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齿面减速机和摆线针轮减速机的区别和优缺点

热点事件 2023-08-21 07:36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这两种减速机是都是非常常用的减速机。不过有一些误区让不少不常用减速机的朋友,会被误导。

  减速机的分类

  减速机是有国家标准的,按照减速机的机械结构以及应用情况来分,减速机的分类是圆柱圆锥齿轮减速机,蜗轮蜗杆减速机,摆线轮减速机,行星减速机,谐波减速机,RV减速机。

  与硬齿面减速机对应是中硬齿面减速机,和软齿面减速机,这个是按照材料分的减速机类型。

  硬齿面减速机——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机

  硬齿面减速机最大一种类型的减速机机构是圆柱齿轮减速机,说圆柱齿轮减速机更方便反馈出减速机的内部结构。行业内有不少,也成为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机,

  1、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机内部结构

  2、硬齿面材料的优势有哪些?

  从字面理解,就是材料更硬。硬齿面减速机其实就是上图看到的,圆柱齿轮,采用的低碳合金钢制造的齿轮,经过碳淬火处理后,齿面坚硬,轴芯韧性更高,所以也被称为“表硬芯韧”,这种处理的目的,主要就是应对减速机在工作中,实时变化的负荷情况。

  这种处理,如果从原理上来说,类似于古代铸剑师,淬火的一种工艺。就是加强表面刚度。

  对于硬齿面与软齿面的区别主要就在材料使用上面,对材料不敏感的,这里简单列举一下,只作为了解。说白了,采用硬齿面齿轮的减速机,成本更高,寿命更长

  3、硬齿面齿轮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我们理解了整个硬齿面的结构,大致就知道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机的优点

  (1)非常耐用。材料工艺升级之后,减速机寿命加长了。

  (2)可应对大负荷工业环境,我们常见的港机,起重机,抽油机,摩天轮,海盗船等等都会使用到硬齿面减速机。一般情况的承载能力,比常规的减速机可以提升7-8倍左右。

  (3)齿合度高,传动精度高。从尝试上面理解,硬度越高,不考虑加工误差的情况下,长久使用磨损变形较少,精度会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4)传动效率高。大部分朋友不是很很理解什么叫传动效率,简单的说就是减速机本身的损耗小,可以传动电机的能力的比例。基本上硬齿面的圆柱齿轮减速机一级齿轮传动比例可以达到98%,二级可以达到96%,三级可以达到94%。基本都维持在90%以上。甚至伴随工艺和材料发展,传动效率变的更高。

  4、硬齿面齿轮减速机缺点是啥?

  这里说一下,如今并不是只有圆柱减速机才会采用硬齿面齿轮,在很多特殊化的减速机领域也都采用了硬齿面齿轮。例如RV减速机部分齿轮也使用的硬齿面,甚至一些蜗轮蜗杆的减速机,也会采用硬齿面的齿轮。

  行业内常说的硬齿面减速机,只要还是圆柱齿轮减速机,这类减速机的缺点主要来自于圆柱齿轮减速机的机构原理的限制。

  (1)转速小。国内市场硬齿面减速机转速基本都额定低于1500转。

  (2)价格便宜。大量的企业都可以制造,对材料工艺的需求不像硬齿面减速机高。

  这两点,其实并不算是缺点,只是说是整个硬齿面减速机的使用场景进一步拓展的制约条件而已。

  摆线针轮减速机——行星减速机的一种

  摆线针轮减速机,其原理其实是行星减速机的一种。在最上面的分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

  1、摆线针轮减速接原理

  摆线针轮减速机运动状态,看到这个情况,应该很明显的了解到两种减速机的结构具有非常大的差异。

  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机,原理是两个紧紧贴合的减速机齿轮数量有差别,类似于我们直行车前面的花盘,和后面的飞轮的关系。

  摆线针轮减速机,原理是依靠两个偏心齿轮不直接齿轮贴合,而是通过一个外部机构实现传动。

  2、摆线针轮减速机的优点在于

  (1)传动比较大。单级传动可以实现9-87,双级传动可以实现99-7569的传动比,多级传动可以实现更高的传动比输出。

  说白了,就是整个传动的比,就是电机力矩较小,经过减速机传动后,可以实现较大的力矩输出。

  (2)体积小,在上面的结构中,我们看到行星减速减速机的结构是将两个齿轮跌在一起的,所以整体体积比较小。

  3、相比于硬齿面减速机,摆线针轮减速机的劣势在于

  (1)传动效率要低于硬齿面减速机。比较高的传动效率可以达到90%,很难达到98%的级别

  (2)价格高,比硬齿面减速机的价格高出不少。

  4、应用领域

  所以在一些传动比要求较大的领域,一般会采用摆线针轮减速机,例如汽车,机器人,以及以下消费设备领域都会采用摆线针轮减速机。体积小,小电机可提供大力矩。

  工业机器人领域采用的RV减速机,算是这类减速机基础上做的进一步优化。在一些消费类机器人上面,摆线针轮减速机有不少使用。

  所以选什么类型的减速机,还真的要看你使用的场景是什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