹操想要立曹植的事,史书上有多处记载。

  《志·文帝纪》注引《魏略》载太祖(曹操)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

  《三国志· 传》载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

  《三国志·传》载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

  《三国志·崔琰传》载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

曹操长期在立嗣上,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国志·毛玠传》载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三国志·邢颙传》载初,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丁仪等并赞翼其美。

  《三国志·曹植传》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三国志·曹植传》注引《魏武故事》载”始者谓子建(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

  还有一条,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三国志·辛毗传》载初,文帝与陈思王争为太子,既而文帝得之,抱毗颈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

  这多处的记载无疑表明曹植确是曹操的真爱,他是立嗣的第一人选。

  立嫡以贤的理念

  曹操为什么想要立曹植而非曹丕呢?根源在于他的个人理念。

  之前提到,古人立嗣,常见的标准有两类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是立贤原则。这两类都有理论支持。嫡长子继承人虽然符合自周代以来的宗法制度,但“选贤与能”也是儒家一贯认同的政治伦理。趣怪网为趣怪网原创,未经趣怪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两条标准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的问题,因为权力之事归根结底要看具体的博弈。

  曹操个人认可的是立贤原则。关于这一点,有两条证据

  一则,曹操在选拨人才时,更侧重于个人才能而非道德操守,其唯才是举的理念是众所周知的。同理可以推测,在确定继承人时,他的标准应当是一以贯之的。

  二则,据史料记载,曹操非常疼爱他的小儿子,除了因为人爱幼子的特性外,更主要在于曹冲是个天才少年。史书称他五六岁时就“有若成人之智”,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著名的“曹冲称象”一事。

  当曹冲在建安十三年病逝时,曹操悲痛万分,哭着对曹丕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们的大幸啊。后来,曹丕登基后也常常感慨假如仓舒(曹冲的字)还在世的话,天下也不会是我的了。

  由此可见,曹操曾经是想要培养天才的曹冲为继承人的。当曹冲早逝后,曹操仍是想要选择最有才能的儿子来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植的才能如何呢?

  四个字才华横溢。曹植十来岁时,便能诵读几十万字的诗、论及辞赋—真是可怕的记忆力,而且很会写文章。

  有一次,曹操看到了曹植的文章,有点怀疑地问道这是你找人代笔的吧?

曹丕在位六年,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植理直气壮地反驳儿子出口便是策论,下笔便成章,愿意当面接受测试,何必找人代写?

  当时铜爵台刚建成,曹操便把儿叫到台上,让他们都写写各自的感想。只见曹植顷刻间便写好了一篇赋,曹操拿过来一看,大为惊异。后来,曹操又多次考教他,往往刚一说出问题,才思敏捷的曹植就能立刻回答出来。

  所以,曹操有意立才华横溢的曹植为继承人,自然顺理成章。但问题来了,既然曹操想要立曹植为太子,为何又放弃了他呢?

  曹植失宠被放弃?

  曹植夺嫡失败的原因,《三国志·曹植传》是这样记载的

  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简单来说便是,曹植做事任性妄为,不注重自我约束,又嗜酒成性,丝毫没有君主的样子,于是宠爱衰减。而曹丕则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并买通曹操后宫的嫔妃及左右宠臣,让他们吹枕边风,这样内外夹击之下,最终夺嫡成功。

  对于曹植的所谓“任性而行”等缺点,陈寿却又没有给出相应的材料,这种吞吞吐吐、语焉不详的记载,不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不过,也不是一条黑材料也没有。曹植夺嫡路上的失误,史书上记载了三件

  一是司马门事件。司马门是曹操专用的通道,曹植却曾经在魏王专用的驰道驾车狂奔上,并从司马门出去,这种越轨行为犯了曹操大忌。

  一是醉酒事件。有一次,曹操让曹植领军出征,去救被围困的,但曹植却在出发前一天喝的伶仃大醉,无法出征,又惹得曹操大怒。

  一是事件。曹操性情俭朴,严禁奢侈,对诸子及后宫的用度都有规定。曹植的妻子崔氏却穿着锦绣衣裳,违反了曹操的规定。曹操见后大怒,令她归家自裁,并迁怒于曹植,对他印象更加恶劣。趣怪网为趣怪网原创,未经趣怪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司马门事件,《三国志》与《》都把它安排在曹丕当太子之后叙述,这一叙事安排表明,它是发生在曹丕被立之后的。

  而醉酒事件,《三国志》明确记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这距离曹丕当太子已经一年多了。至于崔氏被杀一事,具体的时间则无从知晓。

  所以这三条曹植的黑材料,至少有两条明确是他被废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因而并不是曹植夺嫡失败的原因。

  又有人可能会以双方谋士来分析,、、、朱铄等曹魏四友个个不凡,在帮助曹丕夺嫡的路上出了大力。而曹植的谋士杨修则只会耍小聪明,大大地拖了曹植后退。

  这恐怕只是后人的刻意抹黑。

  很简单,如果杨修如此不堪,那么曹操为何要重用他?而且他的工作还非常出色,《三国志·曹植传》注引《典略》说“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曹操要杀他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以杨修颇有才策。”

  所以,这也不是真正原因。

  如果上述原因都不是,那么曹植到底是怎么败于曹丕之手的呢?

  无奈的妥协

  个人认为,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他们个人的品行、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外部势力的支持。

  曹植虽然个人能力更突出,支持他的政治势力却很少。史书记载上,明确支持他的有杨修、丁仪、丁廙,以及、邯郸淳、 孔桂等,但这些人中只有杨修出身世家大族,有广泛号召力,丁仪虽然受曹操宠信,但影响力不足,其余更不必多说。

曹丕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曹丕则拥有多数朝臣的支持,崔琰、毛玠、邢颙、桓阶、贾诩等人都是他的拥趸。

  其中最坚定、最有名的支持者当属崔琰,他是如同一样的士林领袖,而且又毛玠一道长期负责曹操的人事选拨工作,在官场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他曾经公开表态支持曹丕,这无疑代表着多数朝臣的选择。

  这种情况下,如果曹操坚持废长立幼,那么除非他对曹丕及其支持者采取非常的打击,但现实的局面又不允许他搞这样的大清洗。

  一则外有强敌,孙权、在外。二则随着曹操的称公称王,忠于大汉的保守势力开始反扑。如果这时大肆诛杀,只会让人心惶惶,搞不好重演袁绍、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曹操别无他法,只能进行妥协,立更受朝臣支持的曹丕为太子。

  临死前,曹操又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即特意召回出征在外的儿子,而曹彰返回后,又明确地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难道曹操是心有不甘而试图在一刻翻盘吗?趣怪网为趣怪网原创,未经趣怪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