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冤死:魏延反骨是谣言,真实的他是这样的

热点事件 2023-08-17 11:51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北伐,功绩显著。

  他也是继、、、、等人之后,蜀国阵营内最具能力和武功的战将,而且是北伐曹魏的坚定分子,在其生前受到刘备的提拔和诸葛亮的重用。可他却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军中不久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派遣追杀,并落了“夷三族”的悲惨结局。魏延的死去,标志着蜀国内部再也没一流的军事将领与曹魏抗衡了,仅仅剩下一名独木难支,最终蜀国也不得不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关于魏延,,所谓“反骨”的说法只能是小说家言,历史上毫无记载。从科学角度分析,谁也不可能单独在脑后多长出一块“反骨”。魏延所谓的“反叛”,其实是诸多原因造成的过激反应,反叛并无实际证据,他的最终悲惨的下场也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在一起的而演化出来的历史悲剧。

网络配图

  先来看看魏延的出身。据《魏延传》记载,他“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这表明,魏延以低级军兵的身份,跟随刘备入川的,因为屡立军功,被刘备提升为中级军官。汉中争夺战后,等到刘备在汉中称王的时候,魏延更是遭遇突击提拔,取代名将张飞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此言既出,则是“一军尽惊”。这也表明了刘备的识人之名,和对魏延才华的赏识。为了树立魏延的威信,刘备特意安排他当着大家的面发表施政纲领,。刘备问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率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这个豪言壮语让刘备非常满意,也表明了魏延十足的胆略,后来魏延又晋封为镇北将军,挤身高级军官。

  后主即位之后,魏延被封为都亭侯,有了名爵,之后,诸葛亮的北伐曹魏,魏延当时被委以都督前部的工作,官职是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在北伐曹魏的过程中,魏延的表现是相当突出的,并在阳溪一战,大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等魏国名将,魏延也役的表现,升任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成为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军事副手。,魏延虽然在军中的地位,一升再升。但此时,他却和蜀国的军政一把手丞相诸葛亮,在北伐的战略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他曾在第一次北伐时,请求诸葛亮拨给他一万兵马,他选五千人作战,五千人运输,从褒中出击,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十天之内奇袭长安,但谨慎的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过冒险,没有采用魏延的建议。之后,数次北伐的中,他又经常“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故事。”

网络配图

  但谨慎的诸葛亮依旧没有同意魏延的建议。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也就给诸葛亮的留下了魏延爱唱反调,不服从命令的印象。最关键的还在于,魏延心高气傲,自视才高位重,看不起其他将领,不善于团结同事,这是为魏延惨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当时众多将领多都礼让魏延,但唯有长史杨仪不买账,每每与魏延,势同水火。每次争吵,都要靠出来解围方可了事。诸葛亮面对两人的争吵,本着从大局出发,爱惜二人的才干,没有加以惩罚。但诸葛亮生前没有很好的处理魏、杨二人关系,特别是以后关于魏延的使用问题,无疑是有一定失误和遗憾的。

  最终,在公元234年,在五丈原病危之时,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袆、护军姜维等人安排后事,做出“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的撤退命令。此时,魏延被排除在外,一方面是魏延当时在第一线与大军对峙,另一方面,诸葛亮担心魏延在关键时刻继续唱反调,不肯撤退,坚持北伐。所以,魏延被排除在外。

  不久,诸葛亮病逝军中,杨仪等人遵循诸葛亮遗命组织撤退。为了防止魏延抗命,特意派和魏延关系不错的费祎传令。但听到费祎转达的诸葛亮遗命的文件精神,特别是听见昔日政敌杨仪突然之间被委以出来主持大计,他差不多要跳起来“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亲府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马上向费祎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并且反倒进一步要求费祎也留下来,两人联名下文号令诸将,继续与魏军周旋。

  魏延提出继续北伐的方针是对,但此时不是时候,诸葛亮刚刚过世,军心动荡,自然无法与司马懿对战。这事费祎肯定不能干,他看出魏延不肯遵命,就忽悠魏延说“我回去劝劝杨仪。他是文官,不懂军事,肯定会同意你的意见。”

  魏延一旦松口,费祎出了营门便奔驰而去。魏延后了悔,但想追又来不及,只好心存侥幸,派人悄悄到杨仪那里查看情况,希望他真能像费祎所说的,同意自己的意见。

网络配图

  恰恰相反,他得到的情报是杨仪已经在部署撤退,不觉大怒;于是不等杨仪出发,他就率领所部先行撤退,并且烧绝阁道,上表奏告杨仪谋逆。此刻,魏延的早已是怒火烧心,失去理智了,做出自己人生最坏的一步棋。当时,魏延正确的做法是暂时搁置与杨仪的意气之争,先放下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等撤回成都在做组织结论也不迟。就当时的地位而论,魏延是蜀国的大将,直接掌管兵权,杨仪不过是诸葛亮身边的长史,明显魏延的地位在其之上,何况诸葛亮也没有把自己的接班人,蜀国的军政大权的掌握者指定为杨仪,回到成都之后,魏延依旧会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军权不变,没准还会受后主刘禅的重用。但魏延却率领所部先行撤退,并且烧绝阁道,阻止杨仪等人撤退,自然会被外人认为他心怀不轨。

  这时,杨仪也揭发魏延造反。一天之内,两人的表章送到后主案头。这桩官司离奇而且突然,犹豫不决的后主询问侍中、留府长史,两人都怀疑魏延而相信杨仪。这是因为魏延平时人际关系就处理的不好,趾高气扬,对诸葛亮也不够尊敬,何况他又是掌握前线部队的大将,手中握有军权,杨仪不过,丞相长史而已,更者军人以服从命令听指挥为原则,魏延在关键时候带头违反诸葛亮遗命,自然引人误会,所以大家都相信魏延有能力造反,杨仪则不会。这样蜀国高层和舆论一直认定了魏延谋反,魏延这下难自白了。而魏延更是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心一横,索性派兵占据南谷口,准备攻击杨仪。杨仪派王平前来抵挡。魏延部众知道魏延理屈,随即散去,魏延看自己的部队四散而去,在没能力对抗杨仪,无奈下。只好带着儿子和亲信逃到汉中。从魏延逃往汉中,而不是逃向曹魏方向,看出来魏延根本不想谋反,而是想回到蜀国,继续除掉杨仪。如《魏延传》记载,“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杨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但此刻杨仪再不给他机会,派马岱追来,斩杀魏延父子。

  杨仪此刻的做法也有点,其实他完全可以活擒魏延父子,交予后主刘禅发落,但他却下令斩杀魏延。之后杨仪的表现更是完全报复个人的私怨,当马岱送回魏延的首级,向杨仪交令时,他起身用脚踏着怒骂“庸奴,复能作恶不?”直到回去“夷延三族”,彻底报了当年的怨气。

网络配图

  不过,杨仪的结局也不好,他“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谁知只当了一个“中军师”的官,“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也就是说只是个闲职,实际是被朝廷挂了起来,不满的杨仪向费祎等人发了牢骚,“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样的反动言论。结果被人揭发,被贬为庶人,而丢官后的杨仪,继续上书诽谤朝廷,最终被朝廷逮捕,自杀而亡。

  就此,魏延之死的事件,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整个事件却引人深思。整个事件中,魏延谋反之说,可以说是子无虚有,甚至是冤枉的。但在诸葛亮逝世后的过激举动,也是魏延任性为之,缺乏深思熟虑的结果。正如陈寿所言“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而其中的杨仪公报私仇的打击报复,诸葛亮在对魏延、杨仪关系调节,和自己身后对魏延的使用安排的一定失误也是造成魏延之死的悲剧发生的原因。魏延死后,蜀国再无名将,除姜维外,只剩下、张翼等普通将领了,再无能力与曹魏抗衡,最终不得不走向了亡国的道路。这些经验教训,也足以让我们后人以史为鉴,警醒为戒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